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民族故事与共同体意识建构——论景宜影视文学创作特色

2022-5-20 06:26| 发布者: ubm2pieiuun42y| 查看: 1590|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白族作家景宜的五部电视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丝绸之路传奇》《都是一家人》先后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观众热议,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题材电视剧最高收视率。多民族、大历史、贴近现实、正能量等关键词,成为评价这些热剧的高频词汇,文学与影视融通赋能,呈现出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中的“景宜现象”,扩展了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空间。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以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是景宜作品的重要创作题材。本文以2019年开播的《都是一家人》为主,深入探析景宜影视文学的创作特色。

《都是一家人》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高度创作的一部时代大剧。该剧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边疆各民族同胞走出山寨、进入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创业、工作、学习,追求幸福生活,融为一家人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代各民族生活的新内容、新历史、新梦想,被研究者誉为“一部展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精品力作,多维度地创新拓宽了当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这部剧是作者投身改革开放大潮、历时三十余年的文学思考和生活体验,题材贴近现实,人物群像鲜活,作家以深厚的文学功力,实现了对中国各民族生活共同话语的表达。

2015年10月,《丝绸之路传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部剧聚焦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和田古城,讲述了新疆纺织工业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剧中男一号、新疆青年艾拉提,从一个贫苦的民间纺织传人长大为新中国第一代高级纺织专家,在党的领导下与各民族工人共同建设新疆纺织工业。《茶颂》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风云,从西南茶政使到茶山民族首领,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故事。《茶马古道》以藏族、白族、纳西族人物为主线,讲述了揽括九个民族的马帮在千年古道上化解情仇恩怨共同抗日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历史。剧情画面大气磅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和波澜,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之广、民族之多是极少见的,突破了之前民族影视创作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格局。《金凤花开》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边疆,用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少数民族同胞共同走向新生活的电视剧,以白族姑娘李金凤和中央民族访问团警卫连连长张东海为代表,塑造了一群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斗的民族工作者群像,绘就了一幅边疆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初心画卷。

立足时代主题,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理念

景宜的作品通过人物、故事和语言的高度凝练,具有文学审美基础和时代思想性,彰显国家认同、时代精神和人民话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度建构。

作为首部反映城市民族生活的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的片名来源于“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做出的重要部署,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谋幸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40年,正是中国各民族同胞融入沿海开放城市,进行创业生活、奋斗发展的40年,构成了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独特画卷。在《都是一家人》的剧本叙事中,从云海市“新疆亚克西餐厅”维吾尔族老板娘阿拉木罕一家,到幸福社区东方民族村民族美食一条街上的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人,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成功的缩影,也是当代民族生活的新特点新画面。

“我们中华各民族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这是剧中的一句台词。云海市民宗局局长越永强在云南阿佤山听桑嘎的爷爷讲司岗里神话,佤族神话中讲到:“各民族的祖先都是从司岗里山洞中走出来的。”这句话触动了这位将民宗局说成民政局的军转干部,强化了他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的新认识。最后他将这句点题的台词当作祝福,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和参加集体婚礼的三对新人。在《茶马古道》中,木什罗被选为联合大马帮头领时说了一句话:“我们藏族、白族、纳西族是三兄弟,就像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永不分开!”这些生动的情节和台词,更加深化和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讲述少数民族对汉族的认同,同时也讲述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如《都是一家人》中的库尔班和佤族青年桑嘎,在进城打工的共同境遇中惺惺相惜,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库尔班和兰州拉面馆的回族老板马有福,在建设美食一条街的过程中,从竞争对手、商场仇敌,成为了一对不离不弃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在《茶颂》中,哈尼族头人莫勒、佤族头人岩拉、基诺族头人阿布,也在看似不可调和的争斗中,为了支援边茶进藏而成为共同的盟友。这种多层次、多民族的相互认同,构成了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存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是一家人》更具有新时代民族大剧的品质,实现了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超越和突破。而如何突破和超越传统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瓶颈和藩篱,呈现独特的亮点和特色,正是景宜在创作时思考的重要命题。

以往关于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更多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民俗神秘性,而不是从真实的民族生活底层挖掘内涵丰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故事,只能看到民族题材的独特性,却找不到共同性,从而忽略了各民族在同一时代共同生活中面对的共同话题。让更多观众在剧中看到自己关心的事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点。《都是一家人》全剧围绕“一座城、一家人,来了都是这里人”这句关键语,展开了关于“拆迁”“进城务工子女上学”“族际婚姻”“一带一路”“精准扶贫”这些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在这些话题的语境中来铺陈故事,推动人物长大。所以该剧播出时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家从中看到了新时代各民族的新鲜人物和他们的新生活,看到了能和自己的生活交融在一起的民族故事。《都是一家人》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和模式,让民族题材可以离开边疆,进入城市来表现,这部剧也因此成为新时代民族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大历史观叙事融通,塑造崭新的时代人物群像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如何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历来是对文学艺术家创造力的考验。有着中短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和多部电视剧本创作的深厚积淀,景宜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形象和命运融入影视文学的大历史观叙事,使人物性格、形象、命运与历史事件互动共生,在历史记忆与真实事件中塑造出独特的各民族时代人物群像。

纵观景宜影视文学作品,从以多民族人物形象为主体的长篇历史剧《茶马古道》,到城市民族生活剧《都是一家人》,五部电视剧本描写的剧情,时间跨度长达150多年,跨越地理范围从中国西南、西北的边疆到内地和沿海城市,涉及几十个民族;剧情讲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内容,可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同仇敌忾、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百年历史。百年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叙事,增强了这五部电视剧的历史根基,为剧情表现的丰富内容、深邃思想和时代主题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尤为特别的是,景宜电视剧中的民族历史叙事,并非与其他影视一样,为民族而历史、为叙事而历史。相反,它旨在通过历史叙事,来呈现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共通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以及社会集体记忆,即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思想,它们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典型人物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人物性格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景宜的五部电视剧本,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生动鲜明的典型人物,为中国影视文艺长廊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人物形象。

《都是一家人》中的越永强,从一个不了解少数民族的军转干部,在为进城创业的少数民族服务的过程中,成为各民族同胞最信任的朋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少数民族青年。他欢快幽默、待人坦诚热情的性格,始终洋溢着一种凝聚力,使民族工作者的形象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形象。同时,在剧中来云海市挂职锻炼的青海撒拉族干部沙尔亮,又以一个对党忠诚、待人憨厚、说话办事很耿直的民族干部形象,和越永强形成强烈反差。两个人在创建民族团结美食一条街、推动城市和边疆对口支援的过程中吵吵闹闹,但最终成为亲密战友和同事。该剧还以娴熟生动的手法描绘了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如善良热情的维吾尔族妇女阿拉木罕和她的丈夫、机智幽默的新疆餐厅老板库尔班,精明诙谐的兰州拉面馆老板马有福,淳朴善良的佤族青年歌手桑嘎,泼辣热情的茶店老板白族妇女杨水兰,等等。这些性格迥异、有声有色的各民族人物,在一条充满时代色彩的民族美食街上,为共同的梦想努力打拼,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了个人发展,普通小人物的身上也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景宜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不仅得益于早期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她对边疆各民族生活历史的熟悉,以及对文学和戏剧语言的敏感。这些文化储备使得作者塑造出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丝绸之路传奇》中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拉提,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苏莱曼、一位民间纺织技术传人,宁可被匪徒枪杀,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从而更坚定了一生跟着共产党的念头,最终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专家。《金凤花开》中的佤族头人岩勐性格刚烈骁勇,在识破敌人的阴谋和挑唆之后,在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帮助下,毅然率领部落跟着共产党走向新中国。《茶马古道》中的纳西族马帮头人木什罗、拉萨巨商尼玛茨仁、白族茶商之女花依、香格里拉土司儿子格桑加措,在国难当头之时,放弃恩怨共同抗日。《茶颂》中的西南茶政使、白族青年段子苴,布朗族女头人南波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满族姑娘乌云珠,共同用茶叶支援西藏,维护国家统一。《丝绸之路传奇》中,艾拉提的母亲帕夏罕博爱善良,接纳汉族丝绸专家卫守仁一家和儿媳妇卫明霞,包括柯尔克孜族的纺织女工加米拉、汉族女工苏丽、维吾尔族服装模特迪丽娜尔等等,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她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美丽善良、宽容博爱、热爱祖国和家乡。

多维建构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题材影视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书写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图景,是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表征。景宜的影视作品民族文化特征鲜明,每部剧都精彩准确地呈现了民族风俗、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的精彩画面,不猎奇、不媚俗。作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作家,这些关于民俗风情的展示,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边疆各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充分展示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交融性。以《茶马古道》为例,如果没有对滇、川、藏等地区及内地各民族历史的熟悉,没有对藏文化、纳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及普洱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熟悉,没有对由于文化环境而形成的生活语言和民情风俗的熟悉,就不可能完成跨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地区的宏大的故事讲述。因此,向各民族文化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方面,景宜早年的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写藏医药历史文化的《金色喜马拉雅》,反映怒江大峡谷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摆脱贫困的《东方大峡谷》,描写纳西族东巴文化申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与生存》),就充分展现了作家深耕各民族文化的博大功力,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辛勤实践。《茶马古道》中在拉萨的云南会馆,是各民族马帮汇聚的驿馆,院中供奉着汉族的关公老爷、白族的本主老爷、纳西族的三朵大神、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多民族神像,这些不同民族的精神寄托在这里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崇拜,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剧中由景宜作词的主题歌,更是展现了茶马古道是一条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前面那座山,你是什么山,/过了昌都寺,才能到雅安。/巴塘奶茶甜,理塘糌粑香。/过了八宿,就到芒康。/前面那条江,你是什么江,/过了中甸城,才能到丽江。/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

在《丝绸之路传奇》中,这种跨文化的写作更彰显出作家的文化胸怀。将一部边疆现实题材的大剧,放在丝绸之路这张辉煌的中国文化名片上来写,无疑将故事的讲述推向了更高远的境界。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中原和边疆交错杂居、交流互动、交融共生的生存格局。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了文明交往的大舞台。全剧巧妙展示了从丝绸之路起点的江浙一带到昆仑山下古代丝绸之路穿过的新疆各民族村庄,用一块民间纺织的艾德莱斯绸和“五星出东方”的古代图案,连接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从新疆来到江苏纺织工业大学上学的各民族青年工人在吴江“先蚕祠”上课,面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第一个养蚕抽丝的嫘祖,理解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渊源。剧中男一号艾拉提在南京云锦厂实习,当他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操作“大花楼织机”的那一刻,对祖国的丝绸文化心悦诚服的他说道:“看见这个大花楼织机,就想起我妈妈织艾德莱斯的织机‘布谷鸟’,原来这个大花楼织机就是‘布谷鸟’的妈妈呀!”包括剧中老一代桑蚕专家卫守仁所讲的,从清朝开始,历代官员都倡导将江南桑树移栽和田普遍种植,使家家养蚕缫丝、户户种植桑树的江南画面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道历史风景线。艾德莱斯的新一代纺织传人、艾拉提的女儿迪丽娜尔,将法国的服装文化和传统艾德莱斯结合创新,让文化交融的光彩成就今天的传奇。

茶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选择将中国文化作为主题背景来演绎民族题材,是景宜影视作品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作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茶颂》中“万国茶宴”“贡茶大典”的经典场景,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画面,其中囊括着中华各地各民族的茶礼、茶宴、民情风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祭祀茶树的仪式场景,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历久弥新,这是我们今天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也是当代影视文学为共有精神家园增添的时代花朵。

影像中的文化认同建构,不仅需要作家在艺术手法和内容主题方面进行创新,更要求作者有内化于心的创作情怀。深入生活的方式决定了作家的情怀和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高度。景宜自幼在苍山洱海边长大,长期以来行走在祖国边疆,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大漠新疆、澜沧江流域和沿海开放城市,追踪人物、追赶时代。区别于那种采风团式的浮光掠影,以及花一两个月带着主题到生活中去找寻编采故事,景宜的每部作品都是十多年的生活积累,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命运、时代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出发而去创作。为了写好《都是一家人》,景宜与剧中人物原型库尔班大叔一家和深圳民委干部马强交流二十多年,跟踪锦绣中华各族员工的生活和变化,跟他们一起回老家,又从边疆山寨返回沿海城市。这种长久交往的深入式体验,为艺术想象找到了丰富的源泉,为作家开掘了立命修身之本,从而使其创作能够成为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作品。景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基层、向各族群众学习文化,采访和整理千万字的创作素材,这成为她影视创作最亮丽的文学底色——人民性创作,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新多元一体的话语叙事,为当代中国文学贡献了独特的写作经验。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红楼梦》的故事,四个字就能说清楚,既非明清历史也非曹家旧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3:48 , Processed in 0.509210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