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
1958年8月28日(农历),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莲花村石嘴沟队。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他被父母取名叫做赵本山。
不像如今的孩子,大多生在蜜罐里。赵本山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少喜庆和希望。相反,迎接他的是极其可怕的贫穷和饥饿。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大饥荒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在生死的边缘苦苦挣扎。赵家当然也不例外。尽管他的父亲赵德仁、母亲张淑琴没日没夜地在生产队里干活,可还是远远填不饱一家几口人的肚子。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赵本山五岁那年,他的母亲因患病无钱医治,过早离开了人世。赵家一下子塌了半边天。
“屋漏偏逢连阴雨。”辽北山区的冬天冷得出奇,滴水成冰。母亲病故一周后,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再次悄悄地向年幼的本山袭来——为给弟弟取暖,哥哥赵长久用泥盆在屋内架好一盆旺旺的炭火。生好火后,他忙着到生产队干活去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蜷曲在墙角、连冻带饿的赵本山,蹒跚地来到炭火边,不慎压翻了火盆,熊熊的火焰迅速燃烧起来。他拼命地哭叫着、挣扎着。同院的五奶奶和二叔闻声赶来,立即进行扑救,可就是这样,本山的胸部、臀部和背部已被烧得血肉模糊,幸运的是,他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为了不被饿死,为了能够活下去,万般无奈下,父亲狠心丢下小本山,带着他几个年长的哥哥姐姐,远走黑龙江逃荒。这是1965年,赵本山刚满7岁,无处栖身的他成了“孤儿”。
距离那一年,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下之中国,赵本山早已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品王”、亿万富豪。儿时窘困潦倒,命运多舛的他,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当然是靠他自己的天赋、勤奋加上艰辛的付出,可是,说到赵本山的成功,我们不得不要提起一个人,一个他人生、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一个几乎没上过学堂的瞎子,那就是他的堂叔——盲人赵德明。
赵德明的命运也是苦难的。四岁那一年,他在院子里玩,看见两只母鸡在“斗狠”,便跑过去追赶,竟被在一旁“观战”的老公鸡用利爪撕去了额头上的一块皮!赵德明当天便发起高烧来,且数日不退。时值日军占领东北,兵荒马乱,村里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躲进山里不敢出来,从而耽误了治疗。可怜小小年纪的赵德明,从此便永远失去了光明。
十岁那年,母亲发现儿子自己动手,欲打造一把二胡,手指被丝弦弄得鲜血淋漓。于是,她狠下心来,用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三块多钱,给儿子买回了一把他朝思梦想的二胡。从此,这把二胡便成了赵德明的命根子,伴随他度过几十年孤绝困苦的岁月……
成了“孤儿”的赵本山,只能到二叔赵德明家哭诉自己的苦难。赵德明家的生活本是举步维艰,如今又要添一张嘴吃饭,负担更是可想而知了。他用手抚摸着小侄子的头,“孩子,别哭,有二叔呢,只要二叔活着,就让你活着。”他让本山递过那把破二胡,拉起了《二泉映月》,拉起了《月牙五更》……他用琴声倾诉着自己人生的坎坷和不幸。二叔的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平缓,时而悲壮,如泣如诉。二叔的表情,伴随琴声的转折不断地变化着,他把自己不幸的童年,对沉重生活的抗争,对光明的渴求,全部倾注于琴弦之上。
他下定决心要带着年幼的堂侄,一起与命运抗争。从此后,赵本山成了“二叔的眼”,常常牵着二叔走南闯北,四处流浪,以乞讨、卖唱为生。二叔拉琴,本山唱歌。稚嫩的童音,不幸的遭遇,经常引来一声声叹息。他们过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漂泊生活。因为在那个动荡困苦的年月里,单靠卖唱是不能维持二人生存的。为了活命,叔侄二人上山采各种野菜充饥,到溪边捉青蛙用火烧了吃,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经常饿着肚子过夜。赵本山深知二叔的艰难。由于自己的到来,使得二叔一家本就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心里十分愧疚。
一天,他帮二叔干完活,坐在他身旁,小声地说:“二叔,咱们去给人算命吧,我给你领道,要不今后可怎么活呀?”赵本山说完,等候二叔的回音。令他没想到的是,一向温和、从没对自己发过脾气的二叔,那天却震怒了!他脸色铁青,浑身不由自主地抖动着,他为侄子的不明事理而气愤。赵本山第一次见二叔生气,吓得不知所措,躲在墙角边等待二叔的发落。待稳定情绪后,赵德明把本山叫到跟前,缓缓地说:“我们可不能靠算命去赚钱,那是一条邪路,咱穷死也不能去骗人,老百姓够苦的了,可不能去坑他们,”二叔接着对本山说:“咱们要靠劳动吃饭,靠艺术吃饭,你好好学戏吧,二叔能养活你。”本山明白了:二叔虽是位盲人,但为人正直,胸怀坦荡。
也许就是从那一天起,赵本山坚定地选择了一条路,这就是艰难的学艺之路、漫长的做人之路。他刻苦地跟他的二叔学习民间曲艺,学习如何为人。
赵本山的家乡地处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影,听不到广播。在莲花村方圆百里内,只要哪里有剧团演出,不论山高路险,无论刮风下雨,赵德明都要叫侄子拉着他去“看戏”。本山坐在台前看,二叔坐在台下听。为此,叔侄二人曾有过冰河历险的惊心动魄,饱尝过雨夜滚下深谷的伤痛,其中的艰辛谁人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赵本山开始一步步地向民族艺术的殿堂跋涉,义无返顾。他跟着二叔学习说学逗唱,学会戏剧人生。正因为大量的艰辛付出、博采众长,为他日后从事二人转演出,创作戏剧小品、拍摄电视剧等打下坚实基础。
赵德明是个自食其力的盲人。为了维持生存,农忙季节,他上生产队干一些诸如放牛、拔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他带着年幼的本山辛勤劳作。一有闲暇,赵德明便坐在山坡上、田地里,忘情地拉《小拜年》、《放风筝》等乐曲。寂静的旷野,二叔全身心地拉弦,小小年纪的本山,坐在一旁仔细地看、听。为了让侄儿尽快掌握民族音乐的演唱及表演技巧,赵德明边拉边唱。他一句一句地教,本山一句一句地学。在二叔这位严师的言传身教下,本山很快学会了《盼亲人》、《打秋千》等流传于民间的经典民歌唱段。
叔侄二人的生活虽然极其清贫,但他们并没有泯灭对未来的憧憬,对民族艺术的痴痴追求,成了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为了活命,为了维持生存,每至农闲时节,赵德明便背起二胡,领着年幼的侄子四处卖艺度日。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餐露宿,多少凄风苦雨,遭受过多少人世间的白眼冷遇?我想只有他们心里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们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息。在这条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上,叔侄二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求索着、奋斗着。
威远堡集市,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喧嚣声,此起彼伏。在集市的一角,盲人赵德明坐在一块石头上,拉起了《翻身五更》。头顶上破旧的礼帽,经多年的风吹日晒已褪了颜色,一副摔出裂纹的破墨镜,架在鼻梁上;帽下长长的头发,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肩上,看上去有些蓬头垢面。可他全然不顾,全身心投入地拉着弦。赵本山站在二叔的身旁,用清纯稚嫩的童音唱道:“一呀更呀里呀,月牙没出来呀,啊,父老乡亲啊,你可听明白呀,……”
唱毕《翻身五更》,《小拜年》的旋律响起。本山继续唱:“正月里呀是新年哪,大年初一头一天哪,家家那团圆日啊,少的给老的去拜年啊,也不论那男和女呀,哎啦哎咳哟,都把那新衣穿哪……”赵德明从石头上站起来,向观众深鞠一躬:“各位乡邻,兄弟姐妹们,德明拉得不好,可它是乡音;孩子唱得不好,可它是发自心里的呼唤啊!乡亲们,各位要听什么,德明就拉什么,孩子就唱什么。谁都有难的时候,乡亲们,可怜可怜俺吧,德明谢谢你们啦。”一老一少,不幸的遭遇,多难的人生,引来围观者一阵阵唏嘘,有人掏出玉米饼子,有人捎来高粱米,有人给咸菜疙瘩……叔侄二人就这样艰难地度日。在这困苦的岁月里,本山不知不觉地在接受着民族艺术的熏陶。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个人有时候走点弯路,不见得就是坏事,它能使人生更丰富、更立体、更坚韧,更具明辨是非的能力,更知人间冷暖,更怀感恩之心,更能从容面对今后的坎坷和风雨,或者干脆换种说法——天下本没有弯路,它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另一种途径。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有心的人能收获到更为独特、更为绚丽的人生风景。
赵本山跟着二叔四处奔走,学会了很多深藏在民间的音乐。也正因为如此,赵本山很早就接触了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为他要吃饭,他要生活,于是,他练就了一张巧嘴,一副灵动的脑瓜,这为他日后出神、逼真的小品表演,打下了坚实根基。
赵本山的二叔是瞎子,但他不算命,他只教侄子学习民族乐曲,教他如何做人,由此成就了赵本山今日的辉煌。如果赵德明当初教授他的侄子“瞎子算命”,那么今日之中国,很可能就多了一个真正的“赵大忽悠”,而少了一位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因为在我们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神州大地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的闹剧还在此起彼伏地发生,“你方唱罢我登场”,连一些见多识广的大明星、高官都趋之若骛——“芒硝大夫”胡万林倒了,来了个“地瓜博士”林光常;“绿豆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倒下了,生吃泥鳅的“健康教母”马悦凌、隔空取物的“气功大师”王林又崛起了!
苦难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赵本山成名后,常常有人问起他,你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他一般都会爽朗作答:“跟我盲人二叔学的。”但是,我们还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遇上再高明的师傅,无论如何手把手地教授,没有后天的自身努力,那么他是永远也成不了气候的。因为这个世上,永远没有救世主,唯一能够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人民日报》曾经刊文指出,1.4亿俄罗斯国民的藏书达到了200多亿册,人均一百多册!这个数字是咱们的多少倍呀。在俄罗斯的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文学巨匠及其伟大的文学作品,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热情,整个社会形成了以“热爱读书为荣”的良好风尚。车站、广场、码头、商场、机场,聚精会神读书的人们随处可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是他自己和俄罗斯(前苏联)人对书籍痴迷的真实写照。
相比之下,我们无可否认,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人,一个比一个现实,一个比一个物质,一个比一个急吼吼地渴望所谓的成功。这不是错。渴望成功,梦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赢得别人的尊敬,本无可厚非。但是,绝大多数的国人只是在“渴望”,只知道在仰慕人家,成天躺在温室里,做着不醒的白日梦。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头顶上环绕的耀眼的光环,脸上灿烂的笑颜,手中成捆的鲜花,脚下鲜红的地毯,我们更应该透过表象,看到他(她)们背后的无奈与辛酸,人家付出的我们所根本无法比拟的汗水与泪水。
赵本山是不幸的:出生在那个饿死人的大饥荒时代,出生在那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失去母爱;赵本山是幸运的:他没有被饿死、被冻死,而是顽强地挺了下来,还得到了盲人叔叔给予他的很好的艺术熏陶和质朴的做人的道理。
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怕从头再来。我们每一次经历的看似低谷、坎坷甚至是栽的跟头,都是我们日后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精彩内容推荐:
名人故事 | 他写了《肉蒲团》,却是一个真正有趣的情种
名人故事 | 安德鲁·卡内基:一位亿万富豪的财富观
名人故事 | 著名作家路遥:“磨道里终日劳作的一头驴!”
名人故事 | 他在中国当了三年皇帝,却做了一辈子命运的囚徒
名人故事 | 著名作家铁凝的成功之路:从知青到中国作协“掌门人”
名人故事|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和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旷世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