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心灵阅读——朱新华讲述“爷爷朱德教我读书”的故事(上)

2022-5-17 18:48| 发布者: uloste3sstytxp| 查看: 2295| 评论: 3

这里是默认签名


跨越时空的心灵阅读——朱新华讲述“爷爷朱德教我读书”的故事(上)

杜京 撰文

在她的世界里,书籍和阅读就像食物和空气一样重要。从小她就听爷爷常说过一句话:“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希望。”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牢牢记住了爷爷朱德的教诲:“读好书,做好人。”坐在我面前的她,就是朱德的孙女、原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朱新华。回忆起爷爷朱德爱读书,教导自己多读书的情景,朱新华心中暖意融融。我们谈话间,从她的眼神和话语中无不透出对爷爷深切的缅怀和无限的敬仰。

—— 题记



朱新华在读书

总有一些时光,仿佛要在过去很久之后,才会发现它已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朱新华动情的说,在爷爷家乡朱家的祖屋里,供奉着朱字家训的神龛。最外侧的对联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开源节流。这条家训,对朱家人的影响很大。以德树人,是爷爷的崇高品格对为朱家家风注入的重要内涵,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那就是读书。

朱新华向我讲述着爷爷的故事:我的爷爷朱德出生在晚清年代(1886年12月1日),老家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那时家中已经沦为佃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全家挤在地主家养牲口的黑屋里,阴冷潮湿,家境十分贫困。但朱家人忠诚厚道,勤劳节俭,做人做事有鲜明的风格及原则性。因大伯父没有子女,家中四兄弟排行老三的爷爷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做养子。爷爷自幼聪颖睿智热爱劳动,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贫困无法养活,最后只剩8个子女。朱德4岁开始就帮母亲干活,5岁时就拾柴烧火干农活。”



20岁的朱德清朝读书人的装扮

几个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朱德和弟弟到村外的河里捉到两条鱼,本想带回来做点鱼汤孝敬母亲,却被他家佃度的丁阎王一把抢去,说这条河是从他家地里流过,鱼就是他的。又有一次,他从爷爷种的梨树上摘了一个熟透的黄梨,又被丁家少爷抢去,说树是长在他家地上,梨就是他的......一次次遭受欺凌,小小年纪的朱德感觉这世道太不公平。父亲及叔伯兄弟商量后一致认为,朱家一定要有个读书人才不会被地主老财欺负,家里再穷再苦也要供朱德读书,为朱家人争口气。

教私塾的席聘三先生同情穷人,看中聪明好学用功读书的朱德,后来大伯父因为贫困缴不起学费,懂事的朱德打算退学为家里干活,席先生得知后不但不让朱德退学,还让他搬到自己家里住,帮助他学习。席先生关心国事,经常和一些学识广博开明的人谈天说事,朱德则在一边旁听一边琢磨,加之他酷爱读书,久而久之懂得了读书救国的道理。爷爷勤奋好学聆听先生讲中国古代选贤选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韩愈、董仲舒、司马光、朱熹等都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许多流传至今的古训成语都与古人勤奋苦读相连。



朱德小时候就读的席家私塾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引导下与书结缘,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与书相伴,涉猎书海,尤其是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使他受益匪浅。1907年,朱德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体育学堂。他带上家里刚借的50块银元,只身徒步来到成都,他学习了教育、心理、算术、军事教练和机戒等课程。毕业后他回报家乡,来到仪陇县担任县高等小学堂的体育教师兼管庶务。爷爷参加革命后,依然保留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并且延续了他的一生。

朱新华向我讲述,早在1911年,爷爷在云南讲武堂结识了蔡锷将军,他常到这位尊敬的教官那里看书,大开眼界。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为曾文正公文集、胡林翼文章之精华缩影。蔡锷对爷爷关怀备至,他们交谈甚欢。爷爷曾听蔡将军对此语录本逐章逐段的讲解,还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喜爱的书画,与之分享一同欣赏,使爷爷受益匪浅。直到30年后,他已经担任了八路军的总司令,还仍然认为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对他带兵、作战有很多教益。并进一步认识到读书,特别是藏书对于求学问,获得知识的重要作用。1939年,他在同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验。”



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在与朱新华交谈中我得知,朱德参加革命后一直保持着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爷爷告诉我,要多读历史书籍,至少要把近代史和现代史熟读。要读《史记》《左传》等史书,其中《史记》鲜活人物和生动故事,让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人物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学习古人智慧,丰富人生经历。梳理历史脉络,让人在思考中享受阅读的意义。”



云南讲武堂



朱德在讲武堂

朱新华说,1916年爷爷驻军在在泸州期间,结识了一些文朋诗友,购买收集大量书籍,古代文史书籍就有四五千册之多,存放在宜宾南溪古城一栋清末明初修建的庭院式旧居中,那期间爷爷博览群书,妻子陈玉珍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精心为他选购了《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孙子》等大量古典书籍,其中有许多还是珍贵的清刻本典籍。还一部分存放在泸州寓所。南溪保存的部分书籍,是由爷爷做主捐给了学校、图书馆及杜甫草堂。



朱德的书房

新中国成立后,珍藏在南溪故居的“二十四史”全套及古代文献史书类就有1000多册,在运往北京途中,因泸州暴雨,交通中断,将这些书籍存放在泸州图书馆。后来这些书由泸州市图书馆收藏,其中还保留着许多朱德读书时的批语。如今这些历经100多年的珍贵书籍,已经成为泸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还有一部分书籍分别捐赠给了爷爷生活过6年的南溪朱德旧居。



朱德读书时的批注

四川仪陇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复馆时,朱新华捐了100多本爷爷以前看过的书,“差不多把我收藏的都捐出去了。经过这次整理,我才发现他看的书很多、面很广,不仅有列宁的书、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书,也有经济学的书,各方面的书都有。”朱新华说,这些书爷爷不只是翻一翻,而是认认真真读过,书中有很多批注。有的书奶奶也看,爷爷就专门写上“康克清的”,他自己的书就写上“朱德”两字。



南溪朱德旧居



朱德在讲武堂的藏书

“在南溪生活的6年中,是爷爷从一个旧军阀军官长大为一个革命志士的关键时期。在这莫逆之交孙炳文的影响下,爷爷思想发生极大转变。他先后参加孙中山同盟会,受到陈独秀、李大钊新思想的影响,阅读大量进步书籍报刊杂志。我常常聆听爷爷讲他年轻时读书的故事。”朱新华回忆说。

青年时期的朱德熟读经书,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心灵,充满朴素的爱国思想。在国家和民族遭受苦难时,他选择了读书不忘救国,树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朱德立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他广泛阅读,并认识到史籍,希望从历代兴衰更替中寻找历史借鉴。他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拒绝高官厚禄于,1922年9月和孙炳文一同搭乘法国“阿尔及利”号轮船,远赴马克思故乡德国学习,并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朱德在德国

朱新华感慨地说,从小喜爱读书的习惯,伴随爷爷留德学习的生涯,他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原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著作,坚定了革命信念。1925年,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1926年学习回国后,他依然坚持孜孜不倦的读书。爷爷常说,司马光主张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远大的志向。



朱德在太行山

朱新华回忆,爷爷读书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兵打仗每打一仗必须总结,小仗怎么打,大仗又怎么打。爷爷在阅读中边看书边领会,将重点段落和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页中。爷爷要求我们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善于利用时间,选择读好书,善于读书,心无旁骛,下足“寻思”功夫,做到读书和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读好书会读书,才能做到知行统一,将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读书才能读出成效,回报人民。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名案 | 消失的耶稣 沉默的大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2:18 , Processed in 0.569250 second(s), 6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