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滕州历史上的古代诸侯国

2022-11-15 21:25| 发布者: uqkii3u40juc1n| 查看: 1932| 评论: 9

这里是默认签名


根据历史记载,滕州历史上存在的古国可能有目夷国、滕国、薛国、邾国、小邾国、滥国。目夷国存疑,其它都是史有记载的。不过这些古代诸侯国并不是全境都在现在滕州的行政区域内,可能也就古滕国全境在现在滕州境内,其它都是诸侯国的国土有一部分在我们现在的滕州区域内。按照立国的顺序,可能是薛国、邾国、滕国、小邾国和滥国。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2.1 目夷国

目夷国,《史记殷本纪》:契(音xie,商先祖)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目夷氏……可见目夷国为商朝分封的古诸侯国,即使不是诸侯国也至少可以称为古部落。周成王时,封启的后人(也有说是启)于商旧都商丘(启是商纣王的庶兄,说是庶兄其实是一母同胞,只不过生启时其母还不是正室,所以启只能算庶出。在商纣王时已经隐居于微地,在周成王时已死,后也称微子或微子启,微地可能在微山,微山岛上存有微子墓碑)。《史记宋世家》记载宋桓公病危时,太子想让位其庶兄目夷,桓公不听。太子就是后来的宋襄公,目夷就是宋襄公的庶兄贤臣公子子鱼,也称目夷子,死后也葬于微地,微山岛内也存有目夷墓碑。都是墓碑,目前还没发现墓葬。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在沽名钓誉,并非真的想让位给子鱼,从后来和楚之间的泓之战也可见端倪,这货不仅沽名钓誉,还是个二货,和蛮楚打仗还讲“仁义”,忘了当初楚成王怎么抓的你了?宋襄公的仁义也是假仁假义,他在谋求霸业过程中,曾在曹国举行会盟,当然约的都是实力比他小的诸侯国,如邾国、滕国和鄫国等小国,其实这些小国并没有把宋襄公当回事,毕竟宋襄公除了扶公子昭上位为齐君外没啥功绩,实力也一般般,根本没法和晋齐楚秦相比,史记称其为春秋五霸之一根本就名不副实。这些小国就慢悠悠去了,结果滕国国君和鄫国国君迟到了。宋襄公很生气,扣押了滕宣公,杀了鄫国国君祭神(他倒数第一来的,滕国国君倒数第二来的),而且还为了当霸主求于楚成王,用现在话说就是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和实力,非得想做老大过把瘾,为此求真正的老大,求求你让我做两天老大吧。所以我给宋襄公的断语:欺软怕硬、沽名钓誉的二货。好了偏题了,目夷国在周朝应该不是一个诸侯国,如果是的话春秋里面该有记载,因为如果有目夷国的话和鲁国很近,鲁国国史《春秋》却没有目夷国君的记载,所以在我看来目夷可能在商是一个古部落,在宋襄公时把目夷封给子鱼做封邑。





上两图分别是微子启和目夷墓碑,单从字体上看,微子墓碑一定不是周时期的,目夷墓碑倒是有可能。

2016年2月滕州市木石镇出土了目夷永固的城门匾额,3月出土了目夷亭的亭柱,上有“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立百世师”,此文物说明目夷亭很有可能是在滕州市木石镇。





2.2 薛国

薛国存在于周朝立国之前,这个应该没有疑问,薛国先祖为奚仲,任姓。奚仲也成了薛姓(以封地或者以国为姓)的始祖之一。在夏时奚仲担任大禹的车正(一种官职),被大禹封于薛地,可以认为是薛国的首任国君。奚仲的十二世孙是为仲虺hui,是商的开国功臣,和伊尹齐名。他俩一个任右相,一个任左相,辅佐商汤伐夏。商被武王灭后,武王封任姓仲虺后裔畛(zhen)复于薛国(仲虺之前所封薛国已经迁移不在现在官桥镇,仲虺时代重回薛地,后代薛国国君又有迁往他处的),国爵为侯爵(注2)。薛国古城在现在的滕州市官桥镇和张汪镇一带,和现在的薛城区关系不大。薛国初封时为侯爵应该没有疑问,不知何时应该是给降爵了,《左传》记载隐公十一年“滕薛争长”时,还用滕侯和薛侯(注3)呢,这个故事也很有趣。滕国和薛国虽贵为侯爵,但是毕竟是小国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三流诸侯国,一流是春秋五霸,二流就是鲁宋这样的,滕薛顶多算三流。滕国、薛国和鲁国均为侯爵,滕侯和薛侯还朝鲁,还在鲁侯面前争老大,我觉得在鲁侯心里滕薛国君宛如跳梁小丑。《公羊传》记载“鲁桓公二年,滕子来朝”,鲁庄公时代记载薛伯卒,鲁襄公十年会盟时用的是滕子、薛伯,《东周列国志》在记载宋襄公扣押滕宣公时用的是滕子婴齐。也就是说史书记载还用滕侯和薛侯最晚在鲁隐公十一年。两年后即桓公二年记载就成了滕子来朝,再往后鲁庄公时代薛国也称薛伯了,再往后的宋襄公和鲁襄公也均用滕子和薛伯,所以滕国和薛国都应该是降爵了。有人推测可能是这哥俩不去朝周王竟然朝鲁,周王很生气,薛国降爵为伯,滕国降爵为子,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到了春秋战国大家都不摆周王了,但毕竟是名义天下共主,发个诏书给别人降爵刷点存在感还是可以有的。当然这个降爵对诸侯国来说没什么影响,滕国和薛国不会因此少块地。不过史书没有记载为什么降爵以及何时降爵。薛国最后被齐国灭亡,成为了靖郭君田婴的封邑,田婴传位给孟尝君田文。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等到古今名人时再说。

2.3 滕国

这个毋庸多说,有很多典籍都记载了。《滕州史话》里说黄帝封第十子于滕,传至商灭亡。我觉得诸侯国不太可信。周朝的古滕国始封于武王时期大约前1046年,封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爵为侯。可见在错叔绣封于滕之前已有滕地,这可能是黄帝时期传下来的一个部落而已。滕国比较小方圆才五十里,故城就在滕州市的东滕城村,以现在滕国故城为圆心,50里为半径,也出不了现在的滕州市,何况古代的一里还不如现代的一里长呢。由于国小人微,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存在感比较低,即使跟着参与会盟也就是站站场子而已,从来都不是主角。就因为如此滕国就得找个依靠,一般是依靠鲁国,虽然鲁国不是五霸也不是七雄,但是在山东大地上的诸侯国这是仅次于齐国的存在,所以滕国一般依附于鲁国再说了鲁滕可是天子同宗姬姓诸侯国,滕国国君也经常朝鲁,还发生过和薛国国君争老大的故事,刚才忘说了,滕侯薛侯争老大,让鲁隐公很为难。薛侯说我们薛国封国早,滕侯说我们滕国和鲁国都是周天子的同姓,你是外姓。最后滕侯做了朝鲁的老大。从此以后薛国国君很生气,不再朝鲁。滕国在历史上最出彩的当属滕文公(注4),滕文公出名主要因为孟子,因为后世孟子称为亚圣,其书《孟子》是四书之一,历代传诵,《孟子》共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就这样滕文公就因为《孟子》这本书而名垂青史了,滕国也因此出了名。在《滕文公》里提到滕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不过现在读《孟子》或《论语》,里面有些内容已经于今不合,如我记得《论语》说孔子“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这是那个时代的礼,我们现在没必要学。孔子和孟子都鄙视体力劳动,孔子的弟子樊须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说人家“小人也樊须”,虽说那时的小人和现在不同,不过也是个贬义词。孟子也瞧不上体力劳动者,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墨子是平民圣人,其墨学在先秦和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核心思想是“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就因这孟子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为人,是无父也,无君无父,禽兽是也”,这段话就语出《滕文公》。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些书,需要批判性继承。在滕文公时期,小滕国还吸引了如许行、陈良等当时的名人来滕定居,着实不错。可惜滕文公后几十年,滕国就被宋康王灭国。实际上滕文公之前,滕国已被越王朱勾灭国一次了,只不过那时可能灭国不绝祀,后来又复国了。被宋康王二次灭国后,宋国也很快被灭了,滕国就被纳入齐国版图,当然齐国没得瑟多久,也被秦国灭了,最终统一中国。



注:

1 先秦称呼名和字同时出现时经常是先字后名,即字错,名绣。如孔子的爸叔梁纥(音he)字叔梁名纥。错叔绣里叔代表排行,不是老大不是老二也不是老幺,均称叔。比如文王的其他儿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国,唐叔虞封于唐,管属鲜封于管,蔡叔度封于蔡,霍叔处封于霍,他们的称呼里面都有一个叔。这哥几个也就成了,曹姓、唐姓、管姓、蔡姓和霍姓始祖。不过叔前的字是他们的封地名,后面的汉字字是其名。这个称呼里面没有他们的字。

2 周朝立国初期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并给了爵号,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最高等的公爵和最低等的男爵数目较少,男爵好像只有一个姜姓的许国,公爵也不多,只有四个西虢guo国、东虢国、虞国和宋国,其中宋国是唯一一个异姓公爵。宋国始封君是商微子启,子姓。东虢国和西虢国均为文王弟弟,贵为公爵,文王的儿子基本都是侯爵连周公姬旦也不例外。那虞国是哪方神圣能贵为公爵呢?原来虞国始封君虞仲乃仲庸之后,仲庸是武王的二伯祖也就是二爷爷,武王的爷爷季历是老三,仲庸是武王二爷爷,还有个大爷爷就是泰伯。想当年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相中一个孙子想让这个孙子继位,就是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想传位于季历然后再让季历传位于姬昌。可是这和当时的礼法不合,因为当时是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季历既不是嫡长子,上面还有大哥泰伯和二哥仲庸呢。太王很烦恼茶不思饭不想,又无人诉说,好在大儿子和二儿子察觉到了老爹的意图,哥俩很孝顺为了成全老爹和老三。哥俩相约离家出走了,哥俩很伤心一直走到蛮夷之地吴地建立了吴国。可能武王也听老辈说起过此事,武王可能心中有愧,立国后寻访泰伯和仲庸的后代,终于在吴地找到了,可是泰伯无子,而此时仲庸的曾孙周章已经是吴国君主,人家已经是国君了,就让周章继续担任国君,封为子爵,把周章的弟弟虞仲迁到中原虞地封为虞国国君,公爵。从辈分上看武王还高周章和仲庸一辈呢,如果有愧封虞仲为国君,贵为公爵,那为何已经立国的吴国只是个子爵呢。我估计,可能觉得吴地是蛮夷之地,可能不太服周王朝,和中原也不通,史载至吴王寿梦始通于中原。

东虢国、西虢国和虞国是姬姓公爵,宋国是子姓公爵。可惜啊,这哥仨不对是爷仨,人家虢国国君是武王的叔,虞国国君虞仲是武王的侄,这爷仨不争气啊,在春秋早期就被晋献公给灭了,还好留给了我们几个成语,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也不知虞国国君脑袋里装了些啥,当荀息(晋献公谋臣,这哥们不简单,是智姓、中行姓的始祖,也是程姓其中一支的始祖)带着小恩小惠给虞公说想攻打虢国跟虞国借个路,宫之奇当时就跟虞公说了,灭了虢国下一个就是虞国,虞国国君为了那点贿赂说晋国和我同宗不会六亲不认的。真是脑袋被驴踢了,人家虢国国君和文王是胞兄弟和晋国始封君唐叔虞都是季历的后代,你虞国始封君是仲庸的后代比人家虢国还远一层呢。再者说了晋国怎么强大的,就是靠自相残杀,从晋献公他老爷爷曲沃庄伯开始叛国篡位直到献公他爹曲沃武公也叫晋武公成功上位完成了曲沃代翼,这个过程中爷孙三代人杀死了好几个晋侯完成了小宗代替大宗的“壮举”,后来晋献公当政时又把为防止大宗复仇杀光了大宗的子孙。虞公当时能不知这些历史,还把晋献公当好人,活该被灭。虞国在历史上虽然很短暂,好在还留给了我们俩成语让我们很好地记住了它。否则晋武公和晋献公爷俩灭国多了,茅国、杨国、霍国等等等等,整个春秋时期有人统计灭国五十多个,估计光晋武公和晋献公爷俩就灭了差不过一半,没有一半也得三分之一。不过这些小国没给我们留下什么有趣的故事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3 诸侯国君称呼时,如果是国后加公、侯、伯、子,那么这就是该国的国爵。如鲁侯、晋侯、齐侯、秦伯、楚子、宋公、滕侯、薛侯、邾子、虞公等等。如果国后跟着国君的谥号,谥号后一般都用公,表示尊称。如齐桓公、鲁隐公、秦穆公、晋文公、滕文公、宋襄公、邾文公等。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楚国,楚国一直不服周王室,在春秋时代就僭越称王了,虽然国爵只是个子爵。如楚庄王和楚成王。这是春秋时代,到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后,基本上都称王了,七雄都称王,宋国也称王。如宋康王、齐威王、燕昭王等。称王都感觉没意思,秦国和齐国还一度想称帝呢,相约一起称东西二帝,不过最后还是没称。

4 和孟子同时代的滕文公,根据这个称呼,“文”是谥号,也有说谥号是“元”的,也就是滕元公。此时已经是战国时代,在春秋时代的滕国国君也有一个谥号为“文”的。也就是说滕文公有两个,春秋一个前滕文公,战国和孟子同时代的叫后滕文公(即滕元公)。我们一般说的滕文公指的是后滕文公

壹点号 青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34)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5 15:49 , Processed in 0.251323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