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用10个小故事讲述人心向善的动机结果(下)

2023-1-20 14:52| 发布者: cnyweynwnw| 查看: 1488|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杰出的能力或精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将其用在正当的方向上,可以让人实现正确的、巨大的长大;如果将其用在错误的方向上,就会使人误入歧途。同样的力量,是善用还是恶用,将使这个人的价值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与心术不正的人交往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管是在商业方面,还是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可以明言:凡是依据“让对方受益”这一基准所做的判断,都获得了成功。
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优先思考对方的利益当然很好,但如果对方心术不正,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呢?只要踏入社会,就会遇到很多心怀恶意的人,你用‘利他之心’待他,他却变着法儿把你当作他的猎物。”
有这种担忧的人恐怕很多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意见可能是对的。但我还是认为,就连心怀恶意的人,也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而来的。
过去,曾有许多人前来诉苦,要求我帮他们出主意。有人还哭诉说:“遇到了那么坏的人,倒了那么大的霉。”但仔细追问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此人与他说的坏人半斤八两,他对别人也做过类似的坏事。
所以,我这样对他说:“你说什么呢?你自己不也做了同样的坏事吗?正因为你平时心里尽想坏事,所以才把坏人坏事招了过来。”
“心不唤物,物不至”这一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身边出现了居心叵测、欺骗别人的人,是因为自己和这种人有同样的心灵。如果认真磨炼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人的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必须承认,自己心灵的修行还远远不够。
话虽然这么说,但心术不正的人真的出现了,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不与他发生关系。如果交往后对他心生疑虑,那就找个理由不再与他见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们,那就坚决断绝关系,一概不再与之交往。
最不应该的是,针对对方的所作所为,我方也考虑这样或那样的对策,为了损害对方而玩弄阴谋诡计。一旦我们这么做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与对方一样肮脏,堕落到与他们同样的水准。

经营企业时,有人甜言蜜语,介绍一些似乎可以轻松赚大钱的项目;有人道貌岸然,目的是利用别人,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内心被欲望蒙蔽,很快就会跌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所以,悦耳动听的赚钱建议、投人所好的商业项目,每当有人向我进言,我都视其为“恶魔的耳语”,不理不睬。警惕被这种人玷污自己的心灵。
同样,对于我认真投入的事业,有人无端批判,有人拖后腿。对于这些人,我的态度也一样:不加理睬。
当日航的重建工作进展超出预料、开始获得较大成果时,我听见的不仅仅是称赞和祝福,还有莫名其妙的批判和诽谤中伤。此外,我还看到过内容与事实不相符的报道。
但是,我命令周围的干部和相关人员,对那些恶意的声音,一概不去听,不把它们当回事。因为如果有反驳那些诽谤中伤者、要战胜他们的想法时,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就被玷污了。
毫无根据地中伤他人的那些人,我们只要置之不理,相应的报应自然会落到他们头上。
即使这种人靠近我们,只要我们不去附和他们,也不去对抗他们,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只有善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在心灵的深处,存在着“灵魂”,应该说,这是我们存在的本源。在灵魂的深处,存在着无比美好、无比纯粹的“真我”。这在前面已经说过。
所谓真我,可以说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尽力的“利他之心”。但是,存在于我们灵魂中的,并不是只有真我。
只要自己好就行,哪怕排挤别人也要让自己获益、让自己幸福,这样的“利己之心”也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相对于“真我”,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自我”。
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心灵中,同时存在着相反的、相互斗争的真我和自我,即“利他之心”和“利己之心”。
只顾自己的自我,是本能性的东西,也是我们生存所需的欲望。没有它,人就根本无法生存。
虽然程度上有差异,但我们不得不具备本能的欲望和“利己之心”,这就是人的天性。
而我们凡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自我,即“利己之心”所占的比例;尽可能增加真我,即“利他之心”所占的比例。而这正是磨炼心性,也就是提升人格的过程。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山下泰裕先生。他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柔道项目的金牌获得者。在日本柔道界乃至体育界,他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山下先生自孩提时代起,身材就特别高大,是一个力量充沛的活泼少年。据说他常因调皮捣蛋受到老师的训斥。
由于太过调皮,父母很担心,便让他练习柔道,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消耗他多余的精力。柔道这种运动,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管动作多么剧烈,都不会受到指责。
少年山下因此如鱼得水,他迅速提升自己的运动才能,其人格也得以快速提升。
多年以后回顾这个过程时,山下先生述怀道:“日本现代柔道的创始者嘉纳治五郎先生讲过‘精力善用’这句话,我的父母可能就是用这句话,确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我将这句话换成‘能力善用’‘热情善用’,直到现在,我都在用这话不断勉励自己。”
所谓“善用”,就是基于“利他之心”使用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基于“利己之心”(也就是只顾自己的动机),还是基于“利他之心”(也就是为他人尽力的动机)去使用自己的能力,其结果会有天壤之别。拥有的能力越杰出,情况越是如此。

杰出的能力或精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将其用在正当的方向上,可以让人实现正确的、巨大的长大;如果将其用在错误的方向上,就会使人误入歧途。同样的力量,是善用还是恶用,将使这个人的价值发生很大的变化。
消灭太过庞大事物的、宇宙的另一种力量

在经营企业时,动机如果仅仅基于欲望或金钱,那么不管企业一时获得多大的长大,这种长大都无法持续。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宇宙中的两大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前面已经阐述过,宇宙的大原则在于长大发展。宇宙中充满能量,这些能量一刻不停地推动一切事物进化发展。
但实际上,宇宙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保持和谐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所有事物都只有长大发展,就会出现太过庞大的事物,使整体的平衡无法维持。
如果事物变得太过庞大,它们就会在保持和谐的这一力量的推动下走向崩溃。这也是宇宙中俨然存在的法则。
例如,地球上最初繁茂的蕨类植物,由于过于繁茂,结果衰退了。恐龙也是一样,它们曾一度遍布整个地球,却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
纵观世界历史,那些盛极一时、不断扩张领土,变得太过庞大的国家和民族,此后或是衰退或是灭亡,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急剧膨胀、变得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其长大达至顶峰时,保持和谐的宇宙潮流就一定会让它们走向崩溃和衰退。然后,这种宇宙潮流会修正轨道,让那些事物回到应有的、规模适当的状态。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凡是遵循长大发展的法则、拼命努力者,自然就能得到发展。所以,拼命努力工作,就能实现大的长大。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如果忘却谦虚,“欲”令智昏,盲目扩大,那么平衡就会被打破。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宇宙保持和谐的法则下,就会自行崩溃。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一时风生水起,发展惊人,以迅猛势头走上了成功之路,却以某个时间为界,转向衰落之路。这种情况之所以经常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宇宙这一机制在发挥作用。
扩张和长大到了最后就会破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长大的同时,保持和谐就非常重要。
保持和谐,对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努力追求员工的幸福。这一点基本实现以后,就要将贡献的对象扩展到客户和供应商,扩展到当地社会,最终竭尽努力,谋求社会整体的幸福。
为此,必不可缺的就是“亲切的关爱之心”,也就是利他的精神。

只要以利他精神为根基,不忘谦虚,不忘和谐,努力长大,那么,宇宙就一定会给予援助,成功和发展就能持续。
大自然教给我们“知足”的生存方式

在保持和谐的同时长大,这种生存方式的好榜样,我们在自然界里就可以找到。
弱肉强食据说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哪怕是百兽之王狮子,在一次捕猎成功、填饱肚子之后,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即使猎物就在身旁,它们也不会发起袭击。因为狮子本能地知道,如果贪得无厌,为了满足欲望而肆意捕杀,那么猎物减少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京都大学的灵长类研究学者伊谷纯一郎先生告诉过我这样的事情:一般认为黑猩猩是草食动物,但有时候它们也会袭击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因为动物性蛋白质营养高,味道好,所以整个族群都会兴高采烈地一起享用。
既然是这样高价值的食物,那么经常捕猎动物不是很好吗?但黑猩猩不这么做。捕猎的频率虽然不确定,但仅仅是“偶尔”而已。据说它们捕食只是为了补充生存必需的那部分营养,因此,它们不会过度捕食,不会贪得无厌。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世界所没有的“节制”。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让欲望过度增加,动物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行为。它们都具备“知足”的本能。
此外,伊谷先生还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



在非洲调查时,他看到当地人的村落用所谓烧荒农业的方法种植芋头等农作物。在焚烧森林开辟农田的烧荒农业模式下,当地人在一处地上耕作收获不能超过两三年,如果连续耕作更长时间,土地就会失去养分。
所以,据说,在一块土地耕作两三年后,他们会在下一块土地上继续烧荒造田,播种并收获。连续耕作两三年后,他们再移动到下一块土地上,如此周而复始。
但是,他们不会把烧荒的区域无限扩大,比如轮作过十块土地之后,他们又会回到最初的那块土地。因为到了那时,最初烧荒的那块土地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营养,森林也重新繁茂了起来。
有一次,伊谷先生他们再度来到每年都要访问的村落。平常,村里人都会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但这次他们却不好意思地说:“今年食物很欠缺。”
询问原因才知道,这一年,多国的调查队来访,村子里每次都拿出好吃的款待大家,结果自己的口粮却不够了。伊谷先生觉得过意不去,将带来的食物分了些给他们。这时,他心中浮现了一个问题,并直接问了出来:
“如果食物不足,多烧荒,多耕作不就行了吗?”
村落的长老回答说:“那是神不允许的。”
他们知道,如果无限制地放火烧林,就会破坏大自然的再生能力,那就等于给自己套上绞索。在原始环境中生存的人们,明白“知足”这一自我节制的道理。
减少欲望,构筑以关爱为基础的文明




西乡隆盛触怒藩主后被流放到南方遥远的小岛上。在岛上,他给当地孩子教授学问时,有一个孩子问道:“一家人如何才能和睦相处?”对于这个问题,西乡是这样回答的:
“大家各自减少一点欲望就行。”
比如,有好吃的,不能一个人独占,而是和大家分享;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大家分享欢快;遇到悲伤的事情,大家一起悲伤,相互安慰,相互支持。不懂西乡这句话,就无法建立和睦的家庭。
西乡还用“爱己者,不善之最也”这句话,有力地摒弃爱己之心。人的过错、傲慢、事业失败,都是过分的爱己之心生出的弊端。
爱己之心、私心、利己这些对于自我的执着才是人类欲望的真实面目。所以,能减少多少这类欲望,就能从心中除去多少自我,真我所占的比例才能相应扩大。
到目前为止,经济是以欲望和利己为杠杆发展的。但到了今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弊病日益突显,这是迄今为止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堆积的结果。今天,人类所构筑的文明,已经走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2]
拿粮食这个问题来说吧。地球这个星球上,如果所有人都放开肚皮吃饭,那么粮食能够持续供应吗?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能源问题也一样。随着欲望的增长,能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明知这样下去会导致毁灭,人类依然任凭贪欲不断膨胀。这就是人类的另一面。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到了这样的时期,即必须再次学习并掌握“知足”这一思维方式。
如果说迄今为止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利己的欲望为原动力,获得了进步发展的话,那么,从今往后的文明就应该转变为让他人更幸福、让社会整体更好的,以利他为基础的文明。
上天赐予的财富和才能要回馈社会

基于利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我认为,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基于这样的人生观,我开始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创办稻盛财团,设立京都奖就是这样的举措。
京瓷股票成功上市,我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财富,这让我颇感困惑。我开始认识到,财产绝不是我个人的私有物,不过是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东西而已。
那个时候,我有幸获得了一个奖项,是颁发给为技术开发做出贡献的人的奖项,受奖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应该是获奖者,而更应该是颁奖者。
以此为契机,我创设了京都奖,准备将自己意外获得的财富尽量回馈给社会。
获取利益或财富需要用正当的方法,同样,使用它们也要有正确的方法。从正确的为人之道出发,最好的“散财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将通过企业经营获得的财富用在自己以外的、“为了社会,为了世人”的方面,将财富再次回馈给社会。
出于这样的思考,我用自己的私有财产设立了稻盛财团,以财团的基金为基础,开始了京都奖的运营。
京都奖的颁奖对象为尖端科学、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三个领域中的杰出人才。这是因为我认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人类精神层面的进化也非常重要。这两者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表和里,抑或说是阴和阳。只有这两个方面平衡进步,才称得上是人类真正的进化。
值得感谢的是,创立之后,经过35年的发展,京都奖成为能与诺贝尔奖媲美的、被广泛认知的国际性表彰事业。
同样,作为经营者,一路走来,我积累的经验也应该回馈社会,为此,作为道场,我创办了“盛和塾”。35年来,我不断向年轻的经营者们讲述、传授我的经验和思想。
盛和塾的开始,是因为京都的年轻经营者们在听完我的一次讲演后,恳请我务必向他们传授经营之道。
刚刚开始时,只是在晚上的空闲时间,大家边喝酒边交流。后来大阪的经营者们也要求参和,并取了“盛和塾”这个名字,此后,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大阪、东京、神户等地。
盛和塾主要是传授经营哲学和具体经营方法的场所,这种哲学和方法是经营者应该掌握的。这也为经营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大家聚集一堂、侃侃而谈、坦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盛和塾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盛和塾的活动,我始终是义务举办的,这其中蕴含着我自己作为经营者的思考。
27岁创办京瓷时,我不过是一介技术人员,没有机会向任何人学经营。我一直是边学边做,反复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企业经营的方法。
现在,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们和我当初一样,不知道什么是经营,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学到经营的本质。
当然,在大学里可以学习经营理论,有些学校或许还会传授经营者的经验或窍门。但是,对于经营来说,非常重要的心灵应有的状态是什么,却没有地方可以学。
对于这些经营者,我至今积累的体验和智慧多多少少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吧。基于这种想法,我开办了盛和塾。
虽然日本盛和塾在2019年就终止活动了,但它已经走出了日本,扩展到中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塾生人数达到了13 000人左右。
盛和塾从设立开始,已经超过35年,我已经讲完我要讲的一切内容。我祈愿,塾生们能从心底接受我以“善意的动机”向大家传授的内容,并在各自的舞台上加以实践。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古诗词里,人生处处见哲理

下一篇:陈阿土的故事:笑过之后,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09:49 , Processed in 0.689663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