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司马迁:功追尼父,笔写千秋

2023-1-18 14:16| 发布者: ump6bf9wu926bx| 查看: 1400|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在我国,很多人可能说不出来“四书五经”,但却多少都知道几个《史记》里记载的历史桥段,也大概能知道作者司马迁挺出名。

不过,司马迁的伟大绝对不在于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史记》的伟大之处也绝对不在于给后世史官留下一个“作业”的标准格式,

如果真是这样,后世绝对不会给司马迁“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样震古烁今的评价,大文豪鲁迅先生也绝对不会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伟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自平凡,司马迁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通过了解他那些不平凡的生活点滴,也许才能理解《史记》为何可以流传千古?

太史公前传~《史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司马迁的伟大是后世的评价,在他有生之年,他只能算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到什么程度呢?

历史上连他的生卒年份都没个准确记录。

有关他的出生年份就有2种说法,一个是在汉景帝时期的公元前145年,一个是在汉景帝他儿子~汉武帝时期的公元前135年。这一下就差了10岁。




有关他的逝世年份,没有详细记载,只能大致推测在公元前87年左右,所以,司马迁逝世时,或者是48岁,或者是58岁,具体死因是真的没有记载,连推测都没有。

不过,司马迁的出生地倒是很确切,是在陕西省的韩城市,当时叫夏阳,记住,这里的“夏”念“假”。他家乡门口就是龙门山西段。所以,司马迁称自己“迁生龙门”。

说起他的祖上,一直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颛顼时代。颛顼的读音是“专需”,不能瞎念,否则比把荀彧(读“寻遇”)念成“狗货”更丢人!

在颛顼帝时期,他们家祖上是以“重黎”为氏,专管看天象。到了周宣王时期,因为家族失势,重黎氏改为司马氏,并到了秦国。

这段历史就比较可信了,比颛顼那段可信。




秦惠文王时的著名武将司马错就是可考的司马迁的直系祖先。司马错最有名是他因为要征讨蜀地而怼张仪的那一大段言论,在《古文观止》里能学习,篇名叫《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的孙子叫司马靳。很多人不知道他,但肯定知道“人屠”白起,就是在长平之战射杀“纸上谈兵”的赵括,活埋了40万赵国降卒的那位。当时,给白起帮忙的就是司马靳。

再后来,司马靳的后代又在秦朝主管过铁的冶炼。也有在汉初当过长安市场的工商局局长。

说了司马迁的一串老祖宗,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司马家族基因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一根儿筋的脑袋要是写历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偏颇。

现在看看汉代的书籍,古文就够让人脑袋疼。司马迁那时学的古文可都是先秦的,难度已经不是让人脑袋疼了。但司马迁属于学霸类型,在启蒙老师~老爹司马谈的教育下,他十岁时就能博览先秦古籍。




除了基础知识,司马迁一身的本事也是大部源自老爹。司马谈的老师有西汉著名的占星大咖~唐都、著名的“易学”大师~杨何、还有著名的道家学派权威~黄子。

啥都不用说了,有这样的老爹,加上自己脑子好,又好学,司马迁的学习成绩要是不好,简直是没天理。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出任太史令。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皇家的历史档案、观天文、看星象、占卜、祭祀。司马谈最为骄傲的是祖上更多的人是史官,所以太史令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司马谈却有着宏图大志,要继承祖业,复兴史家。

司马谈有一本专著叫《论六家要旨》,主要是对先秦的各派主流学说进行点评。在书中,他唯独对道家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但他也不赞成用道家取代其他学说,这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对司马迁有着深远的影响。




武帝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司马迁跟全家迁往长安。当时正值大汉的鼎盛时期,所以在长安待着是非常开阔眼界,而且他又有了神往已久的两位“大神”级老师。

一位就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和仲尼老先生捧上“神坛”2000年的董仲舒。司马迁跟他学的是“公羊学”,也就是专门阐释《春秋》的学说。

另一位就是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司马迁

可是把孔子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人生的明灯。所以,他跟着孔安国通学了先秦时代各种典籍,这才有了《史记》中大量的素材积累。

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直是以孔子和《春秋》作为自己的榜样。




司马谈对儿子的教育除了学习,还有实践。因为很多历史是需要实地考察,才能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去印证史实是否准确。另外,在司马迁之前,史书基本和流水账差不多,而且史官经常挑挑拣拣,难免会有有意或者无意的遗漏。

所以,司马谈让司马迁游历四方,去走“万里路”。在两年的行程中,司马迁收获颇丰,拿到了很多一手资料,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而且还填补了过去史书的大量空白。

比如,《史记》中就完整记录了司马迁的偶像~孔子的一生,在所有先秦史书中都没有记载的屈原也首次出现在了《史记》之中。另外,司马迁还记录了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小人物”,这些都在诸如《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之中。




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入仕当了郎中,也就是皇帝的高级跟班。汉武帝又喜欢到处转悠,所以利用职务之便,司马迁又到了很多他没到过的地方,比如云南,搜集到了很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史料。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要到泰山封禅,跟老天爷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成绩,陪着皇上干这活本来对于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都是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但谁知道意外发生了。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成常人不能成之功

汉武帝刚要出差,司马谈却病了,只能留在洛阳。等司马迁从长安赶到洛阳,准备去追上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谈已经不行了。

弥留之际,司马谈给儿子留下遗憾:“咱们家族世代是史官,别在咱爷们这辈儿给断了。你要继承我的遗志,在当今盛世之下,要把史书修好。”司马迁在病床前涕零答应了老爹。

不过,他没立刻写《史记》,而是先把手头的活干完,啥活呢?




秦亡之后,汉用的历法还是秦的“颛顼历”,所以作为太史令,司马迁主导制定了大汉自己的“太初历”。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司马迁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史记》上。

本来一切都在顺利推进,但天有不测风云,5年后,出大事了。

公元前99元,汉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出塞攻匈奴。汉武帝在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本来想扶一把李广利,给他刷点经验值,谁知道这货太废物,大败而归。

而与李广利同时出征的李广的孙子~李陵率5000步兵也遭遇了匈奴骑兵的主力部队,因为他这支汉军太过骁勇,匈奴以为是碰上了汉军主力,于是调集主力进行围攻,前后投入战场的匈奴骑兵有8万多。

面对强敌,外援无望,李陵率部稳扎稳打,且战且退,用强弓硬弩消灭了匈奴1万多人。

但最后,匈奴人多势众,李陵部在射出全部50万支箭后,全军覆没,只逃回几百人,李陵被俘投降。




汉武帝闻讯大怒,要杀了李陵一家。此时,和李陵关系不错的司马迁就谏言李陵这次非常英勇,最后投降肯定出于无奈,他找机会肯定会回到大汉。事实证明司马迁很了解李陵,但汉武帝杀了他全家后,他也就断了回汉的念想。

但是,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听不进去,李广利和李陵都让自己太没面子,他认为司马迁这么说是在用李陵反衬李广利的无能和自己的失策,于是下令杀了司马迁。

司马迁要说是个硬骨头,既然敢说,就不怕死。但在死牢里,他想起来老爹的临终嘱托,决定顽强地活下去。

汉代对死刑犯有两种宽大方法,一个是拿钱换命,一个是“腐刑”,用“命根子”换命,简直是令人发指。

司马迁两袖清风,家里没啥积蓄,肯定用钱是不行了,于是他毅然决定接受“腐刑”,当了“公公”。




说实话,这才叫“有时候活下去比死更难”,在封建社会,受了这样的刑罚,简直是奇耻大辱,生不如死!

但,身残志坚的司马迁凭借坚定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三年后,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估计汉武帝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所以又安排他担任了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但是,在汉朝,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宦官担任。

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泣血挥毫,秉笔直书,客观记录了从上古到本朝的历史,一点没有避讳刘邦的好色,项羽的英勇,甚至把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也未加隐晦,直接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




公元前91年,这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基本完成,纪传体也就是以各个历史人物为主线来记载历史,而不是拉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当时,还没有书名,司马迁的好朋友东方朔看完后,叹为天书,命名其为《太史公书》。

《史记》原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但在司马迁的这部巨著问世后,到东汉时期,《史记》已经成了此套巨著的专用名,并成为“四史”之首。




在成书的当年,史书中却再也没有出现司马迁的任何记录,他的死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但是,《史记》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宏大历史观、对历史的客观评判、对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描写,却成为后代史书和文学作品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书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恢弘精神让后辈了解了祖先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我们的民族脊梁是从何而来,从而也知道了作为后辈,要为华夏民族去做些什么。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孙犁的家国情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0:30 , Processed in 0.247157 second(s), 5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