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守本有哪些故事?

2023-1-27 23:20| 发布者: boyi1898| 查看: 2019|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刘守本先生,内画鼻烟壶艺术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代“京派内画”领军人物、叶派内画第三代传人、京派内画鼻烟壶大师。
1986年10月的一天,刘守本的办公室里来了两位神情焦急的客人,原来两天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要访华,港商霍英东要代表香港给女王赠送礼物,没想到、礼物中有个画有女王肖像的内画鼻烟壶却被摔坏了,两位客人将补救的希望寄托在了刘守本的身上。说实在的最少应该在二十天左右做完,但是他只给两天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他的礼单已经报上去了,最后人家在收礼时一看没这件东西、这是很失礼的。自己连夜在我们图书室找了好多资料,当时来讲英国女王的画报很多,找到一张比较标准的一个像,最后画得自己的手几乎是僵直了、眼睛辣辣的,都是晚上干(画)东西,那个时候有一个毛病,即使白天干活、也必须把台灯打开,就在灯底下那样干,画得手指头都是僵的。
两天的灯下鏖战,刘守本终于完成了送给英国女王的鼻烟壶,因为时间太仓促,鼻烟壶刚刚完工就被拿走了,甚至没有来得及拍下一张照片,不过、刘守本说,在鼻烟壶里画肖像画并不是他最喜欢的,他更喜欢、也更擅长的是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因为自己画得最多的就是老头骑驴的、就是“三顾茅庐”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但是我自己喜欢,现在如果往外卖的话、自己想卖东西的话,我把这个东西搁在这儿、没有几天就会卖出去,为什么,因为人们都很喜欢这种东西,也是属于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所以有时候自己感觉到我这一辈子画老头骑驴画太多了、骑到驴上就不下来了。有人评价刘守本的内画鼻烟壶是京味十足,他喜欢在老北京的传统文化里寻找营养。自己总结鼻烟壶,因为它是老北京时期的,即使在盛行的时候也是在北京这一带,也是围绕着北京,围绕着八旗子弟、在过去,所以一提到京城文化,就离不开皇家文化,当然也有市井文化,实际上(老北京的)精神文化它是属于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一种结合,所以你一看我这东西,就带有北京味的。这是一件故宫收藏的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刘守本说、其实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都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每个部分都协调了、出来的效果才会更好。不过,刘守本想要在内画鼻烟壶上绘画题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国演义》里的书里的一首诗,叫做“踏雪寻梅”,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很简洁,但是这么长的诗、如果反映在内画壶里边、显得就很长了。所以自己就浓缩了,把它好多东西自己都给浓缩了,就是一夜北风小桥斜,此老骑驴觅酒家。世外不知征战事,卧龙岗上看梅花。在当代内画鼻烟壶流派中、刘守本的内画壶正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刻意坚守而闻名的。在刘守本看来,每一次内画鼻烟壶的创作所表达出来的都不应该仅仅是技巧上的东西。人永远需要眼高,说实在的不可能这个人一画东西,眼界、思想境界、文学修养还没有到很高呢,结果他把这幅作品画得超出了这几个范围、不可能的事情。真正的上一个台阶,自己觉得这里边需要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很高。艺术家必须具有民族文化的自觉精神,必须十分重视艺术品格的纯正,归根到底、是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悟出这个道理,刘守本用了很长时间,其实从十七岁那年、刘守本就入行丶,但是到1979年、也就是刘守本三十六岁那年、他才真正算在内画壶的世界里顿悟。那一年,他结识了一位鼻烟壶收藏大家。他是世界十大收藏家之一,他在香港跑马地那儿一个高档住宅区,他们家自己租了整个的一层楼,后来自己就发现、原来我看的好多非常珍贵的鼻烟壶都在他们家呢,所以从1979年,我国慢慢对外开放以后、自己眼界大开,也知道了这些人喜欢什么东西,所以自己几乎是重新确立了我自己的风格,在1979年的时候、自己去了美国,后来自己就接连不断地每年自己都有出国的机会,当时刘守本其实已经在北京工艺美术厂做了十几年的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仅有的几个内画鼻烟壶传人之一,但即便是他,在改革开放之前、对内画鼻烟壶精品还是所见不多,那么为什么鼻烟壶精品几乎都流失到港澳台甚至国外,为什么刘守本在内画壶的发祥地北京画了十几年的时间都未曾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而个中原因、还得从鼻烟壶的历史说起。鼻烟壶这个东西呢,它不是说谁发明的鼻烟壶,因为外国进贡给中国的鼻烟都是用一些大玻璃瓶装的,叫做大金花、小金花,一个玻璃瓶里头装着几镑鼻烟,这个东西成批地进口到中国来。到了中国以后,有的人开始用小的,因为中国人的习惯嘛,用那些大东西很不习惯,中国人用什么东西装呢,用一种很小的小瓶子,这种瓶子主要的是瓷器的和金属的,尤其过去有锡的、铜的。这些小瓶子是做什么的,在中国实际上自古就有,它是装药的药瓶。明末清初,鼻烟壶开始出现在帝王乃至王公大臣们的口袋里,再后来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喜欢把小小的鼻烟壶放在手中把玩,鼻烟壶的材质和造型也更加丰富起来。别看鼻烟壶小,却被视为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我们大的行业里面有珐琅,我们有珐琅鼻烟壶;大的行业里边有玉器,鼻烟壶的玉器是大项;大行业里边有象牙,象牙鼻烟壶在历代是很多的。所以说没有一样工艺品材质是没有做成鼻烟壶的,甚至于有好多稀有的东西,比如说像鲨鱼皮、鲨鱼皮的鼻烟壶,鹤顶红的鼻烟壶,甚至于用大的犀鸟嘴做的,犀角烟壶都有,金、银、铜、铁、锡 凡是能做工艺品材质的都有鼻烟壶。到了清代末年,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在壶中作画,他们把鼻烟壶的内壁当作画纸、挥洒自己的才气。确实有一种文人气,他们当时画的东西,比如说梅兰竹菊、一些山水,这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所喜欢的东西,背面提(题)首诗、一看他们的字,也都是很有基础的。到了后来呢,慢慢慢慢的就变成商品了。
内画鼻烟壶艺术发展到清末民初,京城出现了周、马、丁、叶四大流派风格,内画鼻烟壶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可是,随着国力衰弱、烽烟四起,其它三派的手艺逐渐失传,唯有叶派还奄奄一息。与此同时,那些精美的鼻烟壶也散落到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了保护这一门将要失传的内画技艺,将叶派传人叶晓峰、叶奉祺请进北京工艺美术厂传授手艺,刘守本便是当时的学员之一。他还记得头一次见到内画壶制作场景时、内心还一片懵懂。自己在那个工作室里头,自己才知道我最后要干什么事情,就是要在这个小鼻烟壶里边去画画,当时自己觉得脑子很懵似的、看也看不懂,老师坐在那儿、你看着他、因为他老师动作非常轻,在里边这样一点一点地画,那个时候也不敢打搅,刚一去的时候、也不敢凑到人家眼前去看看怎么着怎么着的,也不敢问、也不敢说。很快刘守本也分到一套内画的工具,他开始学着师傅的样子、在鼻烟壶里勾勒图案。原来是带钩的一个竹签、头上是尖的,原来没有绑上一点狼毫、就直接是蘸着墨画,后来、发明了在前头绑一点狼毫,这样可以画的笔道更细一点、更流畅,画的拉的笔道更长一点,然后就是伸到鼻烟壶的内壁里头去画。在一个透明的晶体里面作画,鼻烟壶的内壁必须是磨砂的,就像磨砂玻璃一样,甭管它是玛瑙的也好、或者是水晶、茶晶、发晶的、玻璃的,它里面必须都是磨砂的,里面必须都是粗糙的,这样它才能蘸上墨、蘸上颜色,然后通过这支笔伸到这个口径、像小豆粒一样的口儿里边、来细心地来作画。刘守本还记得老师曾经告诉过他,不管是在普通的宣纸上作画、还是在鼻烟壶的里面画,其实都是殊途同归,原理是共通的。我们能够把外画技巧运用到鼻烟壶里边去,看一看内画壶,完全是一幅小的工笔画,只是把它微缩成一个很小的,所以这个小东西也需要像外画一样的比例,它的比例、构图也需要一个三角构图、留一定的空间,基本上和外画一样都是画,只不过就是画种不一样,关键在里边,它允许你画错、它允许你修改,你在外面画、笔一下子落墨、改不了了。鼻烟壶里面它是晶体的,晶体的不吸水分,你照样可以擦了重画,这点儿画错了、这点儿擦了,那点儿画错了、那点儿擦了。刚开始学的时候,画错、清洗、重画是刘守本每天都要重复的程序。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他的技艺变得越来越娴熟,可是那时刘守本并没有多少机会可以看到过去的鼻烟壶精品,到底自己该在鼻烟壶里画些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他的问题。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际上我们主要是照着一些画册画,一开始临摹他的一些作品、到后来就是到处找稿子、找适合于绘画的一些稿子,但是当时自己还没有学习好,还没有形成我自己的风格、只是临摹,平常没事逛一逛商店去买本小画册、买本写书法的帖,那时候还不像现在似的买什么帖都那么方便、都能够印刷了,那时候书店里只能买到单片的各种帖。随着入行时间的增长,刘守本慢慢发现,包括自己在内,当时的内画壶创作者们在题材上其实有着很大的局限。在现代画内画壶的人,他们拼命地翻稿子,他们几乎临摹了所有的现代画家的东西,包括油画这些东西、都临摹,唯独不肯向那些非常普及的小的画册上去找题材,其实那些小的画册上 从清末、民国时期出的画册都是一些精华。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瑞兔迎春 历史名人齐贺新年!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5 00:07 , Processed in 0.237169 second(s), 4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