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位节俭皇帝

2021-10-9 13: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77| 评论: 11

一、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





人物简介: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位后改为旻宁。他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节俭事迹:爱新觉罗·旻宁就是道光帝。旻宁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虽然为挽救清朝做了一些努力,但清王朝还是进一步衰落。据史料记载,道光还未登基时,有次跟随父皇回沈阳祭祖,看到祖父简朴的生活环境,回到北京就把房间除了床桌意外的家具全部搬走以示节俭。登基后,道光不仅要求自己节俭,还推而广之,向大臣阐明奢侈浪费之风的危害,提倡勤俭节约的做法。果然,在他的要求下,臣子们群呼相应,连肉都少吃了。


历史评价:阎崇年——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喻大华——旻宁本是一位循规蹈矩、不好声色的帝王。


郭实腊——尽管他具有宁折不弯的诚实品性;对受难者悲天悯人,乐于助人之所需;他还有一些商务方面的习惯可以让他在银行交易中成为一流的专家。但是,他没有作为帝王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诚实的农妇;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云飞——《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香港的割让,作为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道光皇帝旻宁,应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历史责任。然而,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简单的历史结论无助于对旻宁作出历史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


张玉芬——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称得上勤、谨。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


朱诚如——道光作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的中方决策者和指挥者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协投降路线导致战争失败的结论,似乎尚欠公允,且与历史实际不符,因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并非自始至终都执行妥协投降路线,相反,在鸦片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道光是主张抵抗也实行了抵抗的。






二、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人物简介: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皇帝,并且和秦始皇名列英国人所著《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0人》一书,他的王朝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节俭事迹:杨坚在位24年,虽然出身贵族,但史书则说他“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他从不接受奢侈华贵礼品,衣服破了补后再穿。他进餐只有一个荤菜,绝不重肉。有司尝以布袋贮干姜,以毡袋进香料,他斥为奢侈。因而《隋书·本纪》中说: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


历史评价: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评价说过:“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隋文帝在力求巩固国家统一的方针下,行政、定制度,对待敌国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西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动乱,到隋文帝时,确实稳定下来了。他是较好的政治家,因为他多少能够留意到劳动民众的愿望。”


隋文帝即位伊始,便开始着手进行政权机构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着手改革地方机构,废除了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实行州县两级体制,撤除了不少冗赘州县,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政府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后,他又规定六品以下官员也由吏部选授,地方官吏不得自辟僚佐,从而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极大加强。隋文帝极为重视法制的完善,开皇元年,他命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刑律颁行,成为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的《开皇律》。


隋文帝为发展生产、增加国力,隋在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益的变革。他颁布了关于均出和租调的新令,大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隋文帝统治后期,社会繁荣,因力富足,武功强盛。受禅之初,天下粮仓皆充盈,隋王朝达到了中古时代罕见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隋文帝素无学术,却十分重视孝道,提倡以孝治天下,甚至大臣诸王获罪都要被赐以《孝经》,令其反省。


隋文帝积财的本领非同小可,隋王朝在短短几十年里,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到了文帝晚年时,计天下之储积,可供五六十年之用,中央的太仓已经爆满,各地的义仓也难于承受,但隋文帝却如同一位吝啬的守财奴,一味大量屯积财富,却不知如何使用。开皇14年(594)天下大旱,文帝却不许各地赈济,强令百姓就食山东,就这样,粮食在仓库里腐烂、变质,钱币在仓库里断裂、生锈,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十分崇尚节俭,历来为封建史家所津津乐道,他生性俭啬,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这对扭转南北朝以来奢侈浮靡的社会风尚确有裨益。




三、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人物简介: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历史上一个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葬永昌陵。




节俭事迹:赵匡胤在位17年间,创业精勤,崇尚节俭,服用简朴。女儿魏国公主喜欢打扮,常常穿着贴绣铺翠的华丽衣服出入宫禁。赵匡胤训斥她说:“从今日起赶快把衣服交给我,以后不许再穿这类衣服,因为它豪华耀眼,会引来很多人仿效!”一天赵匡胤与皇后闲谈,皇后劝他说:“你身为皇帝,为何不用黄金装饰轿子?”他答道:“我富有四海,不要说轿子,就是宫殿也可饰以黄金。我是为天下守财,岂可枉用!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不可以天下奉一人!”


历史评价: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尤其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使得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范仲淹——“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王夫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赵翼——“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
吕思勉——“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还要稳健些。”






四、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





人物简介: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节俭事迹:汉文帝在位23年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治国崇尚节俭。他从不增益宫室苑囿,一次拟建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百金,乃中等人家十户之产,数目并不大,但汉文帝却以过奢而作罢。他一生只穿粗质料衣服,为了省料,嫔妃衣服不准拖地,蚊帐严禁绣花。


综上所述,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因此,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文帝曾经下诏建墓只能用“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后来,景帝继文帝轻徭薄赋、待己节俭之风,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盛世。




历史评价: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因此,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司马迁——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班固——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年,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五、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人物简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节俭事迹:朱元璋在位31年,做了皇帝后带头节俭,身体力行,教育人们说:“所谓节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一次,他看到某官员衣着华贵,便问花了多少钱,官员答:“五百贯。”于是他责备说:五百贯,是农夫数口之家一年的收入啊,只够你做件衣服,奢侈到如此地步,简直是糟蹋百姓财物!朱元璋在反对别人奢侈的同时,特别注意自身的俭朴。一次江南行省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大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不同?”拒而不受。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历史评价: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比如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朱元璋并且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尤其对于有恃无恐贪赃枉法的官员进行惩处。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朱元璋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比如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六、宋武帝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人物简介: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 ,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 。


节俭事迹:刘裕在位虽然只有3年,但却是位明君。他关心农事,亲自耕地,崇尚节俭,不爱珍宝,不喜豪华,极少游宴,宫中不仅嫔妃少,而且嫔妃也无私藏。一次宁州官员献给朝廷琥珀枕,是无价之宝,他却不稀罕。后来听说琥珀能治疗伤口,他便命人将琥珀枕砸碎,分给将士们作治伤药。在征伐中获得美女姚氏,他虽然喜欢,但怕迷于美色而荒废政务,便毅然决然地将其送出宫去。


历史评价:刘裕,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李贽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文学家鲁迅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田余庆:刘裕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




七、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建立者)



人物简介: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 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 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


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于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驾崩,时年五十一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葬于嵩陵。


节俭事迹:郭威素来崇尚节俭,登基当月就对宰相王峻说:“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器具当众打碎,说:“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凡为帝王,安用此!”。而他死后“纸衣瓦棺,青砖黄土”的薄葬仪式更是绝无仅有了。


历史评价: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郭威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威深爱其妻,在其妻亡后,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为了纪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荣的确有才,所以把帝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其妻侄柴荣。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同时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八、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人物简介: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节俭事迹:朱由检在位17年,在生活方面如苦行僧般:衣服、裤子、袜子只要是破了,就去找人打补丁,而打补丁的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崇祯皇帝自己的老婆周皇后。崇祯皇帝平时走路不是很快,不是因为他的身体有病还是其他的,只是因为他里面的衣服都是破的,一旦走路快了,破衣服就会露出来。堂堂大明朝的天子,过的如此节俭,也是令人唏嘘。


历史评价: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由于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葬于十三陵思陵。




九、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人物简介: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节俭事迹:刘庄在位18年,克勤克俭,兢兢业业,齐家治国,颇有成绩。他注意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员,减轻百姓赋税,不搞穷兵黩武。对外戚要求尤为严格,明令禁止:“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他平时生活节俭,反对奢华。衣着朴素,饮食简单。还亲自耕田,广招流民,发展生产。因之在其在位时期,被史家赞誉为“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永平之治”。他临终时,下诏吩咐子女和大臣们:“丧事从简,不准奢费。”


历史评价:刘庄确实是一个十分勤政的皇帝,史记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十分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入中国重始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十、汉光帝刘渊(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





人物简介:刘渊,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五台县)人,匈奴铁弗部。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304-310年在位)。他文武双全,擅长骑射。任贤纳谏,勤俭勤劳,励精图治。河瑞二年(310年),去世,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节俭事迹:刘渊不仅能武,而且善文,崇尚节俭,远离奢侈。他身着居室简朴,车无华饰,后妃不得穿锦绣,马匹不得喂谷粮。这和当时骄奢淫逸的晋武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历史评价:刘渊是汉化匈奴贵族后裔,看见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政权。汉国政权建立进一步把中原推向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但从少数民族对汉人的长期统治过程中,为各民族之间深层次的融合,准备了条件。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00:01 , Processed in 0.24293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