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毓芳有哪些故事?

2022-12-30 04:08| 发布者: xuenszs8ft| 查看: 1757|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李毓芳老师,刘庆柱、李毓芳:考古界的“夫妻店”;我国古代都城考古专家、时任阿房宫考古队队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散文《阿房宫赋》中对秦朝的皇宫阿房宫的描述。为了探究阿房宫的真相,2002年10月,国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队开始对这片遗址进行发掘,这支考古队共有六名队员,队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毓芳。自己当时同时还在汉长安城长乐宫里头、就是皇太后的宫殿里头正在发掘,后来一直到2003年把那个宫殿建筑挖完,材料都写完了,自己才正式的搬到阿房宫考古队。
2003年12月,阿房宫考古队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向媒体通告了一年来考古队的发掘成果。招待会期间,李毓芳说的一句话、让她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自己跟那个记者说,自己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说我干了这么长时间 在这台子上钻探,没有发现火烧痕迹,自己说这就说明项羽没烧阿房宫啊,这一下子就报道了,这一下子他们的重点就都放在就是报纸、新闻、电视台全都重点就说阿房宫没有被火烧这个问题上,还有的报纸就写自己给项羽平反了,反正就都是这个了。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觉得秦都咸阳城的旧宫殿太小,所以决定在它的西南方向修建一座更大的朝宫,这座朝宫位于秦国的皇家公国上林苑中,名字就叫阿房宫。上林苑战国时候的秦国就有了、不是秦代,后来秦始皇就在那儿说修阿房宫嘛,就在那里头挑了一个高的地,在那个上林苑里头他建阿房宫,然后上林苑的范围呢,那就是方四百里、汉代的里,现在来说就两千平方公里差不多,但是具体的范围、细范围还没弄出来、这需要我们考古队做工作。发掘阿房宫,李毓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发掘的范围。根据史书记载,修建阿房宫、秦始皇动用的劳工多达七十万人,那么在这两千平方公里的上林苑中、到底哪些地区是阿房宫的遗址呢,这是一片高大的黄土台地,当地人叫它郿邬岭,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的朝宫就是建造在了这片黄土台上。阿房宫就是那个土台子,就是现在现存的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现存高十二米,这个大土台子就是当时秦始皇没修完的阿房宫的夯土台基。第一步就是普探,拿探铲探嘛、探出来有夯土遗迹了,因为它原来的建筑物都是打夯的,在底下都是打夯土,然后在上头建房子、都是这样的,所以你要有了夯土遗迹了以后,我们就挖探沟,挖探沟就是说把它这个四至弄出来,好比说这片夯土到底多大啊。
现在的建筑地基都是打在地面以下,然而在秦朝,人们在建造大型的宫殿和房屋时、地基都是打在地面以上的。这种地基由夯土堆起,地基的面积决定了建筑的大小,为了弄清楚阿房宫到底有多大,李毓芳首先必须确定这片夯土台的面积。经过测量,露在地面以上的夯土遗迹面积为五十万平方米,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在夯土台的周围地下也存在着夯土。想要得到准确的数据,必须要进行地下的发掘。探铲可以探测到夯土台的四周、地下是否存在着夯土层,只有探测到地下的夯土消失、才算测量到了这片夯土台原始的边界。地面上的范围有,但是地下的、因为上头破坏了,几千年来已经破坏了,下面范围有多大还要继续做工作,就是要钻探、发掘,发掘出它的南边沿、北边沿、东边沿、西边沿都要给四面的范围弄清楚。经过探测,李毓芳先后确定了夯土台的东、西、北三个边的位置,经过计算、这片夯土台地基的准确面积达到了五十四万平方米。更让人惊讶的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这个地基可能仅仅是阿房宫前殿的地基。前殿在朝宫中的地位相当于今天故宫的太和殿,一想到仅仅前殿就如此庞大,所有的考古队员都兴奋起来。然而在接下来的发掘中,李毓芳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自己在那土台子上没有发现秦代堆积层嘛,秦代的堆积层、文化层没有,就是一个台子,但是有碗的东西出来,自己倒是挖了一些,就是这样。就是说自己觉得我们考古工作者他挖完了这个遗址,他得出来的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得出来,他有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来这个遗址,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性质。夯土层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线索,然而想要证明这就是阿房宫的宫殿、必需要有其它的旁证,比如瓦砾堆积、木结构留下来的痕迹等,要寻找这些证据,就需要破开土层、挖掘探方,在发掘了两个探方之后、李毓芳还是没有找到任何秦代建筑的遗迹。后来才发现,挖了两个探方就知道了,没有秦代的文化层,就是秦代的筒瓦啊、板瓦啊和瓦当都没有,也没有秦代的宫殿建筑遗址必备的东西,你像廊道啊、散水啊、柱础石、壁柱,还有明柱、排水道,吃水井啊什么全都没有。找不到秦代的文化层,也就无法证明这是阿房宫的遗址,这时李毓芳想到了《阿房宫赋》中所描绘的场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据说,秦末的起义军首领项羽一把大火焚烧了这座著名的宫殿,是否正是这场大火导致考古队找不到除了夯土之外其它的建筑遗迹呢。
这里是秦王朝的旧都城咸阳宫遗址,相传两千多年前、项羽一把大火焚烧咸阳,如今仍然能在这些建筑的遗迹上找到明显的火烧痕迹。都烧的红烧土,大堆大堆挖出来的红烧土都烧硫了,都烧成跟炼钢的那种钢渣子一样的、烧硫了的那种东西,那火非常大,汉长城遗址也被烧了、秦遗址也被烧了,秦的那肯定是项羽给烧的,汉的是不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过程中给烧的,主要的都被烧光了,自己发掘的遗址主要的都被烧了。野外考古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下土层,对于火烧的痕迹、曾经发掘过汉长安城遗迹和秦咸阳城遗迹的李毓芳非常熟悉。如果《阿房宫赋》里描述的项羽焚烧阿房宫属实,那么在遗留着建筑物残骸的土层中一定会出现火烧的痕迹。只要发掘出来有没有红烧土、有没有碳灰,就这样区别。自己看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他都能分清楚这个房子被烧过、那个房子没有被烧过,这很容易的事。你烧过的什么样,发黑吧,现在你要这个房子被烧了、那肯定都得塌陷了,发灰、发黑、发红被烧的,对不对,没被烧过的就没有这些东西。
在发掘阿房宫遗址的过程中,考古队找不到任何火烧的痕迹。感到蹊跷的李毓芳无意间向记者透露了这件事,没想到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电话打到我们队、都打爆了,自己一天都在外头发掘呢,自己也没到住的地方,自己那手机老关着机、他们也找不着,所以最晚的都十一点了,浙江台的打到自己屋子里头,说可找着您了、老找不着,他说您赶紧对着电话跟我们说,画面都找好了,他说银幕都弄好了、相片都配好了,就您跟我们说没有发生被火烧这件事。
然而此时,李毓芳却并没有心情接受媒体的采访,历史的真相需要考古证据来证明,只要考古队的发掘工作没有结束,李毓芳便不会轻易下结论。根据史书记载,阿房宫的位置就在考古队所发掘的土台上,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李毓芳指挥队员改变了原来的探查方案,增加了探眼的密度。重点的最密的地儿、二十公分一个眼,这就相当密了,二十公分这一块砖都得俩眼都多,有时候其它遗址发掘、找柱础石或者找什么,有时候也密、但是很少,就是说这么大面积地、这么密地探,那就是重点的一小块,探二十公分一个眼,这个自己就加密了,因为自己怕出事、怕漏掉遗迹现象啊,因为有时候夯土墙、你比如说这大台子上有宫殿建筑,它就肯定要有建筑物的夯土墙,那个墙假如说几十公分宽,你要是太宽了、探的眼太稀的话,就把这个墙就给漏掉了,所以自己为了不漏掉任何遗迹现象、所以重点的时候就探得特别密。
这样的探查密度、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每平方米考古队员就要打出五个眼。在经历了半年的工作、整整钻探了三十五万平方米之后,考古队却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阿房宫建筑的遗迹和火烧过的痕迹,这个有悖于历史常识的考古结论,让李毓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自己当时压力也太大了,因为全国都知道、凡是有初中历史文化水平的都知道秦始皇修了阿房宫,又受了唐代杜牧影响、又说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就是一天里头大的气候都不一样,就说这阿房宫做的过程当中自己血压都升高了,因为压力太大了,别人老跟自己打拌子,一会儿说不是这样还大着呢,他说这个自己就有点生气,一生气又不能跟别人说。为了找到足够的证据,李毓芳决定扩大发掘范围。这一天,一位考古队员在夯土台不远的一座壕沟附近、突然发掘出了几个瓦片,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李毓芳闻讯马上赶到了发掘现场。那是在前殿就是阿房宫遗址、它土台子边外头是壕沟,壕沟外头三米,就是这一片铺瓦遗迹,不叫房顶、就是遗迹,就是遗物的遗,就是说这一点当时为什么,自己当时也不知道是铺瓦遗迹,也以为是不是跟阿房宫有什么关系,结果后来再一看、进一步发掘考察,这个瓦,筒瓦和板瓦铺的离地面中间只有十八公分,这中间都是填土,就是落的灰土啊、乱七八糟的土,当然离地面底下就是露土,就是修建阿房宫的土台子、运土走过的踩踏面,在这个上头弄了一个铺瓦遗迹,后来自己就在这个周围使劲密探,再也没有任何遗迹现象了,就是这一块铺瓦遗迹、有筒瓦和板瓦,从它的时代看应该是秦到汉初的,所以跟阿房宫的遗址也没有关系。经历了如此细致的勘探,却仍然找不到阿房宫宫殿存在的证据,李毓芳不得不向那段尽人皆知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历史名人故事陈毅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1:28 , Processed in 0.435960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