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悟性成不了佛之买了八个红薯后悟道的哲学王教授

2023-7-26 10:08| 发布者: uegs0022zp307a| 查看: 2295|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
王教授是哲学大家,以往头条君推给我的关于王老师的哲学视频我看过一些,讲得很好。我这样的哲学小白君要尊一声:“王老师好!”
今日刷到一个王老师的视频,是关于王老师用自己买红薯的切身体会来讲何为“住相”。
对这个故事,哲学小白君和一些观者的体会有所不同,故写此文,大家哲学思辨。而非“否定之否定”的“否定之否定”。



—“我看施主与我佛有缘”
先给大家讲述一下王老师买了八个红薯的故事。
话说,那一年的冬天。上海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老师一日开完会下班。那天非常冷,要不要再加个北风呼啸烘托一下气氛?
王老师接到了他妻子的电话。其妻说:“外面特别冷,早点儿回家,晚饭已经做好。赶紧回家吃饭。”
王老师接到电话心里高兴呀。想着家里热腾腾的晚餐,自行车蹬起来,回家喽!



骑着骑着,一眼看见路边有一个烤红薯卖红薯的小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是眼前的一大堆红薯看样子没卖几个。
王老师好人呀,古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眼见这小贩儿一天的生计没有着落,却持之以道。自己马上就有热腾腾的饭菜了。比较之下,齿龈之心油然而生。
停车驻足。双目扫处,一念间(王老师原句是一口气)买了八个红薯。心想:“我多买一个红薯他就可以早一点儿回家”。



王老师一路拎着八个红薯,因为做了善举,一路上都是道德满足感。王老师说他还有一份儿优越感。心想:“我毕竟是教授,他只不过是小贩,所以我才帮的了他”。
说话间,王老师到家了,吃着热饭。王老师回想此事,思绪万千。认真一想,王老师忽然发现自己的境界非常低。
王老师心道:“这在佛学里叫布施。但是我在向小贩布施的时候,我却有一份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种布施叫“住相布施”我应当“无相布施”才对”。



王老师老早就读过《金刚经》看书里讲“无相布施”当时不理解,但王老师此刻领悟了。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互相帮助。但帮助人时不要以为自己比被帮助的人高。
原话:“试想一下,我王教授在未来谋一个特殊的场合急需要帮助。而在这个场合当中,也唯有那个小贩才帮得了我。
他发现了这一点,他就帮了我一把。那这种情况下,就是那个小贩在向我布施。是吧,这是小贩在向教授布施。这种布施一定是无相的”。



嗯,视频播完。为王老师的善举点个赞。然后留个言呗。
哲学小白君的留言是:“这是中国标准的救急不救穷思维。王老师应该想想如何让劳苦大众都能吃上热饭”。
我的观点写文章时有150个赞,留言中有大约二十几个人留言表示不赞同。
有不赞同的观点是好事呀!哲学思辨嘛,最有魅力的就是思考的存疑。要是能引经据典来思辨的更是好上加好!
我看了看不同的观点。摘录几个有代表性的如下:



如:“你没有悟性成不了佛”
注意:标题这句是评论区一个观者给哲学小白君的一句批评留言。
但我觉得这句挺好,就拿来做标题了。我个人觉得这句留言有“此心不动”的禅理。嗯“如如不动”。



接着看留言的内容:
“扯远了,这是在讲哲学。”


“修人先修己,自己都没搞明白就不要谈什么大道,人家把亲身经历讲出来分析一个特定理论你听不到,只想自己所想,听而不闻。
人家通过讲学唤醒民众的道德情操,以自身能力从基础做起,如果大家都能够从我做起,你所说的大道就成了,而你却视而不见。不听不视,你困在自己的思维里寻求大道,是谁的道。”
“这是在讲你帮助另一个人时的心理活动,如果是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就是住相布施。要抛弃自份地位,平等的布施。”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对你有用。”


“你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宇宙”


“只要有慈悲之心,足矣!”


“如果王教授这样想,倒不对了~让劳苦大众都吃上热饭过上富裕生活是国家政府该考虑的事”


“建议您听明白了再开口…”


“在哲学上你没有慧根”


“老人家你查一下词典,认知、慧根、大道、小道之DNA的关系么言语间你认知范围、个人情况被别人掌握你都搞不清楚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就是差距…”
......



这些留言显示了留言者的道德素养和文学素养。对待事物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我在答复里讲了几句比如:
“见小义而忘大道”
“小善往,大善避。”
“见山不是山”
“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思故我在”
“我心既佛”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
等等。



留了几次言后,哲学小白君在留言区发现了一些和自己一样的哲学小白同好。所以写写自己对于王老师买了红薯故事的观后感。“致良知”。


王老师学究天人,精通佛道儒三家。提的的佛家的“住相”;“无相”;“三轮体空”。


那萧规曹随,哲学小白君就先从佛家三种境界谈起。



中国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此段出处还有一种说法。
《指月录▪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中
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时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以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留言区的观者,大部分的境界是第一重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因为他们看到是生活中的王老师。属于物理看世界,认知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
而王老师买红薯从哲学辩证来看是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我们要辩证看的是哲学思辨中的王老师买红薯。那个王老师是哲学世界中的王老师而非现实生活中的王老师。



再次说明:现实中王老师买红薯的善行是我们要学习的。但不要把哲学辩证中的王老师买红薯带入生活观。
评论区那些一旦发现别人的观点不合己意,或看到学识不如自己的人,就说“没有慧根”“你不懂”的观者,是佛法中的“执念者”佛家是不会说出“没有慧根”这句话,也没有这种理论。
这些观者看到自己喜欢的就喜欢,看到自己厌恶的就厌恶。爱屋及乌。这是佛法中说的“住相”。



相对于“着相”,“住相”强调受到“相”的牵引与束缚之意,具体表现为执着、执住。
《六祖坛经》云: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所述翻译过来大约是:如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者。
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者,就有无限大的罪过。



须知万物皆有灵性,众生皆有佛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玩笑一句。你说人家没慧根,少了的香油钱你给补上吗?
所以:“施主我看你与我佛有缘”才是王老师买红薯得悟的契机。



作为施主的王老师若与我佛无缘,又怎能悟了我佛的“三轮体空”。
那王老师会“入我空门,断了红尘”从此青灯佛法吗?自然是不会的。想必王老师能舍了教授之荣也舍不得老婆的热饭。
不止王老师舍不得,绝大部分世人都舍不得。所以世人参禅,穷尽一生,往往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再无寸进。



那些在评论区说哲学小白君“住相”的人为什么不说“着相”呢?是因为王老师讲了“住相”没讲“着相”所以不知如何灵活运用都“无相”了吗?
那我来讲讲诸君是如何“着相”的。
—语言遮蔽真理,真理遮蔽思想。
王老师用买红薯的故事给我们哲学思辨了“三轮体空”。
评论区的诸君看完后的读后感是啥?是不是王老师用自身的真实体会给我讲明白了“有相布施”和“无相布施”感谢王老师的讲课,获益良多。
你这样想便是“着相”。
王老师得悟,你看王老师得悟。你悟的谁的“三轮体空”?你还在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看了王老师买红薯的视频后,哲学思辨就不是买红薯的“住相布施”或“无相布施”了。而是“”。



套用哲学三大问。善是什么?善从哪里来?善要到哪里去?
辨善恶。这话题似乎太大,所以我们思辨个小目标。
请问王老师的“善”去了哪里?
诸君如何思辨呢?请给哲学小白君当头棒喝。
再次说明:这是哲学思辨,不是现实中的王老师。
还有我在评论区说过“见小义而忘大道。”要明白,这不是贬义。
便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要是理解为不识“本心”就学不了佛法。那就不是“悟”而是“误”了。



电影《一代宗师》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向),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不知诸君如何理解这句话?
大街上王老师见了炉边小贩的凄苦,“一念生善”也可说是“发心成善”便是与小贩结了因果。
注: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念是今日之心。对此“善”而言,若得“回向”。一是“结因果”得“福报”;二是“润福田”永世不绝。
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报恩福田,又称“恩田”;第二“功德福田,又称“净田”;第三个叫做慈悲福田,又称“悲田”。



嗯,要是文章这样写下去,就执着于引经据典了。我尽量写白话吧。
当我们看完王老师买红薯的故事后,我们的目光就应该从王老师身上移开转到小贩身上了。因为此“善”已经从王老师身上转到了红薯小贩身上。
红薯小贩得到了这个“善”回家后给老婆一说,夫妻同时感慨道:“世上还是好人多呀!我们也要积德行善”。
后来红薯夫妻凭着这份善念也做善事,那么这个由王老师一念而生的“善”得到了“回向”。而后被这个善念所触发的诸善念连绵不绝,王老师和他的子孙都会“润福田”而不是“结因果”。



而我们在红薯的故事里看到的王老师,他的善念没有“润福田”而是结了因果。
因为王老师自己将这个“善念”宣讲了出来,用来证了佛家的“三轮体空”。须知“起心既是妄”。
何为“不落因果”》何为“不昧因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王老师买红薯的故事。你知;我知;天下知。那么王老师就是用买的八个红薯结了因果。对于王老师而言,此善念得了福报,因果了了。以后的善念福报与王老师无关了。



佛经中讲到布施,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舍,一个是利。布施人家,事情过后就忘了吧,不要记在心头或拿来宣讲自己的德行和道理。不然,就失去了布施的意义。
布施能够忘了我、人、物这三样,才是“三轮体空”。
因为王老师处于参禅的第二层境界,所以这样的结果也是合理的。嗯,挺好的!善哉善哉!
“有灯就有人”你燃“心灯”照亮了一段路,给了一个路人光明。收获了感谢的福报。路人走后你吹熄了灯,那么这段路以后也不会有别的路人来了。
所以我说哲学世界中的王老师“见小义而忘大道”。再次重申这不是贬义。如果世间人人都能“见小义”那么“世界大同”就在眼前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以上的内容,我们用查先生(金庸)流传于世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一段扫地僧情节来看。
萧远山和慕容博潜入藏经阁偷学少林武功。萧远山看到《无相劫指谱》和《般若掌法》欣喜如狂,却对点化他的《法华经》视而不见。
慕容博也是如此念头,挑到一本《拈花指法》喜不自胜而去,却对书架上摆的上乘佛法经书不屑一顾。
买椟还珠”错过了大机缘!



下面我们讲一个王老师离开红薯摊子后发生的故事。
我们先假定哲学中的王教授买八个红薯花了三块钱。为啥三呢?道生一嘛。
雪花那个飘呀,北风那个吹呀。王老师走后,这时街上来了一个蹬着平板三轮卖肉的大哥。大哥姓吴叫吴阳。卖红薯的小贩姓宥,叫宥阴
吴阳对宥阴说:“大哥,天太冷,我一块儿肉没卖,可我妈年岁大,牙口不好就想吃红薯。能不能用一斤肉换你几个红薯”。



宥阴一听说道:“太好了!兄弟,我正想收摊后给我怀孕的老婆买肉补身体呢,大哥你一斤肉多少钱?”
吴阳:“三块”。


宥阴说道:“行。我给您了八个大红薯”。
吴阳说道:“好嘞!肉要肥要瘦您了言语一声”
交易结束。吴阳和宥阴高高兴兴回了家。


一个一进门高高兴兴的说:“老婆,今天给你和孩子炖肉吃!”
一个一进门高高兴兴的说:“老娘,我买了你最爱吃的红薯!”



请问诸君。哲学小白君讲的这个故事和王老师的故事有啥区别?
希望哲学同好们能想想,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得出自己的“悟”再看后边的内容。
评论区估计有人会说:“你这故事平淡无味,乱编乱写的。怎么比的了王老师那深刻的哲学故事。你没慧根。”
嗯,哲学思辨大家各抒己见。但你可能没看懂哲学小白君的:
“这是中国标准的救急不救穷思维。王老师应该想想如何让劳苦大众都能吃上热饭”的寓意。



所以你在参禅的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看出前一句是现实中的王老师。后一句是哲学中的王老师。
我讲的这个故事,和王老师讲的故事,最大的区别有三个。
一是王老师给的那三块钱。也就是“三轮体空”中
1.布施之人
2.布施的对象
3.布施的东西
中的第三个。
注意,这不是说给钱不对,别把生活观带入哲学观。就如别把《三十六计》带入家庭一样。
王老师这三块钱,在佛法中便是“相”。不论是红薯故事的“有相布施”还是红薯故事的“无相布施”终归还是有个“相”所以王老师最终把“相”讲了出来。结了因果。
而我说的第二个故事。请问诸君“相”在哪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正念头”去除了那个“相”思想直达本源。那就是参禅的第三境界“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在第二个故事中和王老师故事的第二个不同是。卖肉和卖红薯的小贩。不知道啥叫“三轮体空”也没有相互怜悯。事后更没有啥发善念的感悟。
生慈悲之心而不觉”此乃“菩提心”大善。“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所以他们的行为才是应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这善不结因果,润福田。若有“回向”,万世不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意:这是哲学辩证。不是生活中的一头绵羊换两把石斧头。



老子告诫我们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立下了功勋做了善事而不自我夸耀,四处传扬。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永远不会失去。
《华严经》里讲到过,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第三个区别是王老师的买红薯故事,是由缘而起的“随缘”。而我讲的第二个故事则是“正行无缘”。
注意这个“随缘”是佛家的“随缘”,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随缘”。随缘更不是随便。



所以你学习了佛法的“三轮体空”那么就必然要学习“三殊胜”。
在佛法中“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知“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
所以评论区的诸君,大家既不是“着相”也不是“住相”我们这些因为王老师买红薯结了因果的人。大家一起“照相”王老师站中间。茄子!



白光咔嚓一声后,照相的申师傅嘿嘿一笑说道:“诸道友请留步”。
哲学世界中的王教授提了八个红薯而去,心念热饭。不再悟大道失了大机缘。这样好不好?哲学小白君的低级认识认为很好。
否则红薯小贩一句:“道友请留步。”你是留呢?还是留呢?你若不留“请宝贝转身”。
同样王老师“一念生善”那红薯小贩的“道友请留步。或,施主我看你与我佛有缘。”自然也就说不出口了。
须知“施主我看你与我佛有缘”和“道友请留步”实乃无上法咒。王老师脱了“封神榜”福缘深厚呀!



让我们一起“致良知”吧。握手!
文章的最后。我们把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展开,请出佛道儒。
卖红薯小贩化为佛陀。看着拎着八个红薯骑车兴冲冲而去的王老师说道:“小善往,大善避。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既已知八苦,何不证八正道?”说着拈起一个红薯连皮吃了下去。
你若问佛陀这红薯何味?佛曰:“”。



佛陀化为阳明先生。看着王老师的背影说道:“见小义而忘大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既知“知行”何不“合一”?”
阳明先生拿起一个红薯剥开后,先吃瓤再吃皮。
你若问阳明先生这红薯何味?阳明先生语:“心”



阳明先生化老子。看着骑车而去的王老师对摊子前问价的王老师说道:“价钱你来定”。
老子托起一个红薯。拨开,皮是生的,瓤是熟的。老子吃了瓤,将皮植与野。
王老师此时代天下人问老子这红薯何味?
老子一笑道:“你已经知道了答案,又何需来问我呢”?
王老师疑惑的说道:“我想的是吃上热饭呀”?



后记: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哲学小白君产生了些小感悟。
请诸君为我答疑解惑。
就是王老师在视频里提到他悟的“无相布施”“三轮体空”让我想起了咱老百姓世代口口相传的“做好事不留名”。



你若问,是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吗?不是。
是我想到了时间千千万万老百姓们帮了人之后的那一句“不用谢!应该做的!
应该做的”是不是阳明先生说的“正念头”?
“应该做的”是不是佛道儒教化众生的目的?
“应该做的”是不是“大道至简”呢?



为什么天下那些没有读过《道德经》《论语》《金刚经》的千千万万的百姓会自然的说出“应该做的”呢?
民心既大道吗?
问道之路会不会就是“问苍生”呢?而此路是不是唯有“信仰”可达?
如果我们再引申一下,大道就是“为人民服务”吗?



所以参禅的三种境界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活着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自己活的好的同时还能让主动去帮助别人。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有热饭,而千家万户的热饭在哪里呢?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吗?



结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无断句,断句无道德。(个人感觉,前句唯物,后句唯心。)
“如来拈花”;“大道无言”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就会成为一种限制。(注意:这是哲学思辨,不是不说话。)
“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们全部世界的局限”-恩格斯
语言遮蔽真理,真理遮蔽思想。



世人断句解道难免“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哲学小白君才疏学浅,惭愧至极!故,文章不当之处,请诸君多多批评指正!
祝君安好!克绍箕裘,踵武赓续!克绍箕裘,踵事增华!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年轻时的一件“荒唐”事有很大关系

下一篇:两个“修道者”的真实故事,都说他们是高道高僧,你看是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03:59 , Processed in 0.284895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