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之间的较量。作为两个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的斗争贯穿了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当中,并创造出近代战争史上令人惊叹的战例。
不过,也正是战争使得两人才能和智慧直接展现出来,宣布了两人最终的成功和失败。他们是敌人,也是“朋友”。从重庆谈判谋和,到国共内战选将用兵,从战略到具体战术,再从军事手段到政治策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都有着鲜明的区别。
这些区别也反映出两人的性格和智慧,更体现了国共两党、两军在本质上的差别,以及背后所代表利益的极大不同。毫无疑问,他们所经历的合作与对抗,都属于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但是,具体到两人,早已超脱了政治军事斗争上的对手范畴,到最后他们越来越像是一种复杂感情的“友人”。
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开始,蒋介石就命令军队不断对中共进行“围剿”,可屡屡失败后,让他不得不重视毛主席这个强大的对手。作为曾经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一方,蒋介石曾就“谁能取代他”这一问题,公开作出回答。蒋介石认为有两个人,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个人有资格取代他。
1933年7月18日,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开学典礼上,蒋介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此次训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赤匪,一切的设施,皆要以赤匪为对象,一切训练的方式动作以及各种战术,统统要适合剿匪战术的需要,统统要针对土匪的实际情形与匪区的实地的地形来作想定并实施训练。”
从蒋介石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把中共领导的红军视为真正的敌人。在庐山期间,有一天蒋介石跟几位高级将领聊天。突然,国军将领刘建绪鼓足勇气问蒋介石:“委员长,我想问一个问题,您百年之后谁能取代您?”
刘建绪话音刚落,现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大家都不敢说话。然而,蒋介石听后并没有生气,他沉思片刻后轻叹一声:“能取代我的人,已经被我枪毙了!”现场高级将领心领神会,知道蒋介石口中已经被枪毙的人,指的是邓演达。
不过,蒋介石话没有说完:“还有一个人能取代我,他还活着,在井冈山。”蒋介石同样没有说名字,但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毛主席。不过,那时的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将领都没有想到,最终他们都败在毛主席手上。
很多人都知道,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战争,蒋介石都对中共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严密封锁,任何关于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的宣传都是以抹黑为主。然而,查阅资料时笔者发现曾在叶剑英身边工作过的雷英夫透露了一件事,蒋介石很早就重视毛主席的著作。
1938年,在毛主席的推荐下,雷英夫跟随周恩来到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工作。有一天,叶剑英让雷英夫汇报工作,主要内容是他刚在延安听完的毛主席几个报告。叶剑英说:“主席这几个报告在国民党高层内部影响很大,蒋介石都弄了延安印刷的小册子。”
叶剑英口中的小册子主要是指毛主席的三篇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听完雷英夫汇报后,叶剑英跟他说:“你知道吗?蒋介石最近都在读毛主席这几篇文章。”
雷英夫非常惊讶,在他看来蒋介石视中共为眼中钉肉中刺,他怎么会读毛主席的著作呢?叶剑英表示这是真的,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告知他的。叶剑英跟白崇禧很熟悉,两人在重庆期间经常见面。
一次开会,白崇禧告诉叶剑英,“老蒋正在悄悄读毛泽东的书。”白崇禧表示,有一天蒋介石邀请他去林园官邸小坐,在场还有他的几名心腹幕僚,闲谈中蒋介石突然问白崇禧:“毛泽东这几本小书你可读过?”说着,蒋介石从一旁茶几上拿出一本用粗糙纸印刷的小册子递给白崇禧。
白崇禧接过了一看,封面写着《论持久战》,他简单翻了几页,发现都有蒋介石的毛笔圈注。突然,蒋介石开始训斥现场的幕僚,他说:“你们都给我看看,毛泽东就那么几本小书,就把国共之间的关系,把抗战的策略、战略战术讲得这么透彻。毛泽东身边有高人,他的那些秘书有真本事啊!”
这番话说完,蒋介石沉默了一会儿后,继续说:“我与毛泽东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虽说是不共戴天,不过我感觉毛泽东这人还是很坦率的。你们看看他的观点,这枪杆子里边出政权,不允许枪指挥党,只允许党指挥枪……”
这时现场幕僚们纷纷表示有道理,可他们马屁拍错了,蒋介石大为生气,猛拍桌子大骂起来:“你们这些人,坐的是洋车,穿的是呢服,吃的是洋米洋面,可就是弄不出像延安这样像样的东西来……你们这几个人能不能给我争点面子,也写出几本来,让党国和我这个当总裁的,也光彩光彩。”
从后来解密资料来看,这是蒋介石罕见对毛主席才能的认可。但是,蒋介石没想到毛主席原本不想领兵打仗。从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又相继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鄂中鄂西起义、黄麻起义、平江起义等。
当时国民党强大,可中国共产党人却坚决与其进行斗争到底,坚持走上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用“逼上梁山”形容自己领兵打仗,他说:“我这个人是逼上梁山的。以前我没有准备打仗,是教小学的。就在那年被逼上梁山。”
毛主席还说过,“我是被迫这样去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最终,1949年两人的对决走向终结,历史也把答案告诉我们。而蒋介石口中的另一位能取代他的邓演达,在没有被杀之前,也不是等闲之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毛主席称赞他:“邓演达先生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这个人。”
邓演达,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895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1919年,邓演达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0年初,孙中山在广州组建粤军,陈炯明出任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邓演达响应邓铿之召,来到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从此开始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行动,在一些重要战事中都有他的身影,他也相继升任为营长、团长。
1924年初,孙中山决定创建黄埔军校,邓演达是他指定的七名筹备委员之一,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黄埔军校成立后,邓演达出任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从史料来看,邓演达和蒋介石很早就结识,不过两人关系并不好,邓演达不满蒋介石做事的手段。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邓演达大为不满,直接抨击蒋介石。不久,蒋介石直接把邓演达调到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当教育长。对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邓演达一直深恶痛绝。
当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蒋介石独裁倾向更加明显,他企图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至总司令部所在地南昌,而不是迁到武汉。邓演达大为恼火,他在一次有蒋介石参加的武汉群众集会上,振臂高呼:“中央党部立刻迁驻武汉!”
此后,邓演达多次发表讲话,阐述反对个人独裁的重要性,渐渐地跟蒋介石走向决裂。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在南昌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邓演达从武汉赴南昌参会,他主要代表武汉方面的意见。
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中央党部与政府暂驻南昌,邓演达强烈反对。蒋介石很生气,他在当晚日记中写道:“心神烦闷,几难成眠。”1月7日,武汉召开临时中央党政联席会议,蒋介石迟迟不愿动身参会,直到1月12日才抵达。
1月17日,蒋介石在会议上再次提出改都南昌的想法,还是遭到邓演达反对。周佛海后来回忆说:“(邓演达)言论也日甚激烈,比中共有过之而无不及,给蒋的刺激极大。”这一次蒋介石真正生气了,从此视邓演达为心腹之患。
1927年2月17日,邓演达在《汉口民国日报》发表了《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重点指出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很多观点极具战略眼光。
比如,邓演达写道:“如果是不能代表群众的要求,便是自私个人的行动,如果违背了群众的实在性,就必定陷于孤立,走到绝路”、“辛亥年革命失败的结果教训我们:如果我们的党,不能够把实际的利益给广大的痛苦群众,尤其是给农民群众,革命一定是要失败的。”
邓演达还在文章中指责国民党有人“骨子里自己的利益同革命的利益反背,一面又想赶快在政治的局面里取得政治的权柄”,显然他就是在说蒋介石。蒋介石更加生气,他在2月21日日记中记载,文章内容“纯诋毁我”。
这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对邓演达起杀心,他还写信劝说,“犹冀其悔悟也。”不过,当邓演达试图劝说黄埔军校学生以及李济深反蒋时,蒋介石对邓演彻底失望,两人也自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针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一场意为“清党”的武装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史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演达坚决反对,主张东征讨蒋,他很快被蒋介石列为“丙类分子“,即“共党分子及附和共党分子。”
然而,武汉的汪精卫很快也开始“清党”,邓演达处境危险。6月底,邓演达发表《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和《辞职宣言》,强烈谴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后秘密逃离武汉前往莫斯科。就在邓演达前往苏联期间,中共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尽管他没有参加,可还是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成员之一。
1927年11月1日,邓演达联合宋庆龄、陈友仁在莫斯科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声明要继承孙中山遗志,继续联俄联共,开始反蒋斗争。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国,后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当选为总干事,以实际行动展开反蒋斗争。这个委员会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跟国民党、共产党有区别,所以又被称为“第三党”。
短短一年时间,“第三党”便发展迅速,组建的基层组织已经遍布全国14个省市,甚至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十八军中的罗卓英、杜聿明、宋希濂、周至柔、肖乾,甚至连西北军的杨虎城、邓宝珊等人都参与进来。
邓演达一度还发起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眼看“第三党”实力不断壮大,蒋介石大为恐慌,悬赏30万元捉拿邓演达。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前往江西策划起义前夕,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
邓演达被捕后,蒋介石立即命人将他押送到南京。在关押期间,蒋介石对邓演达软硬兼施,还多次派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去看望他,劝说他解散组织,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许诺让他担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或总参谋长等高官,结果遭到严词拒绝。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据此当面询问邓演达有何看法。邓演达丝毫不给蒋介石面子,指责他说:“我没有什么看法,这些还不是你连年打内战造成的!”虽然邓演达不愿妥协,可蒋介石对于是否杀掉他,一直颇为犹豫。
但是,戴季陶认为邓演达必须杀掉,否则后果严重。戴季陶警告说:“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当时以胡宗南为首的20多名黄埔军校学员联名写信,要求蒋介石立即释放邓演达。
另外,国民党内部出现宁粤对峙局面,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蒋介石担心自己下野了,邓演达可能会利用自身影响力,进而控制军队,这会严重阻拦他重新上台。最终,蒋介石决定在下野前杀掉邓演达。
1931年11月29日深夜,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被杀害,年仅36岁。邓演达遇害的消息一直被严格封锁,直到12月上旬宋庆龄专程前往南京当面质问蒋介石。蒋介石才说:“你现在已经不能和他见面了,他已经被枪决了!”
宋庆龄气愤不已,当着蒋介石面掀翻茶几。当年12月19日,宋庆龄在上海公开发表《宋庆龄之宣言》,痛斥蒋介石的卑鄙行径,指出“当作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
邓演达遇害后,毛主席非常惋惜,后来在他在读《新唐书》中的《徐有功传》时,在一旁写下批语:“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主席用一个“伟”字来评价邓演达,可见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周恩来跟邓演达也很早就结识,他后来撰文指出:“……这人的人格很高尚,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1957年,邓演达遗骸迁葬到中山陵景区内灵谷寺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