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2021-9-25 21: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14| 评论: 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叮嘱年轻人要坚持奋斗,不能过早地躺平:“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人生暮年登上巅峰,取得辉煌成就,有种苦尽甘来、厚积薄发的即视感。与之相对的,年少成名更容易使人羡慕,因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本来就少,十几岁、二十几岁便名满天下,更是寥寥无几。
在古代,想要年纪轻轻就做到天下皆知,难度比现在大多了。农业社会,可供选择的职业很少,也没有网络、报纸、电视等高效的传媒。想出名,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法是投胎,并且有好的机遇能够继承家业,成为最高统治者,老百姓不认识其他人,皇帝是谁还是知道的。



像光绪皇帝,年仅4岁就已经妇孺尽知,他的名讳成为全中国最敏感的字眼。因为载湉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妈妈是慈禧太后的妹妹,爸爸是醇亲王奕譞,在家里虽然排名老二,可大哥载瀚两岁便已夭折;皇宫里,同治皇帝是咸丰皇帝的独子,英年早逝,无儿无女;慈禧太后想继续垂帘,需要扶植年幼的新君,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四岁的载湉被抱上了龙椅,这与光绪本身的才华、能力没有什么关系,人们都知道他,主要还是因为身份、地位的缘故。
如果想依靠才华实现年少成名的小目标,诗词文章是块不错的敲门砖,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获得教育机会的十分有限,良好的写作能力恰恰又是官场所需,在这方面如有专长,很容易得到重视,甚至扬名天下。汉文帝时的贾谊就是典型代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特别擅长“诵诗属文”,在写作方面具备极高的天赋和过人的本领。河南守听说贾谊很有才干,非常重视,把他召到自己门下,这是贾谊第一个机遇。后来汉文帝听说河南守政绩卓著,是秦朝丞相李斯的老乡,当年还跟着李相国学习过东西,决定重点提拔,任命为廷尉。上任后,廷尉多次向皇帝推荐贾谊,刘恒就授予他博士的职务,这是第二个机遇。
事实证明,贾谊的文字表达能力相当出色,每次最高领导有指示下来了,老臣们尽管有想法,却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地表述出来,贾谊往往对答如流,一套一套的,老臣们听完,都认为和自己内心想法一致。看到这种表现,汉文帝破格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后来又想任命为三公九卿之一,好比现在的省部级干部了,当时他才二十出头,已经混得有模有样,一下子名声大噪,引发很多人的嫉妒,尤其是那些资格老、职务还没有贾谊高的人,他们向皇帝提意见,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面对压力,汉文帝只好暂时疏远贾谊,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一千多年后的苏轼非常喜欢读贾谊的文章,他弱冠之年,就已经博通经史,每天要写好几千字的作品,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了得。敲门砖是有了,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以及知人识人的伯乐帮助他,获得“权威认证”。自己说自己有才,那只是一家之言;得到权威人士、行业大牛的认可,方能名声大噪、出人头地。
在北宋时期,这样的平台已经有了,那就是科举考试,朝廷为天下士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如果文章写得好,的确可以脱颖而出,改变人生轨迹。伯乐也已经有了,那就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一篇文章的质量,在他眼里能够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对于苏轼来说,还有一个更好的机遇,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的文风,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提到:“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而苏轼的风格非常对主考官的胃口,在此基础上,给出的成绩自然要高一两个档次。



嘉祐二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离开四川老家,前往京城参加考试。欧阳修读完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极为赞赏,“惊喜,以为异人”,后来又担心这是学生曾巩写的文章,害怕成绩公布后,有人说他身为主考,偏袒自己的弟子,故意给高分,因此决意避嫌,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没想到这根本就不是曾巩的作品。考试结束后,苏轼前来拜见,欧阳修评价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听过这句话的人都惊讶不已,仅仅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就有这样的才能,这样的赞誉,许多前辈都无法企及。正是有了文坛领袖的大力肯定,苏轼知名度大增,迅速成为“流量小生”“汴梁网红”,只要有新作品问世,过不了多长时间,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实在是脍炙人口。
依靠文字作品早早成名的还有很多,像唐代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却因为《滕王阁序》扬名天下,直到今日依然经久不衰,成为高中生必修篇目。白居易十五六岁就到京城“北漂”,诗坛大牛顾况看过许多后生晚辈的作品,没有一篇让他满意的,等到读完白居易的文章,他亲自跑到家门口以礼相待,还评价说:“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我本来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有了这句权威认证,白居易的知名度急遽攀升,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纳兰性德只有三十年的阳寿,可谓天妒英才,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饮水词》已经达到“家家争唱”的地步,他本人更是被评价为“满清第一词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古人对全才的评价。和文字能力相比,若能取得赫赫战功,也可以迅速成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夸耀。乌江自刎后,西楚霸王的生命永远停格在三十岁,但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打败了章邯二十万军队,为秦朝灭亡敲响了丧钟,改变了历史进程。彭城之战,项羽又以区区三万军队,打败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吓得汉高祖仅带十几人逃跑,连子女都抛弃在路边。身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项羽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斗不过老奸巨猾的刘邦,却以独领风骚的军事能力叱咤风云,成为全国的焦点人物。
霍去病也是凭借军功年少成名,他17岁追随卫青出征漠南,率领麾下数百骑兵,杀敌两千多人,俘虏单于叔父以及匈奴高官多名,因此被封冠军侯。19岁,率领大军攻打河西地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对方哀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22岁,率军奔袭两千多里,封狼居胥,从此“漠南无王庭”,霍去病也因功封为大司马,成为军界最显赫的人物。
当时他仅仅二十出头,放到现在的话,许多人大学本科刚刚毕业,正在为“毕业即失业”犯愁,霍去病已经摸到了行业天花板,只花了五、六年的时间,速度惊人。一方面固然是杰出的军事能力使然,但投胎、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他是卫青的外甥,通过这层关系,很早就能认识汉武帝,获得当朝皇帝的赏识;西汉经历过文景时代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刘彻又审时度势,确立了开疆拓土的国策,没有这些主客观因素,霍去病想要迅速出名,取得重大战果,毫无疑问,也是难上加难。



东汉末年的孙策、唐朝初年的李世民,同样依靠军事能力坐断东南、问鼎天下。他们的年龄也只有二十多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身逢乱世,少壮染兵锋,老幼填沟壑,这是普通民众的大不幸,可又是军事家的大幸,他们有了展现实力的平台、机会,如果生活于和平年代,天下承平日久,纵有这方面的能力,恐怕也难逃默默无闻的命运。
在很多情况下,年少成名虽然是个人水平的集中反映,但与投胎、时代背景、个人机遇都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脱颖而出的可能就是别人了。主观方面的可以多努力努力,客观因素并非一两个人可以决定,需要更多的观察、审时度势。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觉醒年代》背后,陈独秀、李大钊、陈延年等共产党先驱们的真实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8 11:42 , Processed in 0.244679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