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乃湘有哪些故事?

2022-12-24 17:31| 发布者: unc93bv9cx7ttu| 查看: 1770|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徐乃湘先生,陈列设计专家、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博物馆业内泰斗、现代美术家。
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基础上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中拥有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总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件绝无仅有的珍贵藏品,当人们置身故宫的时候不仅为它恢弘的建制规模折服惊叹,更为其中的文物馆或专题文物展览而叹为观止,从中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精神,细致入微地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从他进入故宫工作的那一刻起、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是他们祭祖先的叫奉先殿。到这个地方,那个里边是他皇帝的内宫、后宫,前面是三大殿、后面是后三宫。过去如果有大臣被召见的话,护送他来的人只能是在门外面等着,不许跟着进去。”1953年,十三岁的徐乃湘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并进入故宫工作直到退休。每当置身于故宫或谈起故宫的时候,那份与故宫的特殊情缘始终溢于言表。自己就觉得自己好像跟这个故宫有着这样一个天生的一个关系,正好自己做展览做得非常熟悉、做得有兴趣。
五十年代的北京,对于十三岁的徐乃湘来说、一切显得格外新鲜;而故宫自然也给年幼的徐乃湘带来了神秘感。自己记得1953年,自己从江苏到北京,那个时候才十三岁。来了以后自己记得没有两天,我就自己操着一口江苏话一路打听着从米市大街走到东单,然后通过长安街走到天安门、再打听到故宫,买了张票进去看。自己好像天生的那个心里面就跟这个故宫产生了联系,而且还有一个巧合,自己1955年参加少先队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次队员宣誓戴红领巾会安排在故宫的神武门上、那个时候是个礼堂,而且自己觉得作为礼堂的时间并不长,还正好让自己赶上了、在那儿戴的红领巾。1958年自己在北京二中除四害轰麻雀,我们班就被分配在故宫的西华门里面轰家雀儿,自己就觉得自己好像跟这个故宫有这样一个天生的一个关系。
幼小的徐乃湘并不知道冥冥之中的这些巧合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对历史和古代美术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却使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展露。自己初中六个学期的历史都是满分,自己到工艺美术学校的毕业设计自己就是用的古代文物上的纹饰把它变化了以后做的设计。自己到了工艺美院以后,自己不是工艺美术史的课代表,可是每一次我们那个王家树老师来上工艺美术史课的时候都是自己来帮他整理幻灯片、放幻灯片,自己对这个东西天生就有那种兴趣。
学生时期徐乃湘有机会多次参与了支援地方展览会的布展工作,而这也成为他最早接触展览陈列工作的开端,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从事展览陈列工作的职业素养。自己在1959年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读二年级的时候,自己那个时候是班主席,那时候班长叫班主席,那么全国正好有一个大的展会,就是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叫“双革”展览会,在马连道仓库,那个时候、那个时代经常有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人手不够、怎么办呢,就到艺术院校里面去借学生,那么正好那个展会来求救这个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那么当时就派了我们那个班由自己带队到那儿去参加当时这个“双革”展览里面的粮食馆的工作,这个是自己最早参加展览会的工作。也许是徐乃湘自幼表现出的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天赋,也许是命运的眷顾,徐乃湘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个系主任就是两位教授给自己写了推荐信,给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的主管的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推荐自己到那儿去,因为自己很喜欢那个地方的工作,这样的话自己就比较顺利地调进了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有明清两代的建筑和丰富的旧藏。为了使院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多年来故宫还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观赏,同时还举办过各种主题性展览,为社会各界所欢迎。1984年,徐乃湘进入故宫,他的工作就是为各宫殿以及展览做陈列设计。应该说有《故宫建院六十周年院庆展》、这是自己主持的,然后《龙的艺术展》、《末代皇帝生活展》,现在一下子都说不清了,大概一年我们要做二十多个展览,而且里面所有的这个原状就是西六宫的原状、所有的基本陈列、所有的临时展览、出国展览、引进展览都在这个陈列布馆。徐乃湘已经记不清究竟为故宫设计过多少个宫殿陈列和展览,然而当初刚刚迈入故宫之门时、他面对新的设计概念和崭新的设计领域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他在故宫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展览让他至今难忘。那是在1985年时逢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故宫为此开办了一个大型展览。故宫有一位老先生,他是在三十年代之后、也就是说四十年代考进故宫的,资格非常老叫郑民中,他就告诉自己故宫的陈列、就是文物加前言。是啊,我一看展厅里面永远在展览的开头部分、在展厅的开头部分有一个镜框,每一次前言出来了、让那个裱画室裱出那个宣纸来,然后到美工组把前言抄上去,把展柜里面的文物退回库里、换新的就完了,所以叫文物加前言。
进入故宫后,徐乃湘第一次以一个设计人员、而不是游客的身份去审视故宫以及馆藏和陈列,很快他发现老专家们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们一般的展会里面的这种展品大部分都是想要卖掉的,宣传它把它的一些内在的一些这个品质啊、它的各个方面的好处啊要传达给观众。我们博物馆里的东西可不是了,现代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就是不能够像库房似的、我把东西往柜子里一放,你爱怎么看怎么看去、你自己爱怎么琢磨怎么琢磨去,而是要对它的内涵、对我们的主题对它的内涵做深层次的科普的解读。
用文物的组合来读解历史,这是徐乃湘对于博物馆陈列的理解。显然,传统上一直沿袭的“文物加前言”式的展出方式很强达到这一效果,徐乃湘和老专家们在深感遗憾的同时、决心探索新的方式。然而,对于历史悠久、收藏丰富的故宫博物院来说,这又谈何容易。因为故宫的单位比较大了,我们那儿就是有规矩的,你是负责陶瓷的、那我这个铜器的东西你是不动的,虽然我们同时可能会出现在一个展厅、互相之间不熟悉的文物自己是不能动手的。有一些画有一些书画作品是有专人来开卷,不是说谁来了以后都可以把它打开。在故宫,文物不仅不能随便触碰,就连怎样挪动它都有严格的规定。拿文物不是随便拿,所以自己有的时候在你们那些电视节目里面看到一些所谓文物专家,拿手这么掰着来拿这些器物的时候自己觉得非常吃惊。故宫或者其它一些比较大的一些这个博物馆里面那些持拿文物,那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立该抄底拖着它,它即使有把儿的话你不能拎着它,即使有盖儿你移动它的时候、那个盖儿你要放下来单独拿走,然后再把那个盖儿拿下去。放文物的时候脚底下应该不蹬东西,所以我们的库房和我们的展柜要求不能弄太高了,你工作人员爬着凳子爬着梯子往这边放东西的话那是很危险的,像有一些敞开口的一些东西瓶子、罐子或者碗绝对不可以掰着拿。连触碰或挪动都需要慎之又慎,又谈何轻易改变这些文物的陈列方法,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开始的尝试。所幸不久徐乃湘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就在故宫六十周年展结束不久、香港收藏家叶义向故宫捐献了八十余套犀牛角杯,故宫决定为此举办一个展览。为什么用犀牛角来做杯子,犀牛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拿它来做杯子有什么原因,那就是说犀牛角里面有什么成分、有什么药用价值没有,像这样一些东西啊、你就是弄一个前言、说叶义先生捐献了这些犀牛角杯,里面搁一下犀牛角杯,大家看了以后会觉得很多问题都没有解答。加了一些图片、加了一些文字、加了一些形象的东西,比如亚洲犀、非洲犀,犀牛角杯一般用的比如是亚洲犀的犀角,然后这个犀牛在古代它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犀牛角杯里面有微量元素,拿它来饮酒可能会溶解一部分微量元素、也许是对人体有益的,古人认为是对身体有益的,这样的话在观众看到犀牛角杯之前就对犀牛、犀角、犀牛角杯的制作历史、犀牛角杯的一些品种都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展出这些新接收的犀牛角杯、并不涉及挪动文物的问题,所以徐乃湘他们决定借此机会进行尝试,用这八十余套犀牛角杯来解读犀牛角杯的历史。如今看来,徐乃湘他们当年所使用的方式与如今声光电结合的展览比起来似乎并不先进,但是对于故宫来说、它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自己后来想起来这个展览应该是故宫博物院以现代陈列理念办的第一个展览,开启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各种推广产品的展览开始在西方兴起,成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国的展览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稍有显现,然后在战乱之中销声匿迹,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才又开始出现,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展览陈列行业才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举行《犀牛角杯展览》时正是现代陈列展示理念在中国兴起的1984年。建国以前的展览因为自己小了应该没见过,自己因为1953年到北京是十三岁,到北京之后才逐渐地看到一些展览,那个时候展览就是也不多,北京你像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建的比较晚,展览场地也比较少,所以为什么1959年的展览会在马连道的仓库里面,因为仓库比较大、就没有专门的展馆,不像现在每一个地方都有非常漂亮的会展中心。徐乃湘亲身感受了展览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他涉足陈列设计行列之初的二十余年里、他从一名最普通的设计人员做起,不仅感受到了在理念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对这一行业所应用的设备、材料以及展示手段的变化有着深切的感受,那些经历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缺乏”。那个时候一个是东西缺,自己刚才说了像木材,木材千辛万苦去批啊,才能批一些原木带边皮的;玻璃都要指标,因为展柜有的需要一些玻璃啊、都要指标,其它的那个技术手段也非常少,不像现在这个表现手段非常多,所以那个时候一个是少,另外一个技术比较落后。
材料和技术的缺乏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在展览陈列内容和形式的脱节使得许多展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直接体现的是当时展览业内对于“解读”二字的轻视,造成许多展览都是“前言加文物”的形式,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好转。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国外进来的展览,施工阶段我们有机会进去看的话,他们来的人很少,都是比较成型的设计成型的东西,材料也新、技术也新、工具也方便,然后很快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展览搭出来了,而且又漂亮又标准又规矩。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永远铭刻在心 永远激励前进——举国哀悼江泽民同志纪实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2:05 , Processed in 0.254229 second(s), 6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