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非常聪明,这两种人过去都被认为很不幸,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只要给中国人和平与安定,最晚到2020年,中国一定强!可惜,那时的我已经不在了。”
这是一段穿越了时空的演讲,视频拍摄时间2007年,当时93岁的国学大师叶曼在镜头前精神矍铄,脸上没有老年斑,甚至连皱纹也很少,丝毫不显老态。
她口齿清晰,思路分明,预言了一段未来。
2017年,叶曼先生去世,而之后中国的历史轨迹也正如她所说那般崛起!
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个能够穿透层云,拨开历史迷雾的女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人生都有哪些趣事?
叶曼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叶曼先生的传奇一生。
慈心相向,为往圣继绝学
很多人谈到叶曼,都惊叹于她90多岁年纪,竟保养得如此年轻,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好奇于她的驻颜之道,以为这是学佛的好处。
其实佛学讲究四大皆空,人终有一死,再美的容颜也会老去,无须执着于色身。叶曼自然也没有刻意去保持。
只是在参禅领悟自己来这世界的意义之后,她开始想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这是一幢寄寓了灵魂的老房子,自己需要好好照顾,好住得久一些,做的事情多一些。
从前她或许烦恼,但在寻找到此生的使命后,竟然觉得二十四小时也不够用,每天都希望能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再多发挥一分光与热。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这是她对晚年生活态度的总结。
说到长寿之道,她说,一是吃素;二是保持情绪的平和,三是读书。
叶曼从8岁就开始吃素,但当时她并不信佛,只是吃儒家素。所谓儒家素,就是孟子所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那时,她在去羊肉馆吃涮羊肉,看到羊跪在门口,凄凉哀嚎,声音如同啼哭,心中难过,到了上菜时,看到羊肉,不忍再吃,因这份不忍之心,她从此吃素,直到因结婚中断。
四十多岁信佛,叶曼重新吃素。她之所以认为吃素健康,是认为动物被宰杀之前,因怨恨体内产生毒素,不利于健康。
怨恨、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在叶曼看来也很伤身体。她告诉大家气生百病,遇事懂得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了对方的所作所为,自然怒气尽消。
除此之外,她还保持着好奇心,总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她说“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或是美丑,若想风采翩然,言语隽永,唯有读书。一个人三日不读书,便会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了。”
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她这才有了旺盛的精力,四处讲学,为往圣传递绝学。对赶来求教的年轻人,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是做什么工作,她总是耐心而慈爱地回应着大家的人生困惑。
有年轻人烦恼,自己心直口快得罪人怎么办?
曾经她认为直心生道场,但在悟道之后。她真切地劝诫着年轻人不要以心直口快自居,她说:“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心直口快,并不等于以当面折辱,如果以此为骄傲,认为世界圆滑,不容自己,那么百弊而无一利。
有年轻人烦恼,现在太年轻,学习这些是不是还太早了,可能根本静不下心?
她告诉年轻人,立志要趁早。一个人常常有想法,比如减肥,比如学习,可往往都会说“等我……再开始”,但人生苦短,转瞬即逝,稍一等头发就白了,寸阴寸金,年轻人还当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有年轻人烦恼,自己不懂得参禅礼佛怎么办?
叶曼老师却说佛教不是迷信,那些不过只是形式罢了,佛教是智慧,修行即修心,重点在于如何告别“贪、嗔、痴、慢、疑、妒忌”这些恶念,成为一个平和的人,能以慈悲心去看待周围。
有年轻人烦恼,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结婚生小孩,稀里糊涂地过下去么?
叶曼老师却告诉大家,尤其是女性,万万不可将婚姻当做自己人生的归处,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少烦恼,少遗憾,不负此生,方能自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她以有限的生命,去传递着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爱。
她曾经推测出自己可以活到103岁,面对死亡并不慌张。
叶曼的长寿与睿智,豁达和自信都离不开一生的求知与奇遇,而她在少女时期就已经是让胡适刮目相看,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女学生了。
北大破格取了个女同学
1935年夏天,北大的高考考场上,正在进行国文考试,四周雅雀无声,考生们屏气凝神,提笔奋战,但是静静的考场中,却时不时传出抽泣声。
声音虽然不大,但考生们也不免狐疑,偷偷斜眼瞄过去,就看到一个女孩正一边擦眼泪,一边奋笔疾书。
这个女孩,就是叶曼。
这次考试的作文题目——你生平最感到悲哀/喜欢/感动的一件事,叶曼拿到卷子,想起了刚刚过世的父亲,提笔动情,泪水滴答滴答,落在了卷子上。
卷子最后落到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的手中,胡适赞许地点点头,将她列入了录取名单。
可是这份名单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老师找了过来抗议:“院长,这个叶曼虽然国文不错,可数学偏科严重,不可以录取呀!”
胡适想要破格录取,然而叶曼的数学成绩确实不太理想,她原本将清华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但因数学偏科落榜,面对老师们的抗议,胡适只能折中,决定让她以“试读生”的身份进入北大。
而她也成为了当时北大法学院政、经、法三系唯一的女生,师从南怀瑾,最终成为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被三毛、林清玄推崇之至。
但其实鲜少有人知道,叶曼最初进入北大,并没有选择国文,而是选择经济专业,她想要走实业救国之路,以便日后为振兴中华大展宏图。
无论是国学的造诣,还是对实业的梦想,其实都离不开父亲对叶曼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然风雨飘摇,这个年开始于一场大搜捕。
全国正在严密搜查一个文人——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毛泽东的恩师,当时袁世凯倒行逆施,孔昭绶发布反袁檄文,遭遇迫害。
而因此遭遇迫害的,远远不止孔昭绶,叶曼的父亲也同样是受害者,他原本是政界人士,因反袁遭遇打压,性格耿介的他,索性放弃从政,选择经商,以“末流”探索国家复兴可能。
也就是在叶曼父亲失意的1914年,叶曼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惊喜。
叶曼的父亲不是一个思想封建的人,他有六个孩子,叶曼是唯一的女孩,他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陋俗,反而格外珍视,将她看得如珠似宝。
虽然当时社会,不少人依旧迷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他在叶曼四岁时就开始为她聘请启蒙老师,教授经典,八岁就开始教授她《左传》《大学》等儒学经典。
叶曼自幼好学,好奇心强烈,她看到哥哥们每天上学堂,也不免好奇,央求父亲自己也要去。
父亲想要考验考验叶曼的韧性和耐心,于是要求她,如果想上学,不仅白天得学好课堂内容,晚上还得继续学习古文经典。
不服输的叶曼,一口答应下来,而后也果然不负父亲的期待,兼顾白天和晚上的学习,并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而父亲对叶曼的教育不只停留在课本上,还有长大过程中的言传身教。
初中时男女同校,叶曼学习成绩优异,既是女生班班长,又是学生会会长,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且已展露娉婷之资,自然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也有胆子大的给她写信。
叶曼虽然并没回应,可是这件事却传到了老师的耳朵里。当时社会风气仍然很保守,训育处的老师没去责怪写信的男同学,反而批评了叶曼性欠沉实,并且警告她,如果她再被记一个小过,就要被开除。
叶曼感觉很委屈,她去找父亲哭诉,认为这事情老师做得太不公平,她不想再去上学,希望父亲能帮自己转学。
父亲却拒绝了,他语重心长教育叶曼:“你现在还小,将来你长大了,会发现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委屈的事情。但是,你自己要没错的话,不管有任何打击都不要认输,永远不要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认错,屈服于别人。”
叶曼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她还是回到学校持续奋进,并在第二学期成为了优等生,并且以全年级最好成绩毕业。
毫无疑问,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在了叶曼的心里,也催促着她不断奋发。
结识南怀瑾,开启别样人生
40岁以前的叶曼,过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生活。
她师从钱穆、闻一多,在学术之路上积淀深厚,北大毕业后,顺利进入辅仁大学,成为了哲学系副教授,经济独立自主。
她的丈夫田宝岱也同是北大学子,曾是全科状元,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外交官,为了丈夫的事业和家庭的完满。
叶曼作为大使夫人,和丈夫辗转美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且两人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幸福,其乐融融。
然而叶曼却并未能从这样的生活中感受到充实,或许正因为完满,她才感到恐惧。她总是忍不住想一个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她也和很多太太们一样,信基督教,学着做礼拜,听牧师布道,最多的时候,她一个星期做过七次礼拜。
可是基督教并未能解决她的困惑,她不能理解,为何上帝因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就要驱赶他们离开伊甸园,这样的上帝实在是心胸狭隘。
而牧师也未能解答叶曼的困惑,这时她的同学张起钧向她推荐了南怀瑾大师,跟她说,上帝解答不了的困惑,这个佛学大师能解答。
谁知叶曼一听就有些不耐烦起来,她最讨厌学佛。
因为她从小跟着父亲听“成唯识论”,晦涩难懂,越听越反感,觉得这是士大夫们的消遣。
而她又要教母亲念《阿弥陀经》,念大悲咒、往生咒,母亲早念晚念,但该打牌打牌,该生气生气,性子没有半点转变。
因此,在叶曼看来,所谓佛教只不过是蒙骗无知大众的骗术。
可是张起钧却没放弃,他说动了南怀瑾,他答应见一见叶曼。叶曼不好拒绝张起钧的好意,抱着倒要看看这样一个“什么都懂的异人”到底有什么真本事的想法,去拜访了南怀瑾。
第一次见面,谈话非常简单,南怀瑾丢给了叶曼一本《禅海蠡测》,叶曼读完没觉得有什么困惑,或许是南怀瑾觉得她有悟性,于是又叫她继续来听讲经,这回叶曼听的是《楞严经》。
后来叶曼回想起这次听讲,不断感慨,幸好听的是《楞严经》,要是像小时候那样听的是《阿弥陀经》,她大概再也不入南怀瑾老师的门了。
而这次听《楞严经》,叶曼竟如痴如醉,虽是半道听讲,却觉得如同渴了很久的人,遇到了甘霖,从这之后,每逢南怀瑾讲经,她都要过去旁听,这本《楞严经》更是跟随她漫游世界的珍宝。
只是这时,她对佛法依旧不得要领,觉得经书里的道理她听了、懂了,却并未开悟,经是经,她是她。
听经是知,坐禅是行。南怀瑾教她坐禅入定。
起初,叶曼焦躁,她太想领悟佛法,却始终迈不进大门,接连七天,她几乎狂躁,这时南怀瑾什么也没说,只是凝视她的眼睛,平静地告诉叶曼,静下来。
叶曼静了下来,也就是那一刻,她感觉面前的困惑似乎都消失了,她竟然入了门。
领悟到佛法的叶曼,心中的焦虑、烦恼随之消失,可此时她的心却也像枯萎了,是一片冰雪世界,安静,却没有任何生灵。
她不愿与人接触,也回避世界诸多问题,甚至于她的丈夫会埋怨她不通情理。
叶曼觉得这是佛法,可三年过去,南怀瑾却棒喝了她,大吼她错了,随即念了一首偈子点拨。
叶曼恍然,才悟出原来世界是暖的,而非冰窖,自己过去三年为了回避烦恼,竟错过了生命诸多欢喜。
经过此事之后,叶曼对人生的思考又上了一重新的台阶。从前是凄清空寂,如今却是充实欢喜。从前不问世事,如今却愿意投身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
叶曼先是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而后又在美国成立“文贤书院”,录了千卷录音带,每周免费讲解四书五经,希望能够让世界都了解中国璀璨的儒释道三家文化。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两岸交流逐渐频繁。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的叶曼,在会长赵朴初的邀请下,回到了北京。一别经年,她站在北京云居寺的旧址之上,不禁感慨万千。
遥想隋唐盛世,万国来朝,儒释道三家辉映,云居寺拔地而起,那是怎样一副熙攘之景。
这座寺庙屹立千年,却倒在了日本侵略者的枪炮之下,仅存断壁颓垣。
叶曼仿佛又回到了七七事变时,自己所处的艰难岁月,她看着被炸掉了三根手指的佛像,不由感伤,她暗下决心,重建云居寺,延续它的历史,延续中华文化。
为此,年迈的她再次踏上漫行世界之旅,只是这一次,她不是作为谁的妻子,谁的母亲,她是作为她自己,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途。
她动人的讲述,感动了国际华人和佛教徒,他们慷慨解囊,捐献财物,叶曼得以顺利筹集到了32万元现金,帮助重建云居寺。
在漂流了这么多年后,叶曼也重回祖国怀抱。
她热心公益慈善,为内地贫困地区修建学校积极募捐,在她的奔走之下,全国各地建起13所乡村小学,但名字并不叫叶曼小学,而是“文贤小学”。
这个名字,一如既往,传递着叶曼想要弘扬国学的志愿。
2007年,当她重新站上北大的讲台,她平静地告诉在场的人,只要给中国一点时间,中国就一定强,只是中华崛起的那一天,自己看不到了。
可是她并没有惋惜,她告诫年轻的学子们,没有任何民族的文化能像中华文化一样延绵不绝,西方人或许在数百年里凭借科技领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落后于人。
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而后用新的思想、新的话语去向世界解释我们的文明,传递独属于中国的思想和声音。
这段演讲过去了十年,2017年,叶曼老师也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无病无灾,平静安详,而她在世时播撒的火种也在逐步燃烧。
结语
曾经,中华大地遭遇列强铁蹄践踏,山河破碎,经济基础的落后,也使得不少人迷信外国月亮比较圆,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若看到不顺心之事,不是归咎国人劣根性,就是国家有问题。
但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少留学生出国开眼看世界,激发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汉服热、国学热、非遗热已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风尚,并在世界舞台上璀璨绽放。
中国的年轻人不再拜倒在Dior、香奈儿的石榴裙下,他们抗议Dior挪用明代马面裙文化元素,并在巴黎最贵的商场里开起汉服店铺。
中国的年轻人抗议着韩国频繁的文化剽窃,在外网平台发声,说出中国人的不满,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守护中华文化的决心。
中国的年轻人,也如曾经的先民一样创造璀璨。李子柒成为了外网最受欢迎的博主,她让无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叹为观止;而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又在全球掀起浪潮,中国科幻展现出的科技、想象力和独有的文化精神,更让人叹服。
叶曼老师的预言已然成真,她书写传奇,留下传奇,也等待着后人继续续写中华文化的传奇!
编辑:何惜金
责编: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