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陈小朵:德为先,艺为根

2022-4-4 21: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36| 评论: 0

3月28日,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女高音歌唱家、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陈小朵等44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陈小朵代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全体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倡议书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与人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开拓文艺创作新天地,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切实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矢志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

陈小朵是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新锐歌剧制作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曾获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声乐表演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被评为“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两度获得国家精品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2008年,陈小朵、常石磊为原唱的歌曲《我和你》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响起。虽然最终演唱者为莎拉·布拉曼和刘欢,但这一刻,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心血在闪光。

柔和隽永的旋律,为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揭开了序幕。“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融合包容心态的传递。也正是这首《我和你》,让我认识到文化也可以用一种谦逊、温和的姿态呈现。”陈小朵说。

通过《我和你》以及一系列优秀作品,陈小朵把文化自信融进了歌曲,将中国精神唱给了世界。

弘扬中国精神:“每一代艺术家都应有自己的继往开来”

弘扬中国精神:“每一代艺术家都应有自己的继往开来”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好的音乐表演本身也是一种创作,通过对节奏、唱法、演绎方式等的综合运用,能让作品具有天然的共情能力。

陈小朵真正体会到音乐这种“情通天下”的艺术魅力,是2019年歌剧《林徽因》首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大榴莲”滨海艺术中心演出时感受到的。歌剧《林徽因》,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由陈小朵担任制作人兼领衔主演。出国演出的背后,是长达6年的打磨、修炼。

“我第一次听说林徽因这个名字的时候,和她认识徐志摩时差不多大,大概16岁。这位女性有着清秀姣好的面容,家世又那么好,学贯中西,真是让人羡慕。”陈小朵回忆,随着阅历的增加,她发现林徽因除了外在的魅力,还非常有才华,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当知道北京古城墙要被拆除的时候,林徽因即使病入骨髓也要下床怒斥:“你们真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将来恢复重建,那也是假古董!”林徽因伤心,是因为其具有学者的前瞻性,知道一些东西失去,就没有办法重来。

陈小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卡门》《茶花女》等西方歌剧,西方歌剧加塑造了很多命运跌宕、大开大合的女性形象,在陈小朵看来,林徽因的生命不乏跌宕,这种跌宕不在外表,而在她的内心世界,进入这个心理空间,她每个人生节点的抉择、坚持、骄傲,她个性的真实、内心的波澜,都非常适合以歌剧这一体裁来表现。在唱法上,花腔女高音极富表现力和激情,特别是在林徽因人生的高光时刻——她和梁思成发现了1500多年前的佛光寺时,花腔女高音在表达那种惊喜与极大的自豪感方面恰如其分。“在当时,虽然中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因国力弱小,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没有地位。为了向世界证明,他们积极地去寻求这些佐证,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一片深情。”陈小朵说。

2013年起,陈小朵及其他主创人员从确定内容框架,到填充细节效果,从反复研究服化道等细节,到将人物精神融入每段故事……扎实的努力,换来了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佳作,《林徽因》在2017年破土发芽。

“我一直认为,每一代艺术家都应有自己的继往开来,要做出既符合时代特色又符合个人创作初心的作品。我欣赏林徽因,非常有创作这个歌剧人物的欲望。我想歌剧《林徽因》最后之所以很受观众的喜欢,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她说。

首演成功后的两年里,该剧在全国各地巡演了四十场左右,几乎场场满座。观众中有当年听过梁思成、林徽因授课的耄耋老人,也有中小学生,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歌剧。有的人冲着林徽因的故事而去,却惊喜地重新认识了林徽因。就像该剧宣传语所说:“歌剧《林徽因》找寻的,不是上一个时代的旷世遗音,而是这一个时代的心灵共鸣。”剧中的林徽因喊出“建筑,和千千万万其他文化一起,让中国成其为中国。如果我们的历史都没有了,那我们是谁?”这段震撼人心的表述,是观众们留言最多的内容,中国精神,在舞台上下获得了广泛的心灵共鸣。

结束新加坡的演出后,新加坡的专家和观众赞叹道,《林徽因》让他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新歌剧的未来。这也让陈小朵更加确认了当代歌剧创作的准则——样式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容上,越是人性的,越是世界的。

“在歌剧《林徽因》中,我仿佛看到台下的观众已经没有了国界之分,只有彼此的惺惺相惜。”陈小朵认为,能让世界读懂的中国歌剧,一定是能传递这片土地上最深沉执着的民族情感、最可贵的人文情怀、最闪光的人性的诚意之作。

《我和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唱,闪烁着中国人民跨越种族时空的人文情怀;《林徽因》对热爱祖国、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一代青年的演绎,彰显着华夏儿女一脉相承的民族情感。陈小朵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中国精神。“透过音乐,我知道了什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当前疫情之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陈小朵说,“但很欣慰,从跨越国界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温暖。”

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

“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



长期浸润在歌剧领域的陈小朵,深知“酒香不能藏在巷子里”,不断创新才能给歌剧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她经常尝试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

回忆第一个主演的作品,陈小朵还记得,那是音乐剧《花木兰》。“音乐剧和歌剧的用声方法是不一样的:唱音乐剧时不能用歌剧那样高冷的声音,而是需要有流行元素的、当代的、温暖的、亲切的声音,这样才更显得自然。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思考、结合歌唱的不同呈现方式,也形成了对音乐更开放的审美心态。”

后来,陈小朵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杰出艺术家,发现他们也不设审美的形式条框,比如著名作曲家陈其钢邀请陈小朵参与录制《我和你》时,就非常鼓励她糅合古典与流行的用声和乐感。

在歌剧《林徽因》的创作过程中,她将自己的很多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如打破歌剧与音乐剧、戏剧、戏曲等的界限,运用多媒体在舞台呈现上的优势,吸取当代戏剧、舞剧表演上的肢体语言,加强戏剧冲突内在的现代性,根据场地和观众视听需求的变化而使用扩音设备……另一面,她的坚守也很明确:歌剧美声唱法、交响乐队,一定要和服、化、道、美等结合,才能营造出戏剧张力。

“中国的歌剧,本土化和当代化都是急需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歌剧气质的前提下,让题材与形式更贴近时代的精神内核,让演唱、表演风格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让歌剧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该是每一个中国歌剧人的功课。”2020年,陈小朵开始攻读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课题就是《中国歌剧表演当代化探究》。歌剧表演当代化,在她看来,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不拘一格,让一切可以融合的元素“为我所用”。

不只要在呈现方式、表演手段上创新,更要在内容上创新。

不只要在呈现方式、表演手段上创新,更要在内容上创新。

翻开陈小朵的笔记,这样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真正好的歌剧应该‘活在当下’,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联动。不能再单纯地翻唱几百年前的欧洲古典音乐、虚无缥缈的历史神话。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社会生活的精神写照。中国歌剧的创作核心逐步向现实主义题材聚焦,歌剧的内容也由以往的历史题材和传统民间题材,向更紧贴社会当下时事与热点的题材转移。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

就像陈小朵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说的那样,“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陈小朵最近正在与深圳歌剧舞剧院合作的歌剧《先行者》就是这样一部“接地气”“时尚”的原创作品,该剧生动表现了创业者拼搏奋斗的故事。

“在创作初期,我在与该剧主创、著名导演黄定山,编剧朱海、作曲捞仔等老师深度沟通交流后,将表演聚焦在如何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上,重点体现其人格的长大、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的磨砺,力图描绘出深圳‘后改革开放时代’的领军者们经历创业挫折、生活磨砺、灵魂涤荡后事业的苦尽甘来、思想境界的蜕变和升华,反映他们长大为新时代先行者的真实心灵历程,期待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统一,让观众感到这些人物可敬可触可感可学。”陈小朵在谈及创作历程时说,“他们的故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实际案例——一个个深圳奋斗者的缩影:这里是深圳,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有哭有笑,有痛有泪。”

事实证明,陈小朵的努力没有被辜负。《林徽因》的观剧比例中,年轻人占比情况十分可观,《先行者》也“未演先热”。陈小朵欣慰地发现,以往的歌剧院,进去一看多是“白头顶”,而现在,在微博、豆瓣和微信朋友圈等各种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开始分享对歌剧《林徽因》的观感与思考、对《先行者》的预测与期待。

崇德尚艺、德艺双馨:

崇德尚艺、德艺双馨:

“对真善美有追求的人,才叫艺术家”

“对真善美有追求的人,才叫艺术家”



除了在中国音乐学院指导授课,陈小朵还致力于培养“歌剧的观众”。“我在北京大学本科生公选课‘歌剧的魅力’上,对歌剧进行传播和普及,就像‘牵着你的手,带你来我的后花园’。”有很多学生因这门课而爱上了歌剧,他们知道了怎么去品鉴歌剧、怎么去感受歌剧的美。

“艺术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影响力。”在陈小朵眼中,最奇妙的能量传递是“润物细无声”的。对歌剧人才的培养,陈小朵也有自己的忧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现在并不缺乏演唱人才的成熟培养体系,但缺乏专业编、导人才的培养。好的作品是基于一度创作的,有了好的一度创作,才可能有二度创作的发芽与开花。未来,我们要更重视歌剧编剧、歌剧导演这样的专业人才储备。”

沉下心来、克服浮躁,也是陈小朵认为当下青年歌剧人应该做到的。“歌剧艺术集大成的特性,造就了它的亮点与难点。融合得好,就会大放异彩,不好,则会一盘散沙。不浸淫歌剧事业十年八年,无法理解它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一个职业的舞台剧演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要用谦卑的态度扎实地积累实力。老艺术家们常说,戏比天大。高雅艺术的学习过程,对人的品格意志会自然地产生渗透。”这也是陈小朵从业多年的感悟,正如此次由她宣读的《倡议书》中所说的:“文艺工作者应当耐得住枯燥的训练,摆脱浮躁的心态。”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但在陈小朵的字典里,“任何你曾偷过的懒、投机取过的巧,将来都会是让你迈不过去的坑。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背后都标明了它的价格。你会因为这种虚荣,失去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从而付出代价。率先垂范的艺术家们,他们谦卑中的笃定,光照后生晚辈的传承之路。”

“对真善美有追求的人,才叫艺术家。”在陈小朵眼中,此次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对她既是激励,又是鞭策。“德为先,艺为根。在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的过程中,我将努力做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修。”

策划:杨月 牟昊琨

策划:杨月 牟昊琨

记者:牟昊琨 杨月 杨婧童(实习)

记者:牟昊琨 杨月 杨婧童(实习)

宋斐斐(实习) 柳王星(实习)

宋斐斐(实习) 柳王星(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融媒体工作坊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融媒体工作坊

联合出品

联合出品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来源:中国青年网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林秀兰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7:26 , Processed in 0.23280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