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是春的使者,这些古代名人曾与杨柳结缘,流传了哪些佳话

2022-3-14 18: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99| 评论: 1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众人手拿发光柳条,缓缓而入,静美雅致的“垂柳图”,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是独具中国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中国文化中,古人与春的使者———柳树,结下了哪些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

“一种垂柳万古情”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社交礼仪。古人在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的意思。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谈及柳树,离不开扬州。柳树也是扬州的市树,扬州的风情在于柳树,色彩来自流苏般的杨柳之中。清初的王渔洋,在扬州做推官(一种古代官名)时,特别欣赏垂柳。他说扬州植柳是“一种垂柳万古情”,特别富有历史价值。其实,扬州着意植柳,大概始于隋唐,距离清代已1000多年光景。万古,只不过是文学语言。

曹丕到广陵,在马上作过一首诗。他吟水流、吟矛戈、吟兴农、吟筑室,没有提及杨柳。鲍明远写《芜城赋》,写昨天的满街碧树,写当日的衰草崩榛。碧树里面也许会有杨柳,但是没有特别提及杨柳。可想而知,绿杨城郭中的杨柳也是后人创造出来的艺术美,绝不是万古以来就形成的自然美,不同于云松之于黄山。

隋代植柳,宋人小说《开河记》说是隋炀帝的倡导。先是在新修的运河边植柳,皇帝还带头种了一棵,后来一直种到扬州。那时,古人的环保意识也不差,河边植柳,一则为了护堤,再则为了遮阴,还有一条是为了美化。扬州城那时候桥多水多,三个因素在城里城外都起作用。

隋亡以后,唐代人发现扬州植柳的美景和地方风物非常和谐,并不以“杨”字为嫌,反而在扬州遍地植柳。杜牧说“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通衢有柳;鲍溶说“柳塘烟起日西钭,竹浦风回雁弄沙”,池沼有柳;罗隐说“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台榭有柳;郑谷说“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江边有柳;李商隐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旷野里处处有柳。扬州成了柳的王国、柳的世界。



欧阳修种柳“度春风”

宋元明历代,扬州依然遍地植柳。宋代李好古咏:“清淮北去,千里扬州路。过却瓜州杨柳树,烟水重重无数。”植柳之风,不仅弥漫了一座城,而且延伸到一条路,一片广大的区域。

这几代都有大量诗文把扬州和杨柳连在一起。关于扬州柳,有两个值得长久为后人追忆的人。一个是欧阳修,以太守之尊“手植堂前垂柳”,在扬州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

宋仁宗庆历年间,韩琦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共同推行“新政”,后来又一起被贬出中央政府,庆历八年(1048年)转至扬州。贬谪转徙的生活身不由己,扬州又是江淮名城,于是写下了“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统管作离声”的《别滁》诗。他在扬州和滁州一样,除了致力于地方治理外,便是寄情山水,游目骋怀。

欧阳修任职扬州期间,好友、诗人梅尧臣偕新婚夫人回宣城老家路过扬州,多年好友偶然相逢,十分欣喜,在扬州一处叫“进道堂”的地方谈了一个通宵。梅尧臣曾有《永叔进道堂夜话》诗,记下了这次彻夜畅叙的情景。几个月后,梅尧臣从宣州往陈州的途中又过扬州,与欧阳修畅游蜀冈大明寺,并于中秋雨夜约众友把酒赋诗。

欧阳修自皇祐元年(1049年)离开扬州,对平山堂一直怀念。嘉祐元年(1056年),刘攽出任扬州知事,欧阳修有《朝中措·平山堂》词相送,其中就写到了柳树。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在扬州掘土种柳,与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栽的柳树也被人们称为“欧公柳”。



“间株杨柳间株桃”是西湖白堤特有的景观

“扬州宜杨”相映成趣

在谈论关于扬州柳的第二人之前,先提及一段扬州种柳的分析记录。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扬州宜杨”,主要说的是扬州的地理环境。扬州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充分,而且河汊很多,宜于植柳。这相当于荆州宜荆,蓟州宜蓟。

其实,这个“宜”字,还应当包括风俗人情和建筑格局。就人情说,历代都说扬州人机巧、善贾,而且文人荟萃;就建筑方面说,扬州的楼台馆榭属于江南风格,偏于秀丽。杨柳植在这块地方,相映成趣,显出一种和谐美。

然而扬州种柳的反对派也是有的,但是他们不曾得势,这是因为扬州宜杨的“宜”字太有说服力。到了清代,王渔洋别出心裁地从审美角度进行概括,“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一出,众口争传。根据这一名句编唱词、作画的,一直唱到今天,画到今天。

王渔洋于1659年被选为扬州推官。在扬州期间,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主持风雅。康熙元年(1662年)春,他与在扬州的诸位名士修禊红桥。修禊,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最初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用香薰草药沐浴,涤除不祥。后来固定在三月举行活动,内容也渐改变为游春宴饮。

王渔洋对他在扬州做推官的这段生活很怀念,40年后,在《送张杞园待诏之广陵》一诗中,还念念不忘地说:“茱萸湾上夕阳楼,梦里时时访旧游。少日题诗无恙否,绿杨城郭是扬州。”确系真情实感。



柳条是春的使者

深厚的文化意境永相传

在扬州看杨柳,当然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为好,但也不仅仅限于春天。春天看杨花,夏天看绿荫,晨昏看倒影,冬季看琼枝,各种季节都可以看,都别有一番情趣和美感。

据较多人的经验,看杨柳在微雨时最佳。微雨似烟似雾,远景若隐若现,有一种朦胧迷茫的情调。气质比较浪漫的人喜欢在微雨的柳下小立,舔一下柳叶上的水珠,据说有一种淡淡的甜味。能舔出甜味来的,才算是真正领略了扬州。

历代文人爱柳者众多,他们除了咏柳颂柳外,还常常给自己取上一个与柳相关的名字或雅号。例如春秋时期的柳下惠,本来他并不姓柳,因为自己特别爱柳才改了姓氏,其后代也就都姓柳了。东晋的陶渊明也十分喜爱柳树,他特意在自己的堂前栽植了5棵柳树,并自称“五柳先生”。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在居所附近的泉边栽柳,便自居“柳泉居士”。

宋元明几代,扬州依然遍地植柳。明、清以后,扬州园林中常能见到柳景。特别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新培植,基本上再现了乾隆时“两岸花柳全依水”的盛况。将柳树定为扬州市树后,“绿杨城”的诗情画意便从中充分显示出来。

许多人说,杨柳和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是一致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相送”一景,会长久地留存在各国人民心中。中国深厚的文化意境绵延下来,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发现、沉醉和传承。

(题图为济南大明湖的柳岸一景。文内图片来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李学朴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瀚大黎众|浙美版历史人物故事连环画《张骞的故事》钱贵荪绘画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03:21 , Processed in 0.240276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