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史籍中看神农氏和炎帝

2023-7-29 07:24| 发布者: ui92655obqvzb7| 查看: 1935| 评论: 0

说明:这是乡下的人段立新写的一组文章中的第三部分,此前已在个人博客中发表。其中的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对于文中已发现的错误,这不做更正。假如我的这一篇文章能给读者朋友留下一点印象的话,请读者朋友给我点个赞,但不要转载,不要侵权。
细读有关炎帝和神农氏的史籍,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西汉以前的史籍中,一般言“炎帝”而不言“神农氏”,当同一段记载中出现了炎帝和神农氏时,著述者往往将炎帝和神农氏分开来叙述。如: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左传·哀公九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
《越绝书•计倪内经》:“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
《管子·封禅》:“古者封泰山而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在史籍中,炎帝又有“赤帝”、“烈山氏”、“历山氏”等不同的名号。当著述者言“赤帝”、“烈山氏”时,也是单说“赤帝”、“烈山氏”、“历山氏”,而不说“赤帝”、“烈山氏”、“历山氏”是神农氏,或者将“赤帝”、“烈山氏”和神农氏并称。如:
《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命之曰绝辔之野。”
《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不仅如此,在西汉以前的史籍中,著述者一般将炎帝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一个世系或这个世系的代表人物来叙说。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山海经》,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山海经》中有关炎帝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名曰灵契。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殳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这些文字记载的十分具体,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著述者用“炎帝”做修饰成分,表述为“炎帝之孙”、“炎帝之妻”,这样的表述很精当,它把著述者将炎帝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来叙述的意图传达得十分明显。
2、记载中有明确的炎帝家史资料,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著述者是将炎帝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来叙说的另一个一个重要证据。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追溯到炎帝家史中的前后四代(虽然其中缺少第二代人的名称)。从《山海经·海内经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包括炎帝在内的八代人:
炎帝→炎居→节并(或者还有伯陵)→戏器(或者还有鼓、延、殳)→祝融→共工→术器(还有后土)→噎鸣
这样的世系资料,可以说就是炎帝家族的一本简易家谱。
这一本简易的家谱之中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记载了家族史上一桩特殊的婚姻,具体的文字表述为“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按郭璞的解释,“同”就是“通,言淫之也”。这段话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炎帝之孙伯陵与吴权之妻缘妇私通,在三年里生下了鼓、延、殳三个儿子。也许,著述者记载这个故事有宣扬这个家族丑闻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术器首方颠(即术器这个人的头长得又平又方)”这样的细节的话,我们有利有肯定:这个记载是很真实的。
其二,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变迁史和光荣史。一是鼓、延、殳这一代人发明了钟这种乐器,谱写了名为《乐风》的乐曲,因为这样的功绩而受封为侯爵。二是从祝融这一代人开始,这个家族中的一支开始向外迁徙到长江流域一带,这一支繁衍和分化出了共工、术器一系。三是从术器这一代开始,这个家族开始了农耕生活。这些都是细节性的问题,也有暗示这个记载的真实性的意义。
其三,“噎鸣生岁十有二”,这是什么意思呢?郭璞注释说,这段文字说的是“(噎鸣)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即(噎鸣)生了十二个儿子,用他们所生之年的年号名作为他们的名字。这又是一个细节,虽然编集者并没有把这十二个人的名字意义罗列出来。这里,编集者详记炎帝家族世系意图十分明显,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炎帝及其家族(应该说“部落”了)存在的真实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编集者记载的可靠性。
3、互人之国应该是一个方国,这就是说,至少是从炎帝的曾孙互人开始,炎帝家族就已经发展壮大,并由此建立方国这样的国家萌芽形式。这可能是炎帝部落发展为与黄帝部落并列为我国北方两大部落的开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山海经》的著述者在记载互人之国这个方国的时候,特别追述了它的建造者互人是炎帝之孙,而且,这个方国的国民“人面鱼身”。这个细节给了我们两个暗示:互人之国是一个东方临海或者说近海地区的小国,这个方国以鱼为图腾。这实际上就是交代了炎帝子孙的去向。“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是说祝融从北方向南迁徙到长江流域一带,他的儿子叫共工。这也是在交代炎帝子孙的去向。
西汉之前的史籍视炎帝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并将炎帝和神农氏分开来叙述,不言炎帝是神农氏、神农氏是炎帝,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它说明至少在西汉之前,炎帝不是神农氏,神农是不是炎帝,两者不可并称,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观念。正因为这样,人们对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区分得很清楚,在他们的著述中,炎帝是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两者并没有混淆开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将炎帝和神农氏并列在一起而称其为“炎帝神农氏”呢?在史籍中,我们看到,这是至少从东汉以来就开始出现的一种称谓,到现在又成了有关炎帝和神农氏关系的一种主流意见: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和意见呢?
据说,最早将炎帝和神农氏并称为“炎帝神农氏”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这个人对司马迁似乎很有意见,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评论说(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你司马迁这个人啊,判断是非观念的标准与孔孟等儒家圣人大相径庭,你看你吧:谈论天地间至大至圣的道理时,你崇奉的是黄老哲学,而将六经等儒家先圣的教诲置于其次;叙述游侠等英雄楷模人物时,你把有行有节的处士置于一边,偏偏要去宣扬像陈胜、吴广那样的奸雄;简述商业经济史时,你崇尚那些富有而无品行的人,至于那些贫贱但品行优异君子你却羞于谈论。这些,就是你司马迁和你所作的《史记》的缺点啊。大概是心中有了这个结节吧,班固似乎硬要和司马迁叫一板,他在《汉书·古今人表》断言炎帝是神农氏,还直言“炎帝妃生黄帝”,黄帝是炎帝的儿子。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叙述截然不同。
大概是因为班固带了这个头吧,后代注家在注解西汉以前的史籍时也持与班固相同的意见。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国语•晋语》的一段记载。原文是这样的:“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一段记载成了人们谈论炎帝和黄帝关系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这一段记载,东汉贾侍中注解时说:“炎帝,神农也。”贾侍中的这个注解所代表的显然至少是自司马迁之后的观点。
炎帝就是神农氏吗?我们也不妨来看一看东汉之前的史籍。
《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就是说,燧人氏时代,人类还处于巢居时期,人们以人类巢居这个特征给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命名,这就是有巢氏之世,人们把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叫做“有巢氏”。这应该是有巢氏一名的由来。按史籍记载,继有巢氏之后是燧人氏。《礼含文嘉》解释说:“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同样,这也是人们根据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给这个历史时期所命的名称,这是人类进入取火、用火的历史时期。燧人氏是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燧人氏之后即伏羲氏。在古籍中,伏羲氏又写作“虙犧氏”、“包牺氏”、“疱牺氏”。《尸子》又记载说:“虑犧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个记载说明伏羲氏时期人类进入由渔猎过渡到人工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畜牧业时期。据此,汉代之后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解释说伏羲氏之所以名为伏羲氏是因为“养牺牲以庖厨,故曰疱牺氏。”
这些记载告诉我们,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三个名称兼有人名和这个人名所代表的世系或时代的名称的双重含义。换一句话来说:史籍中所言称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显然是三个特定历史时代及相应历史时代的三个世系。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礼记正义》里面有一段记载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女娲氏,亦风姓也。承疱牺氏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袭庖牺之号。”
这一段记载涉及到了十六代远古帝王,其中的共工氏采用严峻的刑罚手段治理天下,不合后世儒家的仁政理念,故而后世以儒家思想为指针的史家称其为霸而不称其为王。共工氏承接女娲氏为天下共主,按五行终始理论是水行承接木行,是有相生关系的两行顺次相传,而不是相克关系的两行顺次相传,这与五行终始理理论不符。因为这两个原因,《易经》没有记载共工氏的史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除共工氏之外的其他十五世远古帝王“皆袭庖牺之号”,由此一来,包括伏羲在内一共十七世远古帝王时期也就都成了“伏羲氏”时期了。所以,我们说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应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及这个时期所有帝王世系的代称,而不仅仅是一个远古帝王这个人。
《易·系辞》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里的“包牺氏”、“神农氏”是顺次相承的两代远古帝王,从包牺氏到神农氏,中间至少相隔十六世。按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的标准计算,也就是至少四百八十年。这么一算,我们也就易于理解“伏羲氏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及这个时期所有帝王世系的代称,而不仅仅是一个远古帝王这个人”这个说法了。
那么,透过古籍记载,我们能否看到“神农氏”这个名称的意义呢?
《白虎通·号》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就是说,神农氏之名为神农氏,是因为神农氏在我国农耕技术和农耕文化的发明、开拓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换一句话说,这是以其生前功业而命的名字。所以,有人认为神农氏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农神,故而主张“神农”意思就是“农神”。农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农耕文化的兴起、发展,绝不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数代人长期共同积累并不断完善的结果。神农之名乃是对这个结果的集中表述,借用英语语法术语来说,“神农”是一个集体名词,他是无数农耕技术和农耕文化的发明者、开拓者共同的名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农氏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这些名称一样,兼有人名和这个人名所代表的世系或时代的名称的双重含义。《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叙述和记录“神农氏”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一个人及其所代表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尸子·散见诸书文汇集》:“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这是用“举数字”的方式叙述和记录“神农氏”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一个人及其所代表的一个前后相续的世系。
说到这里,假如你再要问“炎帝就是神农氏吗?”这个问题的话,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将炎帝和神农氏并列在一起而称其为‘炎帝神农氏’呢?”自然,我们会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借用今人何光岳先生的研究成果来回答这个问题。何先生在《炎帝氏族的繁衍和迁徙》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神农和炎帝是同一氏族的前后两个不同的首领。神农氏在前,氏族以首领的名称为名,故他所在氏族称神农氏。神农氏族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个有名的首领炎帝,人们也以他的名字来称呼氏族,而且以后的首领也都沿用炎帝称号,于是,神农氏族便成了炎帝氏族,以致后来人们也把神农、炎帝混为一人了。”
我觉得这个意见足以解释炎帝和神农氏之间分的关系:神农和炎帝是同一氏族的前后两个不同的首领;神农、炎帝是同一个氏族前后不同阶段的首领名称和氏族名称,史籍中说神农氏延续十七世或七十世,时间达510年或2100年,原因也就在这里。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段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徳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段记载。在这里,炎帝、神农氏并见于同一段记载中,他告诉我们:早在黄帝轩辕氏初兴时期,神农氏族部落已经走向衰落了,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炎帝神农氏族部落中脱颖而出并彰显他的实力,这就是在氏族部落走向衰败、氏族部落走向分裂分散、自己的氏族部落有可能被新起的氏族部落取代的危难时期,挺身而出,重振氏族部落的雄风,征讨叛逆不顺的氏族部落联盟成员,与后起之秀的黄帝氏族部落作殊死抗争。在氏族部落实力式微的不利形势下,炎帝的努力最后失败了,这个氏族部落随后进一步分裂和衰落,而最终为新起的黄帝部落所败,它的首领因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历史九大属兔名人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1 07:21 , Processed in 0.391330 second(s), 5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