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之一。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曾这样评论道:“邓小平改变了世界,他的功绩史无前例。”
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是毛泽东思想最坚定的追随者和信仰者。早在红军时期,邓小平同志就与毛主席就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上世纪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此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毫无疑问,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改革开放让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也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邓小平同志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主席的教导,更离不开父亲邓绍昌的无私付出。
在邓小平十六岁那年,父亲邓绍昌卖尽家产为儿子凑足了儿子赴法留学的三百元费用。
但谁能想到,此次分别之后,邓小平竟再也没有见到过父亲邓绍昌,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思想开明的晚清志士—邓绍昌
清光绪三十年七月,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他的父亲邓绍昌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
孩子出生后,邓绍昌特意为其取名为邓先圣。希望儿子将来能够饱读诗书,有所作为。
在邓绍昌的悉心教导下,年仅五岁的邓先圣表现出了惊人的的天赋。不到两年时间,邓先圣就可以熟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1911年,七岁的邓小平被父亲邓绍昌送进了协兴北山小学堂。在此之前,邓小平已经在家乡私塾学了两年的时间了,他的古文成绩相当优异。
进入学堂之后,邓小平又接触到了算术、体操、国文等诸多学科,他的父亲邓绍昌有时也会来到这里授课教学。
在所有的任课老师中,国文教师“邓俊德”给邓小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位绰号“邓三先生”的晚清举人因科举不顺而对清廷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课堂上,邓俊德经常会在他的学生面前大肆抨击清廷的腐败和无能。这位“独特”的老师让年幼的邓小平对于爱国有了别样的认识和理解。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父亲邓绍昌的支持下,邓小平顺利考进了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此举在当时人看来,无疑是极其胆大的!毕竟寻常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到过县城,而邓绍昌却要将自己的儿子送出国!
其实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不仅是知名的教书先生,还是一位思想开明晚清志士。为了找到一条振兴中华的救国之路,邓父可以说是奔波了大半生。
邓绍昌是光绪年间的晚清才子,那时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满腔热忱的邓绍昌对国家悲惨的命运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痛心。
十七岁那年,邓绍昌迎来了他的长子邓小平。想到自己报国无望,邓绍昌便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了邓小平的身上。
对于儿子的启蒙教育,邓绍昌是非常重视的。在成都政法学校毕业后,对清廷早已无望的邓绍昌便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私塾教师。
因为人宽和,待人谦逊,邓绍昌很快就得到乡民们的认可和尊重。受过新式教育的邓绍昌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输注自己的爱国思想。
在村民的举荐下,邓绍昌成为了当地保卫一方的乡团“团总”。后来又坐上了协兴乡团码头“当家三少爷”的位置,成为了团里的“掌旗大爷。”
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邓绍昌开始积极奔走于当地的革命运动。在此期间,邓绍昌并未忘记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长子邓小平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了广安县的县立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后,邓绍昌积极响应家乡的义军部队,成为了广安革命军新兵营的营长。
经过邓绍昌的刻苦训练,新兵营很快就具备了相当的战斗力,并在当地的武装暴动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进入革命军后,邓绍昌本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没过多久,邓绍昌便发现革命军内部充斥着不少的贪官污吏。
邓绍昌为人正直,与这里的氛围格格不入。于是不久之后便被上级撤职,无奈之下邓绍昌只得离开,带着家人远赴重庆避难。
在山城,邓绍昌发现无论身处何地,压迫和剥削总是如影随形!中国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忙碌半生的邓绍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
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邓绍昌只能将毕生的希望寄托到长子邓小平的身上。在得知四川教育名人吴玉章与友人共同创办了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时,思想开明的邓绍昌当即便决定要让长子邓小平赴法留学。
想到这里,邓绍昌立刻修书一封寄到了儿子邓小平的手中。得知父亲的来意后,邓小平立刻激动地回信到:“父亲,我愿意去。”
在邓绍昌的悉心教导下,邓小平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名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同年轻时期的父亲一样,邓小平对中国的未来充满着担忧和期待。
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做出了这个足以改变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赴法留学。
收到儿子的回信后,邓绍昌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奔波救国的身影。感慨之余,邓绍昌立马开始为儿子做起了出国留学的准备。
但此时一个巨大的困难却赫然摆在了这位父亲的眼前,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邓小平的留学之旅终将不能成行!
邓小平的人生转折——赴法留学
1919年,邓小平顺利考进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层层选拔之后,邓小平终于获得了赴法留学的资格。
得知消息的邓绍昌虽然欣喜万分,但儿子的学费却成为了眼下最大的难题。即便当过几年教书先生,可邓绍昌却并未攒下太多钱财。
而邓小平赴法留学大概需要整整三百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笔小数目。
但邓绍昌是一位极富远见的父亲,儿子出国留学前途远大,无论如何他都要为邓小平凑足这三百大洋。
回到广安之后,邓绍昌不仅变卖了家里的粮食和土地,还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统统卖了出去。尽管如此,邓小平的留学费用还是差了不少。
为了凑足学费,邓绍昌特地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了岳父家。在妻子淡氏的帮助下,邓绍昌终于在岳父这里为儿子凑足了赴法留学的全部费用。
1920年,邓小平收到了父亲邓绍昌寄来的三百大洋。在得知父母为了给他凑足学费而卖尽家产之时,邓小平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但谁能想到,经此一别,邓小平竟再也没有见到过父亲邓绍昌,十六岁的邓小平就这样永远“告别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1920年9月,一切准备就绪的邓小平和八十多名留学生在上海黄埔码头乘坐“盎特蓬莱”号邮轮登上了前往法国的旅途。
“盎特蓬莱”号是艘经常来往于各大洲的超级邮轮,赴法留学的邓小平等人当时乘坐的只是船上的四等舱,也就是最底层的几间货物仓。
恶劣的生活条件让这批留学生们饱受折磨,但同他们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相比较,这样的磨难实在是微不足道。
邮轮经过香港时停留了一天,邓小平等人亲眼目睹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想到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邓小平内心救亡图存的想法变得更加迫切了!
之后经过三十几天的海上航行,邓小平等人终于顺利地抵达法国,开始了他们异常艰辛的留学生涯。简短的休整过后,十六岁的邓小平被教育会安排到了巴耶中学。
这里的作息时间异常严格,早上六点留学生们就要开始起床自习。正式课程从八点开始,十一点下课后就到了学生们的午餐时间,但饮食条件却非常糟糕。
据邓小平回忆,在学校里他们就像是小孩一样。上了好几个月,没学到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来到法国后的第二年,已经身无分文的邓小平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法国中部开始打工谋生。但在此期间,邓小平仍未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来到中部城市克鲁梭之后,邓小平成为了法国施耐德钢铁厂里的一名临时散工。在这里,邓小平接触到了法国底层的工人阶级,蔓延在欧洲各地的共产主义思想深深吸引着年轻的邓小平。
进入工厂之后,邓小平被工头安排到了轧钢车间。这里的工作非常辛苦,邓小平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将发热的钢材拖进车间,稍有不慎就会被高温灼伤。
在机床发生故障时,工人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将钢材从机器上拖下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足有一千多人,像邓小平这样的华人散工经常会被安排到这样的岗位上。
尽管工作非常艰辛,但邓小平还是在这里工作一个多月。一战过后,动乱频频的欧洲各国为求自保开始疯狂地扩军备战,曾经的欧陆强国法国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下,法国底层劳工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每天数十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只能为邓小平换来六法郎的薪金,这样的待遇邓小平连吃饭都是问题,更不用说返校读书了。
想到临行前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盼,邓小平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找到解救中国的希望。
在亲眼目睹了法国底层工人悲惨的劳动生活后,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和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的认识,这也为邓小平今后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在施耐德工厂坚持了近两个月之后,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再也无法承受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了,恶劣的环境和糟糕的饮食严重摧残着邓小平年轻的身体。
回国之后,邓小平曾多次对身边的人表示,自己个子小的原因就是因为年轻时干了太多出力的重活,吃不上饭。
这次欧洲之行让年轻的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也彻底改变了邓小平的人生轨迹。
饱受磨难探寻救国之道
1921年4月,邓小平离开施耐德工厂转往巴黎继续谋生。在华侨协舍,邓小平只能依靠中国使馆发放的生活补贴维持生计。
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邓小平做过火车站里的搬运工和酒馆里的服务员。在社会底层,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平民的压迫和剥削。但无论多难,父亲邓绍昌的教导始终都在鼓励着邓小平继续向前。
在巴黎南部的夏莱特小城,邓小平找到了一份在橡胶厂里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后,邓小平开始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旅。
在巴黎,邓小平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思想—共产主义。两年之后,年仅十八岁的邓小平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中,成为了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斗士。
1923年,邓小平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开始在《赤光》杂志上发表文章,传播革命思想。
当时欧洲的共产主义团体是还是非常弱小的存在,各国政府都在竭力镇压这种“可怕”的思想。
为了组织旅欧青年团的革命活动,邓小平毅然辞去了在橡胶厂的稳定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共产主义的宣传事业当中。
没过多久,旅欧青年团就遭到了当地政府的缉捕和镇压。当法国警察搜查到邓小平的住处时,找到的全都是一些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
多年之后,邓小平曾这样回忆道:“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共产党宣言》
1926年,邓小平离开法国远赴苏联继续求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邓小平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回国之后,邓小平被党组织派往冯玉祥的部队当中主持政治工作。国共合作期间,两党虽然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但国民党右派却始终未曾放弃任何制造摩擦的机会,总是在蓄意挑起两党间的矛盾和冲突。
来到冯玉祥在西安的驻地之后,邓小平出色的解决了两党之间的合作问题。要知道,当时“深入虎穴”的邓小平只有二十三岁。
蒋桂战争爆发后,邓小平被党组织派往广西主持当地的革命工作。经过充分的筹划和准备,邓小平很快就组建起了上千人的武装力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期间,邓小平、张云逸等人在广西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按照中央指示,邓小平等人将这支起义武装改编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并在右江地区创建了大片的革命根据地。
回到中央之后,邓小平同志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拥护者。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在邓小平等人的广泛支持下,会议最终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人。回国之后,忙于革命工作的邓小平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邓绍昌。
1936年,邓绍昌在回乡途中不幸遇害,遇难时只有五十岁。满腔热诚的邓绍昌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但他却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了一名极其优秀的历史伟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小平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在毛主席的影响下,邓小平展现出了自非凡的军事才能。
1938年,邓小平与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率部在日军后方建起了著名的晋冀豫边区根据地。并在华北地区参与组织了我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封锁南渡黄河,顺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奇迹。
此后邓小平同志又相继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还不止于此。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科学性的为全党全军解释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层含义。
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瞩目成就。
1997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幸病逝,享年93岁。
结语
1920年,十六岁的邓小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被迫离开了父亲邓绍昌。正是因为有了像邓小平这样的爱国青年,我们中国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在邓绍昌的无私付出下,邓小平终于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救国理想。从百色起义到解放战争,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绍昌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赴法留学改变了儿子邓小平的命运,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名扭转历史的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