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的“道”看透悟性,我们就能看透人心,就能拥有极高的智慧

2022-3-2 20: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44| 评论: 17

《中庸》中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我们想要长久生存下去便一定要学会顺应“道”,也就是要善于“修心”,最终达到“善贷且成”的效果。要善于假借“道”的“形而下”的作用现象来把握住“道”。
而对于这个道理,不同的人听到之后肯定会有不同的反应,老子已经总结过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在这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可以分为三种,悟性比较高的人叫“上士”,听到“道”这个道理之后,立刻就能顿悟,然后便能顺应“道”的趋势去做事。
第二种人悟性差一点,但他们至少能够听得进去这个道理,虽然不能立刻完全得“道”,但至少心里知道这么个事,偶尔遇到事情也能适当尝试运用。
第三种人基本没什么悟性,听到这个道理之后完全不信,哈哈大笑。
对于这种人老子说也很正常,毕竟“道”这个东西太过玄妙,不懂太正常了,大家越是笑说明这个“道”越高。
其实孔子也有类似的总结,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有的人天生就有悟性,道理自己就能够明白。有的人自己悟不透,但是想要悟透,便要通过学习来领悟。
还有的人本身不感兴趣,但遇到困难解决不了了,便只能来学习了。
最次的一种人遇到困难也不来学,那便谁也帮不了他了。
总之,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在鼓励人们去自我修行,去找到把握住这个“道”。
这是儒道思想的共同核心,也是其所谓同宗同源之处。
谓悟性,其实指的是一个人的认知以及创造能力,即对于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就是一个二维生物具备领悟三维世界的能力,三维生物具备领悟三维以上世界的能力。如一件事情,若是我们讲给一个人听,他一下子就听懂了,这就是人最基本的悟性,而当他在听懂之后,又能够从这件事悟出另外一番道理,甚至可以总结出某种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悟道非常高了。
所谓悟性低,就是当我们去找朋友发财时,他听了后,却在想着发了财应该如何享受一样。也更像当一个美女半夜三更敲门找我们共度良宵的时候,我们面对美女时却在算计她的身高和自家的床能否承担两个人的重量一样。
对于“悟性”这个东西,的确是很难把握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悟性高低,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强弱,以及理性思考的熟练程度。这两项要素是否经过专业训练,达到了驾轻就熟,甚至是否已经被内化到了潜意识中,日常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所谓“聪明”,就是悟性高,一点就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当然,对于更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求诸价值观了。只有有了完备的价值观,才能对各种难题做出抉择,死而无悔。只不过,这种效果已经不被叫做悟性或者聪明,通常人们叫他智慧。
智慧的梵语是“般若”,也就是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就是要我们超越世俗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择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何决断、选择。智慧能让我们的心更广阔、更深远、更调柔、更灵活。心量越大,智慧越深。
智慧要通过闻思修而来,闻有闻慧,思有思慧,修有修慧。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因果,放下执著,看到缘起,原来只看到眼前的,能看到更远;原来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的,现在能从很多角度去看……慢慢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选择、决定,也就是智慧增长了。
智慧是人生的导航;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来转,便能开拓出另一番的天地。人类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钱造就的,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世间上最可怕的是无明,开显心中的智慧才是断苦之本。有智慧的人,对于任何事物都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而不致于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财富,一个人的劳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能够开发内心的能源,人生才会活得充实、欢快。“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别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别人知道点,我知道面。这就是智慧;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六祖坛经》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能够“知错改过”,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处着眼,并能识大体,不会为了私事而和人计较,自然能够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越是紧急的时候,越能镇静沉著;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愤怒,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大石,扰乱原本清澄的智慧,无法正确判断事理而贻误自害。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韬光养晦,必懂内敛含蓄,所谓“大智若愚”是也。
如果我们具有了这种洞察力和大智慧,当我们回头看老子时,就会作出这样的分析:当我第一次见到老子的时候,从他哪里学不到东西,就这样,我错过了老子,但老子不会错过我,他会渐渐地萦绕我。



老子的魅力是充满磁性的,他会渐渐地抓住我的存在,那时,我只要允许老子的思想进入我的内心就行了。而此时,我就会在老子的逻辑里面,与老子斗争;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我又必须与他契合,我必须允许老子的思想存在。只有这样,我才能学到老子的思想精髓,我只有在与老子深度的契合与尊敬中,在与老子拥有深度的信赖与信任中,老子才能被我理解。除此之外,我们好像还没有别的方法能学到老子的思想精髓。
如果我们想用我们的头脑来找老子的话,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他。我们将一圈一圈地兜下去,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永远也抓不住老子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思想,我们永远也接触不到老子的存在,我们只是觉得老子是虚无的存在,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要用心去找老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找了,我们才能感受到老子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老子的思想就在我们的心里,老子的逻辑是提供给我们的头脑的,而不是提供给我们观赏的。
我们就能感受到老子更像一个诗人。但我们只是在吸收老子的思想,我们不要和老子去辩论,我们只要听老子的诗,吸收老子的思想就行了。我们要去咀嚼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让老子的思想活动在我们的存在里,我们要让它变成我们的血液和骨头,我们要消化它。我们要忘记文字,我们要完全忘记诗歌本身,但是我们要忘记诗歌的美与芳香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许不记得诗人在唱什么,但我们已经领悟了那首歌的精华,而且已经被我们保留下来了:它的味道、芳香和意义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或者大脑深处,我们必须与老子融合,我们在吸收老子的思想后,我们必须变得富有蕴含。
我们只有蕴含老子,老子才能被我们理解。我们要允许老子的存在,我们要打开所有的门,让老子走进我们的身体。也许老子不会主动来敲我们的心门,因为他不是侵犯性的,他是和善的,他是祥和的,他是把爱赐给我们的。哪怕是我们拒绝了他,他也不会努力辩论,因为他不相信辩论。他根本不是一个头脑的存在,他完全是一个心的存在。他是简单的,他的比喻是一个村夫的比喻──然而是活的、发光的、充满生命力的。如果我们允许老子的存在,允许他走进我们的心房,老子就会突然被转化,因为他只要一种理解,一种心的理解,我们就会被他转化。
尼采说,一个只会用逻辑行走的人,永远也别想追到真理的太阳。
由此可见,智慧乃靠先天的禀赋及后天的努力,两者相较,后天的努力远较先天的力量大。因此,不要羡慕别人的聪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是种因,徒羡其果也是枉然。要紧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恒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望的人。
看看那些缺少智慧,悟性低的人,他们差的不是名师,也不是方向,更不是知识。他们真正差的是一个能跳出当下去俯瞰全局的维度。这有点像一个直男只能听懂一个他喜欢的女人说出来的那些话,却无法领会他喜欢的这个女人的言外之意,因而也就错过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机会。



再如,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读成了书呆子,变成了知识的奴隶;有的人却被当成了一代宗师,把知识驯化成了自己的家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的悟性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从而也造成了不同的收获。这种收获就是前者没有自我,后者有自我。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会永远低着头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这种人是无法跳出自我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找到自我,何谈跳出?而无法跳出自我,也就意味着他无法从“自我”以外的角度去观察整个世界的“庐山真目”。
这就是悟性的奥秘。
其实,要了解悟性的奥秘也不复杂,它的实质就是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决定了它的智慧意识。这种智慧意识最底层的认知模式就是模仿,也叫做联想。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照猫画虎”。这种联想能力,也被称为想象力。
同时,人的所有复杂思考都必须基于语言,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两大类语言,一是自然语言,二是数学语言。
如果把语言进一步抽象,实际上就是很多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连线,就是逻辑。
逻辑又包括了朴素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自然语言中最常用到的是朴素逻辑,包括了类比法和归纳法,也有少量形式逻辑,但是不那么复杂。数学语言其实就是基于几个简单公理,通过形式逻辑进行演绎,可以演绎出各种复杂的推论,称之为定理。辩证法一般人不常用,因为加入了时间维度,其复杂度要高于形式逻辑,使用难度也更大。
逻辑被称为工具理性,因为他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如果问题太过复杂,以至于形成了混沌系统,那么工具理性就无能为力了。到那时,我们就要求诸价值理性,去做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他是一种模糊的判断,只有“应不应该”,而没有“对与错”,价值判断的总和就是价值观。
有了以上这个认知模型,我们来看一看,具体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首先会把问题中的要素通过联想对应到已知的概念上面,然后再搜索自己的大脑中是否曾经见过类似问题,这种搜索也是一种联想,就是连连看。一旦找到了,我们就会把问题进行抽象、转化,向着已知模型靠拢。靠上了,就可以用已知模型的算法去解决他。实在靠不上,就要启用价值理性,俗称拍脑袋。
而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而工具理性,也就是各种逻辑,既然是工具,自然就是熟能生巧,好像庖丁解牛。
唯独价值理性比较复杂,因为背后是混沌系统,没有明确的提升路径,只能多读书、多思考、事上磨。



如果我们做到了在心里思考,在事上磨,我们就能拥有极高的认知力度,我们就会像真正的强者那样,拥有这三种深度的认知:
一是敬畏天道。天道就是道法自然,天道的规律不是索取,而是奉献,想要成就自己,先成就别人,学会像水一样包容万物,洗涤内心的浮躁,才能逐渐变得强大。
二是致良知。良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时刻主宰着我们的选择。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想人生无愧,就一定要用良知来引领自己的意念和行为。
三是向内用功,用一生的时间修炼自我,一个强大的人,内心没有壁垒,不会被自己的面子所裹挟,因为他们懂得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来成就自己的。
如果我们掌握并使用这三点,我们就能让悟性为我们服务,只要悟性为我们服务了,我们就能看透人心,而且自己还能拥有极强的洞察力,具有大智慧,哪怕是刚认识一个人,只要与他接触后,很快就能识别出这个人是虚伪还是真心的。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年轻时的一件“荒唐”事有很大关系

下一篇:天地之中话中用一一人生的意义是学习修行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01:36 , Processed in 0.218108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