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写史·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人物)风云录(上)

2023-2-6 10:03| 发布者: ucua1yaixd7zbx| 查看: 152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小米写史·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人物)风云录(上)
长孙无忌·李勣·柴绍·屈突通·魏征·侯君集·褚遂良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外戚和关陇贵族集团的显赫地位和尊贵身份。长孙家族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家族的先人先后在西魏、北周、隋朝担任要职。如长孙无忌的父亲是隋朝著名外交家长孙晟,他的妹妹嫁于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后来成为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因此成为外戚,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二是玄武门政变的核心谋划者。高祖李渊建国之后,围绕着太子之位,东宫李建成集团、齐王李元吉集团与秦王集团展开激烈斗争,日渐达到剑拔弩张,刀兵相向的地步。在这样的敏感时刻,长孙无忌力主秦王及时下手,并且为政变的实施出谋划策。三是能力过人,处处维护太宗的个人利益。长孙无忌是秦王府旧人,与太宗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并不像魏征等人时常进谏批评太宗的执政。相反,长孙无忌很多时候是顺着太宗的心思和喜好讲话,讨好唐太宗。因此,比起魏征等进谏太宗为国家发展而言,长孙无忌更关心太宗的个人利益与得失,这也成为唐太宗将其视为心腹重臣的原因之一。四是太宗刻意提高长孙无忌的地位,委托身后之事。唐太宗为昔日功臣画影图形之时,正直贞观后期最敏感的太子之争之时将来无论是谁成为太子,长孙无忌由于关陇贵族集团身份、外戚身份、心腹重臣身份以及新皇帝亲舅舅的身份,都是托孤大臣的不二人选。五、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心腹宠臣。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自幼相识,关系密切,从太原起兵征伐天下到玄武门事变再到贞观朝,他始终跟随在唐太宗身边,作为心腹谋臣和重臣。长孙无忌行政能力很强,他在太宗即位不久,领衔主持修订律法,为日后《唐律疏议》奠定坚实基础。
太宗去世之后,长孙无忌成为权倾一时的托孤大臣,权势日盛。唐高宗即位,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形成君臣二元政治格局。在长孙无忌掌权期间,他排斥不属于自己派系的官员,打击异己,尤其是对原太子李承乾旧部和魏王李泰旧部展开清洗。因太子之争时,他与房玄龄关于储君意见不合,以及太宗皇帝曾有立吴王李恪的想法,所以他利用房遗爱谋反案清算房氏家族,株连吴王恪,逼迫李恪自杀。面对长孙无忌的大权独揽,唐高宗李治意图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皇权,便利用废王立武一事发难,长孙无忌始终反对废王立武,双方矛盾重重。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朝廷中的庶族(寒族)地主阶级打击长孙氏集团,并得到元老重臣李勣的支持,最终扳倒了长孙无忌。长孙氏家族后被许敬宗等以谋反案被株连,长孙无忌被流放黔州,凄惨死去。
李勣
李勣,唐朝初年著名军事将领,曾三次更易姓名。原名徐世勣,又名李世勣,再名李勣。他是民间文学《隋唐演义》中传奇军师徐茂功的原型,但历史上的李勣与小说中的徐茂功有着很大的差距。李勣出身山东豪强,隋末动乱之下,十七岁的徐世勣投奔瓦岗军,成为瓦岗军中的一员骁将,跟随李密打败隋军大将张须陀。由于李密随着瓦岗军势力壮大,日益产生骄傲轻敌的心态,使得瓦岗军败于王世充,徐世勣跟随李密投降唐朝。并将自己所控制的关东广阔土地的户籍、军士名册交给李密,由李密献与唐朝,被高祖李渊称赞为“纯臣”。但李密并不是真心降唐,因此策划逃亡,后被唐军所杀。高祖李渊将李密被诛杀的消息告知徐世勣,他向唐朝提出礼葬李密,高祖赞赏徐世勣忠义,欣然同意。自此以后,徐世勣对唐忠心不二,被赐国姓李,因此又名李世勣。在唐军与王世充军作战期间,李世勣被迫投降王世充,尽管王世充对李世勣非常重视和信任,但李世勣忠贞不二,复归唐朝。此后,李世勣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在几乎参加了后来唐朝所有的建国战争,屡建功勋,战功显赫。李世勣虽跟随秦王,但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参与剑拔弩张的太子之争。在你死我活的玄武门事变之中,李世勣选择保持中立,以求保全自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太子和新新皇帝之后,仍然对李世勣信任有加,委以重任。但这并不代表唐太宗对李世勣毫无防范,在太宗临终之时,曾与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嘱托,李世勣功劳甚大,你对他没有恩德,日后可能无法制约。现在我将他贬黜,你即位后可将他召回,委以重任,他可感念于你。若他没有不快,你可重任于他,若他有所不快,可诛杀他。心机深沉的李世勣贬黜诏书下达之后,家都未回即前去赴任,打消了太宗疑虑,赢得信任。太宗去世之后,李世勣为避太宗之名讳,更名李勣。高宗将李勣召回长安,委任为宰相。时值长孙无忌大权在握,李勣选择明哲保身,多次请求辞职,并在高宗废王立武事件前期选择保持中立,后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支持高宗,使高宗下定决心完成废王立武,重新夺回权力,执掌大权。李勣凭借着自身的聪明睿智得以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徐敬业在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起兵作乱,后被后被镇压。去世已久的李勣受到牵连,被挖坟掘墓,直到中宗即位后才重新恢复名誉。



凌烟阁功臣画像
柴绍
柴绍是唐高祖李渊的爱女平阳公主的夫君,唐朝驸马。在唐朝建国战争期间屡立战功。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密告驸马柴绍。柴绍决心北上太原帮助李渊,在途中遇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李建成担心计划败露,意图投奔绿林之际,柴绍及时劝阻。到达太原之后,在唐军南下攻打隋军将领立下战功。后基本参与唐朝建国战争的每一次重大战役,尤其是唐朝贞观二年最后一场平定刘武周的战争中建立功勋。柴绍之妻平阳公主是一位女中豪杰,在父亲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毅然决然支持丈夫北上帮助父亲起兵,自己不顾生命危险留在长安继续麻痹敌人,并秘密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派遣心腹家臣马三宝联络地方豪杰,以响应太原起兵,为高祖李渊攻占隋朝首都长安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柴绍后代因卷入太子之争而身败名裂。柴绍次子名柴令武,卷入唐高宗永徽初年的房遗爱谋反案,被诛杀。
魏征
魏征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他的名字永远地和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太宗李世民联系在一起。唐太宗和魏征成为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为后人所向往和敬仰。魏征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多次易主,他最早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官员;隋末动乱之后,魏征投奔瓦岗军的李密,曾为李密献策,李密尽管较为赏识魏征,但并为采纳魏征所提建议;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之后,随着李密的失败,魏征降唐,却未引起高祖李渊的重视,求功心切的魏征主动提出愿意劝降徐世勣(李勣),得高祖同意后,魏征前往徐世勣辖区对他晓以利害,劝其归唐。在这期间,河北窦建德攻打徐世勣,魏征被俘,于是叛唐归窦;窦建德兵败之后,魏征再次复归唐朝,这次归唐之后,魏征成为太子李建成部属,任太子冼马,为太子出谋划策。就此卷入东宫太子之争。他多次向李建成提出必须及早采取非常手段,提前下手杀掉李世民,方可保住太子之位。但秦王李世民提早下手,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太子之位,后登基称帝。李世民即位之后,魏征成为太宗臣属,这是魏征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变节”易主。因此,按照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来看,魏征不属于真正的忠贞之臣,因此魏征内心深处对此颇为失落,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政治“污点”,为洗刷这一“污点”,青史留名,魏征需要展现对唐太宗的忠贞。而恰在此时,太宗李世民正苦恼于自己杀兄囚父,政变即位,采用非正常手段登基的史实。太宗不想遭到世人的指点议论,他希望能够用卓然的治国政绩来洗刷自己的政治“污点”,为后人留下明君的形象。由此,魏征免于死祸,并成为贞观时代的名臣。太宗和魏征是相互需要,互相成全彼此。
唐太宗在位期间,魏征屡次犯颜直谏,针砭时弊,他一生上书谏言多达200余次,大多为太宗采纳。魏征的谏言始终贯穿着如下思想:一是守成比创业更加艰难,统治者应该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无为”比有为更重要。统治者应力求不要去干扰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应该静下来而不是动起来;三是国家的诚信首当其冲。统治者不应该失信于民,朝令夕改;四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制定政策多从百姓角度出发,不要滥用民力,盘剥百姓。正是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辅助之下,才创造出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为此,唐太宗令魏征陪葬昭陵,并亲自撰写神道碑碑文,画影图形凌烟阁,以示褒奖。尽管这是一对为后人所敬仰的君臣,但在魏征逝世不久,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发生过反复。因贞观朝的太子之争,使得旧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双双被废,东宫集团的侯君集被处死。因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侯君集为魏征多次举荐,使得太宗怀疑太子谋反案魏征亦有牵涉,所以将自己亲手为魏征书写的碑文神道碑扑倒。但是在唐太宗远征漠北失败而归之际,又想起魏征,认为若是魏征在世,自己绝不会发兵,有此一败。于是,唐太宗令人前往魏征墓前凭吊,并重新树起神道碑,以示纪念。魏征并非没有缺点,一是他因传统儒家观念深厚,一些谏言显得迂腐,不合时宜,谏言不要攻打薛延陀,使得该部族降而复叛。二是与山东士族联姻;三是过分看重自己名誉,追求青史留名。为此将自己的谏言整理出来,送给史官,希望能够传世。
侯君集
侯君集,关中人,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著名战将,他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却未能善终。侯君集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最初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屡立战功;玄武门政变之前,侯君集多次力谏李世民及早下手,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玄武门政变的关键人物。因次,李世民即位后,拜侯君集为右卫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担任吏部尚书期间,选拔官员颇为公道,受到好评。贞观时期,侯君集有两次卓越功勋,一次是与李勣合作,率军打败唐朝周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吐谷浑;另一次是率军攻灭高昌国。高昌国国王麹文泰曾于贞观四年游历长安,但他认为唐朝国力远不如隋朝强盛,遂对唐朝产生不臣之心,于是投靠西突厥,拒绝纳贡,并扣押唐朝使者。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命侯君集率军讨伐。侯君集率领大军穿过茫茫戈壁和沙漠,来到高昌城下,攻灭高昌国。但在此期间,侯君集开始骄傲自大,志得意满,默许下属为自己书碑表功。此外,侯君集垂涎高昌国财富,纵容士兵入城劫掠,致使军纪败坏。班师回朝后,侯君集因此被弹劾下狱。因官员岑文本等力保,侯君集被赦免释放出狱。但侯君集不思悔改,反而心生怨恨。侯君集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目中无人,使得难以与朝中大臣如李勣、李靖、房玄龄、张亮等不合。他曾诬告李靖没有将兵法倾其所有传授于自,意欲谋反。侯君集后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之中,他的女婿贺兰楚石在谋反败露后为求自保,将其出卖,侯君集再次入狱,最终被太宗皇帝下令处死。
屈突通
屈突通是隋唐之际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凌烟阁功臣之一。屈突通是鲜卑族人,原为隋朝臣子,深受隋文帝信任和重用。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民谣云:“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隋炀帝登基之后,为巩固皇位,意图消灭汉王杨谅,于是假传御旨,派遣屈突通前往太原,令汉王杨谅奉召回京。因汉王杨谅早先与父亲隋文帝有秘密约定,(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诏书“敕”旁会点一小点)识破诏书为假。便将屈突通扣押起来,为起兵赢得时间,叛乱最终被镇压。而屈突通侥幸没有丢失性命,由于没有泄露隋炀帝的秘密,便受到隋炀帝信任。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炀帝委任屈突通镇守长安,辅助杨侑。此时,太原唐国公李渊趁时起兵南下,意图攻陷长安。唐军一路南下,经过激战先后打败隋军将领宋老生和屈突通。屈突通被迫力屈而降。屈突通降唐后,受到李渊信任,派王秦王府任职,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屈突通的显著功绩一是跟随李世民在平定西北薛举和薛仁果,二是跟随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三是在玄武门之变后,前往洛阳安定人心,稳定洛阳秩序。贞观二年,屈突通病逝。
褚遂良
褚遂良是唐朝太宗、高宗时期著名大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父亲为褚亮,浙江杭州人。褚遂良是在唐太宗即位之后,仕途开始发迹。他能够进入唐太宗的视线,主要是因为名满天下的书法功底,后被太宗任命为谏议大夫。性格耿直的褚遂良多次就治国理政向太宗提出建议和意见。太宗皇帝对玄武门之变始终心存芥蒂,曾试图查阅记载自己历史的史书,但是遭到负责史馆的褚遂良的拒绝。贞观后期,围绕着东宫之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斗争日趋激烈。当时的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属于同一阵营,拥护晋王李治。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之后,李承乾被废,太宗开始倾向于册封魏王李泰为太子,认为魏王仁孝。太宗皇帝曾向大臣谈到,魏王向他保证和承诺,若是立自己为太子,百年之后,将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弟。褚遂良当即抓住机会反驳,指出魏王李泰这种行为有悖人伦和人性,绝对是不可能的,使得太宗皇帝逐渐对魏王心存疑虑。
晋王李治成为太子之后,长孙无忌集团开始清洗旧太子何魏王李泰的旧部。褚遂良在此期间扮演了一个很不好的角色。例如,在太宗生病期间,诬告李洎大逆不道,诬陷李洎走出太宗病房后,言道:“国家之事,不足虑也。正当辅少主,行伊霍之事耳。大臣有异志,诛之自然定矣。”(《大唐新语》)致使李洎(李洎和岑文本拥护魏王李泰)被处死。唐太宗弥留之际,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为托孤大臣,辅助太子李治,即唐高宗。太宗对褚遂良托孤道:“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新唐书·褚遂良传》)唐高宗即位之后,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集团掌握实权,高宗大权旁落。为收回皇权,削弱元老重臣集团,高宗皇帝提出“废王立武”,即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的“废王立武”即刻遭到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反对最为激烈的是褚遂良。在唐高宗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四人的御前会议上,褚遂良先是以唐太宗遗诏来压制高宗,后以高宗娶父妃不合伦常侃侃而谈,甚至以罢官辞职相威胁,褚遂良的行为使得这次御前会议气氛非常激烈。尽管有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但是唐高宗仍然最终册封武则天为皇后。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关陇贵族集团在高宗、武后及庶族地主集团的打击之下,逐渐衰落下去,褚遂良个人及家族命运从此悲凉凄惨。褚遂良被贬出长安,在岭南爱州(今越南境内)悲凉死去,褚氏家族成员或贬黜,或流放,或被杀。褚遂良的倒台既是高宗集权的的个人需要,也是关陇贵族集团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趋势。褚氏家族至武则天退位之前,始终处于被打压状态。直到武则天退位前夕颁布诏书,宣布褚氏家族可以免去罪责,重复旧业。唐德宗在位期间,苦于朝臣不忠行为屡次发生,追思历史,将褚遂良画影图形悬挂凌烟阁,表彰他的功绩,宣扬忠贞。小米写史·隋唐史|须眉与巾帼:大唐名臣(人物)风云录(上)
长孙无忌·李勣·柴绍·屈突通·魏征·侯君集·褚遂良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外戚和关陇贵族集团的显赫地位和尊贵身份。长孙家族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家族的先人先后在西魏、北周、隋朝担任要职。如长孙无忌的父亲是隋朝著名外交家长孙晟,他的妹妹嫁于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后来成为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因此成为外戚,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二是玄武门政变的核心谋划者。高祖李渊建国之后,围绕着太子之位,东宫李建成集团、齐王李元吉集团与秦王集团展开激烈斗争,日渐达到剑拔弩张,刀兵相向的地步。在这样的敏感时刻,长孙无忌力主秦王及时下手,并且为政变的实施出谋划策。三是能力过人,处处维护太宗的个人利益。长孙无忌是秦王府旧人,与太宗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并不像魏征等人时常进谏批评太宗的执政。相反,长孙无忌很多时候是顺着太宗的心思和喜好讲话,讨好唐太宗。因此,比起魏征等进谏太宗为国家发展而言,长孙无忌更关心太宗的个人利益与得失,这也成为唐太宗将其视为心腹重臣的原因之一。四是太宗刻意提高长孙无忌的地位,委托身后之事。唐太宗为昔日功臣画影图形之时,正直贞观后期最敏感的太子之争之时将来无论是谁成为太子,长孙无忌由于关陇贵族集团身份、外戚身份、心腹重臣身份以及新皇帝亲舅舅的身份,都是托孤大臣的不二人选。五、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心腹宠臣。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自幼相识,关系密切,从太原起兵征伐天下到玄武门事变再到贞观朝,他始终跟随在唐太宗身边,作为心腹谋臣和重臣。长孙无忌行政能力很强,他在太宗即位不久,领衔主持修订律法,为日后《唐律疏议》奠定坚实基础。
太宗去世之后,长孙无忌成为权倾一时的托孤大臣,权势日盛。唐高宗即位,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长孙无忌手中,形成君臣二元政治格局。在长孙无忌掌权期间,他排斥不属于自己派系的官员,打击异己,尤其是对原太子李承乾旧部和魏王李泰旧部展开清洗。因太子之争时,他与房玄龄关于储君意见不合,以及太宗皇帝曾有立吴王李恪的想法,所以他利用房遗爱谋反案清算房氏家族,株连吴王恪,逼迫李恪自杀。面对长孙无忌的大权独揽,唐高宗李治意图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皇权,便利用废王立武一事发难,长孙无忌始终反对废王立武,双方矛盾重重。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朝廷中的庶族(寒族)地主阶级打击长孙氏集团,并得到元老重臣李勣的支持,最终扳倒了长孙无忌。长孙氏家族后被许敬宗等以谋反案被株连,长孙无忌被流放黔州,凄惨死去。
李勣
李勣,唐朝初年著名军事将领,曾三次更易姓名。原名徐世勣,又名李世勣,再名李勣。他是民间文学《隋唐演义》中传奇军师徐茂功的原型,但历史上的李勣与小说中的徐茂功有着很大的差距。李勣出身山东豪强,隋末动乱之下,十七岁的徐世勣投奔瓦岗军,成为瓦岗军中的一员骁将,跟随李密打败隋军大将张须陀。由于李密随着瓦岗军势力壮大,日益产生骄傲轻敌的心态,使得瓦岗军败于王世充,徐世勣跟随李密投降唐朝。并将自己所控制的关东广阔土地的户籍、军士名册交给李密,由李密献与唐朝,被高祖李渊称赞为“纯臣”。但李密并不是真心降唐,因此策划逃亡,后被唐军所杀。高祖李渊将李密被诛杀的消息告知徐世勣,他向唐朝提出礼葬李密,高祖赞赏徐世勣忠义,欣然同意。自此以后,徐世勣对唐忠心不二,被赐国姓李,因此又名李世勣。在唐军与王世充军作战期间,李世勣被迫投降王世充,尽管王世充对李世勣非常重视和信任,但李世勣忠贞不二,复归唐朝。此后,李世勣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在几乎参加了后来唐朝所有的建国战争,屡建功勋,战功显赫。李世勣虽跟随秦王,但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参与剑拔弩张的太子之争。在你死我活的玄武门事变之中,李世勣选择保持中立,以求保全自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太子和新新皇帝之后,仍然对李世勣信任有加,委以重任。但这并不代表唐太宗对李世勣毫无防范,在太宗临终之时,曾与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嘱托,李世勣功劳甚大,你对他没有恩德,日后可能无法制约。现在我将他贬黜,你即位后可将他召回,委以重任,他可感念于你。若他没有不快,你可重任于他,若他有所不快,可诛杀他。心机深沉的李世勣贬黜诏书下达之后,家都未回即前去赴任,打消了太宗疑虑,赢得信任。太宗去世之后,李世勣为避太宗之名讳,更名李勣。高宗将李勣召回长安,委任为宰相。时值长孙无忌大权在握,李勣选择明哲保身,多次请求辞职,并在高宗废王立武事件前期选择保持中立,后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支持高宗,使高宗下定决心完成废王立武,重新夺回权力,执掌大权。李勣凭借着自身的聪明睿智得以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徐敬业在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起兵作乱,后被后被镇压。去世已久的李勣受到牵连,被挖坟掘墓,直到中宗即位后才重新恢复名誉。
柴绍
柴绍是唐高祖李渊的爱女平阳公主的夫君,唐朝驸马。在唐朝建国战争期间屡立战功。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密告驸马柴绍。柴绍决心北上太原帮助李渊,在途中遇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李建成担心计划败露,意图投奔绿林之际,柴绍及时劝阻。到达太原之后,在唐军南下攻打隋军将领立下战功。后基本参与唐朝建国战争的每一次重大战役,尤其是唐朝贞观二年最后一场平定刘武周的战争中建立功勋。柴绍之妻平阳公主是一位女中豪杰,在父亲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毅然决然支持丈夫北上帮助父亲起兵,自己不顾生命危险留在长安继续麻痹敌人,并秘密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派遣心腹家臣马三宝联络地方豪杰,以响应太原起兵,为高祖李渊攻占隋朝首都长安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柴绍后代因卷入太子之争而身败名裂。柴绍次子名柴令武,卷入唐高宗永徽初年的房遗爱谋反案,被诛杀。
魏征
魏征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他的名字永远地和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太宗李世民联系在一起。唐太宗和魏征成为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为后人所向往和敬仰。魏征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多次易主,他最早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官员;隋末动乱之后,魏征投奔瓦岗军的李密,曾为李密献策,李密尽管较为赏识魏征,但并为采纳魏征所提建议;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之后,随着李密的失败,魏征降唐,却未引起高祖李渊的重视,求功心切的魏征主动提出愿意劝降徐世勣(李勣),得高祖同意后,魏征前往徐世勣辖区对他晓以利害,劝其归唐。在这期间,河北窦建德攻打徐世勣,魏征被俘,于是叛唐归窦;窦建德兵败之后,魏征再次复归唐朝,这次归唐之后,魏征成为太子李建成部属,任太子冼马,为太子出谋划策。就此卷入东宫太子之争。他多次向李建成提出必须及早采取非常手段,提前下手杀掉李世民,方可保住太子之位。但秦王李世民提早下手,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太子之位,后登基称帝。李世民即位之后,魏征成为太宗臣属,这是魏征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变节”易主。因此,按照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来看,魏征不属于真正的忠贞之臣,因此魏征内心深处对此颇为失落,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政治“污点”,为洗刷这一“污点”,青史留名,魏征需要展现对唐太宗的忠贞。而恰在此时,太宗李世民正苦恼于自己杀兄囚父,政变即位,采用非正常手段登基的史实。太宗不想遭到世人的指点议论,他希望能够用卓然的治国政绩来洗刷自己的政治“污点”,为后人留下明君的形象。由此,魏征免于死祸,并成为贞观时代的名臣。太宗和魏征是相互需要,互相成全彼此。
唐太宗在位期间,魏征屡次犯颜直谏,针砭时弊,他一生上书谏言多达200余次,大多为太宗采纳。魏征的谏言始终贯穿着如下思想:一是守成比创业更加艰难,统治者应该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无为”比有为更重要。统治者应力求不要去干扰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应该静下来而不是动起来;三是国家的诚信首当其冲。统治者不应该失信于民,朝令夕改;四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制定政策多从百姓角度出发,不要滥用民力,盘剥百姓。正是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辅助之下,才创造出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为此,唐太宗令魏征陪葬昭陵,并亲自撰写神道碑碑文,画影图形凌烟阁,以示褒奖。尽管这是一对为后人所敬仰的君臣,但在魏征逝世不久,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发生过反复。因贞观朝的太子之争,使得旧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双双被废,东宫集团的侯君集被处死。因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侯君集为魏征多次举荐,使得太宗怀疑太子谋反案魏征亦有牵涉,所以将自己亲手为魏征书写的碑文神道碑扑倒。但是在唐太宗远征漠北失败而归之际,又想起魏征,认为若是魏征在世,自己绝不会发兵,有此一败。于是,唐太宗令人前往魏征墓前凭吊,并重新树起神道碑,以示纪念。魏征并非没有缺点,一是他因传统儒家观念深厚,一些谏言显得迂腐,不合时宜,谏言不要攻打薛延陀,使得该部族降而复叛。二是与山东士族联姻;三是过分看重自己名誉,追求青史留名。为此将自己的谏言整理出来,送给史官,希望能够传世。
侯君集
侯君集,关中人,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著名战将,他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却未能善终。侯君集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最初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屡立战功;玄武门政变之前,侯君集多次力谏李世民及早下手,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玄武门政变的关键人物。因次,李世民即位后,拜侯君集为右卫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担任吏部尚书期间,选拔官员颇为公道,受到好评。贞观时期,侯君集有两次卓越功勋,一次是与李勣合作,率军打败唐朝周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吐谷浑;另一次是率军攻灭高昌国。高昌国国王麹文泰曾于贞观四年游历长安,但他认为唐朝国力远不如隋朝强盛,遂对唐朝产生不臣之心,于是投靠西突厥,拒绝纳贡,并扣押唐朝使者。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命侯君集率军讨伐。侯君集率领大军穿过茫茫戈壁和沙漠,来到高昌城下,攻灭高昌国。但在此期间,侯君集开始骄傲自大,志得意满,默许下属为自己书碑表功。此外,侯君集垂涎高昌国财富,纵容士兵入城劫掠,致使军纪败坏。班师回朝后,侯君集因此被弹劾下狱。因官员岑文本等力保,侯君集被赦免释放出狱。但侯君集不思悔改,反而心生怨恨。侯君集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目中无人,使得难以与朝中大臣如李勣、李靖、房玄龄、张亮等不合。他曾诬告李靖没有将兵法倾其所有传授于自,意欲谋反。侯君集后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之中,他的女婿贺兰楚石在谋反败露后为求自保,将其出卖,侯君集再次入狱,最终被太宗皇帝下令处死。
屈突通
屈突通是隋唐之际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凌烟阁功臣之一。屈突通是鲜卑族人,原为隋朝臣子,深受隋文帝信任和重用。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民谣云:“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隋炀帝登基之后,为巩固皇位,意图消灭汉王杨谅,于是假传御旨,派遣屈突通前往太原,令汉王杨谅奉召回京。因汉王杨谅早先与父亲隋文帝有秘密约定,(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诏书“敕”旁会点一小点)识破诏书为假。便将屈突通扣押起来,为起兵赢得时间,叛乱最终被镇压。而屈突通侥幸没有丢失性命,由于没有泄露隋炀帝的秘密,便受到隋炀帝信任。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炀帝委任屈突通镇守长安,辅助杨侑。此时,太原唐国公李渊趁时起兵南下,意图攻陷长安。唐军一路南下,经过激战先后打败隋军将领宋老生和屈突通。屈突通被迫力屈而降。屈突通降唐后,受到李渊信任,派王秦王府任职,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屈突通的显著功绩一是跟随李世民在平定西北薛举和薛仁果,二是跟随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三是在玄武门之变后,前往洛阳安定人心,稳定洛阳秩序。贞观二年,屈突通病逝。
褚遂良
褚遂良是唐朝太宗、高宗时期著名大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父亲为褚亮,浙江杭州人。褚遂良是在唐太宗即位之后,仕途开始发迹。他能够进入唐太宗的视线,主要是因为名满天下的书法功底,后被太宗任命为谏议大夫。性格耿直的褚遂良多次就治国理政向太宗提出建议和意见。太宗皇帝对玄武门之变始终心存芥蒂,曾试图查阅记载自己历史的史书,但是遭到负责史馆的褚遂良的拒绝。贞观后期,围绕着东宫之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斗争日趋激烈。当时的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属于同一阵营,拥护晋王李治。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之后,李承乾被废,太宗开始倾向于册封魏王李泰为太子,认为魏王仁孝。太宗皇帝曾向大臣谈到,魏王向他保证和承诺,若是立自己为太子,百年之后,将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弟。褚遂良当即抓住机会反驳,指出魏王李泰这种行为有悖人伦和人性,绝对是不可能的,使得太宗皇帝逐渐对魏王心存疑虑。

晋王李治成为太子之后,长孙无忌集团开始清洗旧太子何魏王李泰的旧部。褚遂良在此期间扮演了一个很不好的角色。例如,在太宗生病期间,诬告李洎大逆不道,诬陷李洎走出太宗病房后,言道:“国家之事,不足虑也。正当辅少主,行伊霍之事耳。大臣有异志,诛之自然定矣。”(《大唐新语》)致使李洎(李洎和岑文本拥护魏王李泰)被处死。唐太宗弥留之际,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为托孤大臣,辅助太子李治,即唐高宗。太宗对褚遂良托孤道:“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新唐书·褚遂良传》)唐高宗即位之后,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集团掌握实权,高宗大权旁落。为收回皇权,削弱元老重臣集团,高宗皇帝提出“废王立武”,即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的“废王立武”即刻遭到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反对最为激烈的是褚遂良。在唐高宗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四人的御前会议上,褚遂良先是以唐太宗遗诏来压制高宗,后以高宗娶父妃不合伦常侃侃而谈,甚至以罢官辞职相威胁,褚遂良的行为使得这次御前会议气氛非常激烈。尽管有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但是唐高宗仍然最终册封武则天为皇后。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关陇贵族集团在高宗、武后及庶族地主集团的打击之下,逐渐衰落下去,褚遂良个人及家族命运从此悲凉凄惨。褚遂良被贬出长安,在岭南爱州(今越南境内)悲凉死去,褚氏家族成员或贬黜,或流放,或被杀。褚遂良的倒台既是高宗集权的的个人需要,也是关陇贵族集团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趋势。褚氏家族至武则天退位之前,始终处于被打压状态。直到武则天退位前夕颁布诏书,宣布褚氏家族可以免去罪责,重复旧业。唐德宗在位期间,苦于朝臣不忠行为屡次发生,追思历史,将褚遂良画影图形悬挂凌烟阁,表彰他的功绩,宣扬忠贞。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100 条中国历史典故,你知道几个?一起来读懂中国吧!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5:58 , Processed in 0.321270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