历史上,石维坚有哪些故事?

2023-2-27 13:03| 发布者: uwgxg2gvxazn14| 查看: 1440|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石维坚老师,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有名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老艺术家、著名表演艺术家、夫人李玉芙。
“这是自己过去拍过的戏的一些剧照,上面那个是当年拍的《飘然太白》里边的李白,下边这个是《红岩》、里面演许云峰;边上这个是在《淮阴侯韩信》里面、自己演的刘邦。这就是《天云山传奇》的剧照,罗群、年纪已经大了。”
从十五岁走上表演之路直到今天,石维坚已经参加过六十多部话剧、二十多部电影、数百部集电视剧的演出,而每一次出场、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石维坚都要求自己全情投入、一丝不苟。演员就是自己终身的一个职业,实际上也是自己人生的追求,自己为它献出了我的一辈子、献出了我的心血,所以常常有人问、你最喜欢哪个角色,自己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心血浸泡过的,哪个角色我也不会忘记的。
在石维坚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当中,最为观众所熟知并且难忘的莫过于电影《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然而想当初石维坚拿到剧本的时候、罗群却是个不被看好的角色。有一些朋友啊就劝自己,说这个角色别演,自己说这个剧本那么好,他说都好、可是你这个角色没戏,戏在三个女的身上,包括吴遥都有戏、罗群没戏,是个“炮架子”,自己说“炮架子”我也演,我喜欢这个戏,我觉得这个戏很真实,反映了我们将近有二十来年的中国的一个时代的历程。电影《天云山传奇》改编于鲁彦周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天云山考察队的政委罗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二十多年当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1979年,导演谢晋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的石维坚因为儒雅的外形和精湛的演技被谢晋相中,成为电影主角罗群的扮演者。谢晋导演非常强调要有生活,白天给我们拍小品,就寻找人物的基调,通过小品寻找人物的关系,然后晚上让我们出去体验生活。
为了演好罗群,石维坚认真地体验生活,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开拍前试装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服装呢,设计师给自己设计的是外面穿个皮夹克、底下是灯芯绒的裤子、底下是个皮靴,小说上就这么写的,可是外套里面小说没写,到设计的时候,给我白衬衣、银灰色的毛背心。通过阅读小说原著,石维坚知道,罗群虽然是个知识分子,但他有过当兵、打仗的经历,服装师给罗群设计的服装在石维坚看来过于文气,不够符合人物的身份气质,于是他向导演谢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自己想他罗群虽然不在部队了、退下来,他还是里面穿着一件旧的军装,里面系根皮带,这样可能对我的气质改变、对这个形象更有好处。自己跟谢晋导演说了,导演听了之后,谢晋对意见是非常重视的,然后也非常认真、非常尊重设计的人,所以后来就把美工、摄影师、服装统统找到服装间,让自己把原来的设计和我自己的设想都穿给大家看,一遍换下来、再换、再换,就换了好几遍,最后大家看,后来同意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后来在影片里看到的是里面一个军装、然后系着个皮带,外面穿一个皮夹克,现在看好像有点不协调似的,可是自己觉得在那个时代正好恰恰反映了这个人的他的经历、他的生活。冯晴岚拉着车、在雪地里冒着风雪跋涉的这场戏、是电影《天云山传奇》中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一幕,影片中冯晴岚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她心灵的美,谢晋在导演阐述中这样描述冯晴岚,她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在罗群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冯晴岚毅然来到他身边、陪伴他度过艰难的岁月。风雪中用板车拉着罗群的这一场景、将冯晴岚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坚强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石维坚记得当初在拍这场戏的时候、天降大雪,那雪来得真是恰到好处。哪来的雪啊,拍雪地拉车这场戏的时候、在真的叫夹皮沟那个地方、拍阴天、导演就不甘心,万一要下雪呢、我们等等吧,我们就等、都等到中午了,说先吃饭吧,那个时候吃饭就是几个小饼,然后有几块咸菜,大家正在咬那个干饼子、吃咸菜的时候,突然感觉脸上怎么凉了,再一看,应该叫非常细的小雪点儿、在下,当大家在犹豫的时候,突然听见谢晋导演就喊,别吃了、拍,大家就把饼放下来,马上就准备拍摄啊,大家就抢着拍。为了抢在雪停之前完成拍摄,整个剧组快速行动起来,但是要在这么大的风雪当中完成山路上拉车的镜头又谈何容易。从坡上面往下拉,因为没有正经路都是稀泥啊,一趟拉了不行,完了把车又拉到顶上,再慢慢往下走,你想我躺在上面、车那么重,冯晴岚的扮演者施建岚那个演员 她又不会拉车,那么大的车、她怎么顶得住,这上面又滑、她怎么下来,所以车后面都绑了几根铁丝,后面有人拽着那个车,慢慢地放、给她放下来,这个是车往下走,有钢丝那么拽着、观众看不到,然后底下呢还有打反光板,好几位照明组的师傅举着反光板拍了好久啊、一个一个地都站在泥里头、站在雪里头那么拍的。
《天云山传奇》除了“雪地拉车”这场戏还有很多令人动容的场面,在石维坚的印象里、不少感人的片段是导演谢晋临时加上去的,这其中也不乏副导演黄蜀芹的功劳。这场戏本来剧本里是没有的,小说里也没有,但是、是谢晋导演要求、要给罗群加点戏,有一次、他到北京来开会,然后就说石维坚这个任务交给你,你好好地想想,自己就跟大家一块儿商量,后来黄蜀芹想到一个、就是后来在戏里头出现的这个片断,小孩拿土块砸他,黄蜀芹想出来的。回来看样片的时候,摄制组的人看了之后都哭了,当时拍着在现场也有人哭。1980年,电影《天云山传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当年最高票价只有几块钱的情况下、达到了超过一亿元的票房成绩,并一举荣获了金鸡、百花等多项大奖,石维坚扮演的罗群更是深入人心、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位三年级的学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同时随信寄了三枚奖章给自己,就送给自己一枚、其它的两枚请我转给编剧鲁彦周和导演谢晋,这三枚、就是他三年得的三枚奖章,那么政府奖(颁奖的时候)见到鲁彦周同志,自己就给他、老鲁看到了,捧着学生送的奖章好长时间啊,说了一句这是最高奖赏啊,所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就是观众发的这枚奖,他觉得是最高奖赏,我同意。出演《天云山传奇》的时候,石维坚四十四岁,已经做了将近三十年的话剧演员,这个来自观众的“最高奖赏”让石维坚再一次体会到了身为一名演员的幸福。
石维坚从小就喜欢看戏、也喜欢演戏,十三岁时,他考入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学校里担任戏剧组的组长,时常带着同学们一起编戏、表演。1950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开始对外公开招收表演学员,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机械学校学习了两年的石维坚毅然放弃了所学的专业、参加了那次演员考试。就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培养学馆”,院长黄佐临先生和他的夫人丹尼(金韵之)、著名的演员,他们在英国皇家留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有一个学馆来培养演员,解放之后、他们这个理想得到实现了。
在中国的话剧界,素有“南黄北焦”之说,“北焦”指的是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焦菊隐,“南黄"说的就是原上海人艺的院长黄佐临。黄佐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游学西方学习戏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曾执导过多部话剧和电影,1950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黄佐临被推选为副院长,他上任后不久、便开办“学馆”、培养表演人才,当年石维坚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学馆”的第一批学员。白天上课,晚上让自己跟着剧院的同志一块儿到剧场演出,我们到那儿演群众,然后跟着搬布景、搬灯光啊、搬道具啊,干这些,知道舞台是怎么回事了,灯光、布景、道具,所以对舞台也就熟悉起来了,所以自己觉得这一点比戏剧学院好,他都能实践。在“学馆”学习一年以后,石维坚正式成了上海人艺的演员,虽然当时演的都是一些跑龙套的小角色,但是石维坚照样全身心地投入、乐在其中。别人演一个算命先生,在弄堂口摆个算命摊子,让自己演个小孩,买菜去、经过那儿,自己说好,因为我家里住在棚户区、在很穷的地方,几十户人共用一个自来水的,买菜是经常的事儿、在家里,自己就走了,然后这个菜篮子也不拿在手上、往脑袋上一扣,哼着小曲儿买菜去了,就这么一个过场受表扬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1949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立,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成,之后全国各省、自治区、各大军区的话剧演出团体纷纷整编建成。1956年,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欧阳予倩为避免教学与艺术实践的脱节、产生了建立附属实验剧院的想法,恰好、由前苏联专家执教的两个导演、表演干部训练班刚刚结业,全国不少优秀的表演、导演人才集中在一起,于是在大家的倡议下,中央戏剧学院附属实验话剧院筹建起来。这些学员都是全国的有名的、已经有相当成就的导演和演员,比如说像北京人艺的欧阳山尊,像于蓝、田华,都是这两个班的学员,当时孙维世、欧阳山尊,还有欧阳予倩老院长几位就觉得如果把这两个班全部解散了、太可惜,应该留下一些人来,把这个班学到的东西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样子、给周恩来总理打了报告,后来周总理批示 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剧院初建时,在全国各地艺术团体中选拔优秀青年演员,石维坚就是在那个时候被选调进中央戏剧学院附属实验话剧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央实验话剧院,进入剧院、石维坚惊讶地发现这里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话剧人,导演欧阳予倩、孙维世、舒强,演员耿震、李丁、田成仁等等,能够跟他们一起工作,石维坚感到兴奋的同时、更免不了紧张,参加演出的第一部戏、就险些砸锅。自己演的第一个戏是剧院的建院剧目《同甘共苦》,自己演一个通讯员、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很幸运啊,好多大演员还没词呢、演客人,所以很兴奋,上台的时候紧张啊,正好自己演一个通讯员、是一个将军家里的通讯员,一个回廊、将军在院子里头,我去报告、谁谁谁来了,完了说、请进来,自己说好,是,向后转走了。结果下这个台阶的时候,台阶排戏是晃荡,自己一下去差点没摔个跟头。当天演出结束后,导演孙维世把石维坚留了下来。她专门把自己留下来跟自己说,通讯员走这个路一天要走多少趟,说的这个话 一天要讲几次,你不知道讲过多少次了,这个路也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了,你要闭起眼睛来都走不错、都不会摔跟头,排演前跟排演后、你一个人要留在排演场自己练,练到你闭着眼睛都不会摔,自己说好、后来自己真这么练了,导演总结的时候表扬自己了,说我演了一个很有朝气的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一个通讯员,哎呦、高兴,好像中了头奖似的,那么同时孙维世告诉自己一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个就成为自己的一个座右铭。
经过几年的舞台历练之后,石维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龙套演员渐渐成为剧院的台柱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石维坚在多部中外话剧中担任角色,先后主演了《一仆二主》、《桃花扇》、《汾水长流》等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经典剧目。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晚清一代名将左宗棠,临终前的一个善举,为何感动无数华夏后人?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6 15:32 , Processed in 0.235550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