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八十一天,这是我的社群管理心得

2022-11-28 18:37| 发布者: yxr0va55n5| 查看: 2206| 评论: 17

这里是默认签名


这段时间来,我们做了100多个普通群+几个核心会员群,总的来说成绩还不错,总结了一些问题,也是希望同行的你能少走弯路。



社群是怎么产生的?

人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连接,而社群——是关系连接下的产物。

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社群,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叫书院、会所、俱乐部、圈子、部落、社区……



传统的社群形式大多都有地理或空间限制,社群直接地沟通也受到相应的局限。不同社群之间沟通的媒介在历史上曾经叫做书信、电报、广播、呼机、电话、邮件、**、QQ 群……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一直在进化,社群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在同步进化。现在谈到社群,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微信群。

其实,这只是容纳网络社群的载体工具,而且只是工具之一。



以下,是我们总结出的社群七大问题+方法论:



一、在如今群无限泛滥的背景下,好社群的标准是什么?普通社群和高端群有什么区别?

3个月以来,我们运营了100多个泛群+几个核心500人群,这里面有一个特别纠结的问题:

考虑到人力成本,要追求高活跃度、还是社群规模?

—高活跃度的社群规模很难扩大,而社群规模扩大的代价是牺牲社群成员之间的连接维度。

其实,所谓社群运营,就是在社群的规模和社群的活跃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进而获得最大范围的社群成员满意度,从而让社群进入可持续的运营阶段。

普通社群和高端社群运营策略最大区别在于—准入门槛不同:

普通社群一般无准入门槛或者相对准入门槛较低(感兴趣扫码/完成小任务可入群)

高端社群常常以进入意愿度高低和进入费用高低作为用户的筛选门槛(收费、内部推荐、个人简介筛选)

而保持一个社群活跃度的最佳方法是建立“产品型社群”,我们得先有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我们的潜在用户,然后把付费用户建一个群,利用群和付费用户建立多维连接,做好服务,创造二次购买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社群应该关注服务满意度,而不是活跃度。

二、如何打破“1 周沉寂”魔咒?

一个新进你的社群,他的好奇心很难保持 1周,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周的时间,让用户留下来呢?

很多人的做法是请大咖、专家、名人免费来分享,然而这不过是用一种新鲜感挽留了一部分流失用户,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能够持续存在的社群,往往存在 3 个特点:

1.大家在一起产生极强的情感依赖(共同困惑或苦恼/共同理解点)

2.在一起极为欢快(发烧友、兴趣连接)

3.在一起有现实的利益(赚钱、省钱、学习、分享观点、交换信息、共享资源)

三、如何延长社群生命周期?

根据我们运营社群的经验,给出几点建议:

1:定期进行人员淘汰。

2:不断创新运营形式(连接的机制要不断推陈出新,好的形式要保留,新的运营形式要创新→良性生态循环→主动为社群奉献自己的能量、社群因为能量的壮大又可以帮助更多人加速长大、大家感恩这个社群的存在,主动为这个社群回馈福利)

3.建立线上线下连接(线上直播/福利活动,线下见面会、晒线下活动照片)

4.推出社群福利产品(好的产品→福利试用,社群内部优惠、分销)



四、社群如何推广?

社群的 3 种推广模式:

1.主动建群,积极卖货。

(通过产品慢慢找到喜欢这个产品的人→把他们聚拢在一起、形成共同喜欢的氛围→逐步扩大社群圈子的影响力、去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顿→衍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总结:围绕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用户构建社群,用不断重复或追加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培养用户稳定的消费习惯。

2.打入社群,择机推广。(积极打入高活跃度的、和你的产品目标人群高度重叠的社群里去推广你的产品。微信卖农产品是典型例子)

3.社群代言,强势推广。(就像专业化和商业化运营的明星粉丝群)

五、好社群的五大标准。

这也是秋叶大神提出来的,著名的ISOOC 原则。



1.同好(Interest):社群的成立前提。

社群的同好定位——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

哪些产品更适合做社群?

—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延伸性的产品

(为什么智能手机有发烧友?因为智能手机可以升级系统,可以换硬件配置,

可以装不同的软件,可以配不同的外饰,属于可玩度很高、可以带来炫耀感的产

品。那么这个产品是具备复杂性和延伸性的。)

例:

(1)产品或服务极有乐趣,如乐高玩具。

(2)产品或服务极度复杂,如改装跑车。

(3)产品或服务极有情感认同,如关爱失独家庭联盟。

(4)产品或服务极有利益,如考研打卡互助天团。

2.结构(Structure):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好社群需要的几种组成:

①灵魂人物—群的核心所在,建立归属感。

②群管家—也可以是客服,维护群的组织性。

③种子用户—重点维护,传播、扩散、转化的关键。

④不同行业大神—群价值增加。

⑤博纳众才—能吸引收新鲜有才华的小伙伴加入。

好的社群结构就像咖啡馆效应:各种人在一起交流讨论,分享头脑里的智慧闪光点,反而大家都受益匪浅,舍不得离开这种文化氛围。

3.运营(Operate):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1)仪式感。如加入社群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社群名称、头像、口号、文化、群提示、运营模式)

(2)参与感。如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推荐、写自荐信、作为社群有价值的事情、愿意付费)

(3)组织感。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报名、考察、选拔、登记、引荐给内部群员)

(4)归属感。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4.输出(Output):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则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1)社群形象:统一的 LOGO、Slgon、海报等。

(2)社群打卡:如借助“鲸打卡”平台,输出统一的社群打卡海报

(3)社群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声音电台、头条号

(4)社群微课:各种微课输出平台开发社群成员的微课合集。

(5)社群直播:如开通直播频道,邀请社群成员轮流主持

(6)社群图书:整合社群成员一起出书。

(7)社群培训:组织社群成员进行线下培训。

(8)社群咨询:如组织社群成员开通在问答这样的咨询平台。

(9)社群训练营:组织社群成员开发线上训练营课程

(10)社群活动:组织社群成员策划系列线上线下品牌活动

(11)社群代言:为企业产品或服务提供社群代言服务。

(12)社群理财:社群成员请信得过的高手帮助投资,获得更高回报,不过风险须自负。

5.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我们复制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而扩大社群规模?

第二,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有三种复制模式:

1.俱乐部制(开始就约定了起止日期和主要服务内容,到期续费可以继续加入)

2.加盟店制(形成了口碑和玩法机制后,在全国不同的城市成立分舵,建立分社,

快速扩大。)

3.旗舰店制(不追求社群成员的规模复制,而是找对一批人以后,长期连接,不

断向群员提供大家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最终演变成消费品的不断复制。)

六、优质社群衡量指标。



(1)影响力,社群影响力越大,商业溢价能力越强;

(2)连接度,社群里的人互相连接维度越多越好,从线上到线下越丰富越好;

(3)参与度,参与社群的各种活动的人越多,活动越频繁则越好;

(4)输出度,社群里面的人产生输出的成果越多,品牌越鲜明越好

七.“互联网+”核心社群持续有效运营的11大核心关键要素:

1、必须有一个载体,产品或服务。(可以是书籍/课程/理论体系)

2、都有一个鲜明且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诉求(超越常人的普通追求,影射粉丝的价值主张和精神诉求,甚至可以成为粉丝的身份标签和行为符号,有一 种为民请命的悲壮感融于其中,这样容易激发人们的拥护与支持。)

例:

大三湘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农 民尊严的活着,以带动千万农民致富为使命;小米是为手机发烧友而生,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3、让粉丝参与到产品/服务的整个产供销的流程环节中。

4、从极客思维出发,以教育和培训用户对产品的专业认知为已任。

(重建用户对产品的定位和诉求,通过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专业认知,建立起品牌的护城河。例:大三湘不仅对比了茶油与橄榄油、花生油的优势,教用户如何挑选、鉴别食用油。)

5、都有一套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文化机制(例:正和岛制定的“五条诫律”、“六条行为规范”;要有一套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行为纲领来约束和规范大家)

6、经常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加深粉丝与社群、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共鸣

7、品牌确立后都进行了品牌延伸,即产品+社群+商业模式。

8.KOL意见领袖:大咖(占 5%)、中咖(占 20%)、普通人(占 75%)。

9.管家/客服-服务、活跃社群

10.给予用户尊重与稀缺感(尊重用户,也让用户珍惜社群)

11.灵魂人物人格形象化(像秋叶形象在群里一样活跃)

最后,说下我们理解的三种社群运营阶段:

第一种“微观的运营”,具体的社群运营手段,例如:如何管理好一个用户群。

第二种“宏观的运营”,N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技能,应用起来,就像上面针对七大问题的方法论。

第三种“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倾述自己的“价值理念”,是真诚地打动了用户。

这是脱离手段而存在、比较模糊的概念,类似于《运营之光》里的“光”,也像运营大神黄有璨当年发了2万封众筹EDM邮件、半天就筹得30万,也像那句话:“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寓言故事两则

下一篇:社群运营之人员管理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6:16 , Processed in 0.242721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