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的上将洪学智

2022-11-15 18:22| 发布者: uobqhfhhxhrf77| 查看: 2596| 评论: 5

这里是默认签名
文/罗元生



1978年,邓小平同参加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在一起。前排右起:邓小平、洪学智、粟裕、钱学森
<hr>“人民最好,老百姓最好”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洪学智受到彭德怀问题牵连,从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一下子被贬到吉林省担任农机厅厅长。身陷逆境的洪学智对儿子洪虎讲:自己犯了错误,工作有所调整,但革命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要为人民做事。我现在还有这样的岗位可以给人民做事,就应该好好地工作。
1960年,洪学智全家迁到吉林。那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灾难性后果已经显现,饥荒随处可见。洪晓京回忆:“春天家里院子里的榆树发芽了,就有人隔着院墙采榆钱,采了回去当粮食吃。每当爸爸看到这样的情景,就让人进到院子里来采。他叹息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营养不良得了肝炎,和妈妈到吉林医大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医院的走廊里躺着好多由于饥饿引起肝炎浮肿的病人,面黄肌瘦,非常痛苦。爸爸看到这么多的病人,他心里很难受,一边摇头一边自言自语说:‘造孽呀!’”
在“文革”中,洪学智受到冲击,被当作“三反分子”和“吉林省最大的走资派”,遭造反派长时间批斗和关押。1970年6月,吉林省革委会专案组又将他秘密下放到吉林省哲里木盟(今内蒙古通辽市)金宝屯胜利农场劳动改造。
1971年春节,三女儿洪炜终于打听到父亲的下落,带着弟弟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登上了去金宝屯的火车。他们下了火车,又搭上农场拉煤的牛车,顶着刺骨的寒风,吱吱呀呀走了半天,才到了农场,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在父亲的小屋里,洪炜看到一群知青围坐在父亲身旁,听他讲人世的奇闻百态,体会他丰富的阅历;在他的炕头上,总围拢着一伙人,和他下棋,为输赢争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些,她放心了,但一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萦绕在脑海里:父亲是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的,农场军管会曾三令五申要干部职工跟他划清界限,但为什么农场的职工从老人到小孩都与他相处得这么融洽?农场派浙江知青孙炎锋与父亲同住一屋,本是来监视他的,为什么他俩后来成了忘年交?为什么许多知青离开农场后,还经常给父亲写信,与他一直保持联系?后来,洪炜终于找到了答案:父亲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来自草根阶层,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几十年的革命磨炼,几起几落的坎坷经历,使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情;他以人民的解放为己,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洪学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国家谁最好?人民最好,老百姓最好。当年要不是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我们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老百姓,不要忘记群众。”
严格要求子女

洪学智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强烈而深远地影响着子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洪学智工作非常繁忙,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非常重视,注重从小抓起,从细微之处抓起。
在子女上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结束后家里都要开家庭会议,针对子女的表现进行讲评,学习好、表现好的还有奖励。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洪学智夫妇总要把子女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战争年代的经历,教育子女不忘过去,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洪学智尤其注重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洪晓京回忆:“爸爸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吃饭碗里要吃干净。掉在桌上的米粒,他会随手捡起来吃了。他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子女8人,衣服都是大的穿过,留给小的再穿。小学的时候,我的棉裤接了好几处,裤腿、裤腰布都不一样,膝盖处还打了补丁。父母教育我们不要讲吃讲穿,要热爱劳动;不要好吃懒做,好吃懒做是万恶之源。小学的时候,我们住校,学校在郊区,离家很远。每星期回家,我们来回都要坐公共汽车,冬天手脚都冻僵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鼓励我们离开八一学校,到地方上小学,接触人民群众的孩子,去掉干部子弟身上的‘骄、娇’二气。”
洪学智十分注意培养子女在社会上的自立能力。他经常对子女说,人在社会上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指望依靠家庭、依靠父母,要靠自己。洪学智一生几起几落,并由此大彻大悟。他经常用自己人生的体验教育子女,说: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不要骄傲、得意忘形,要想到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而一个人在逆境的时候也不要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要想到会有好转的时候。洪学智教子有方,他的孩子个个争气,刻苦学习,事业有成。洪学智对子女既关心备至,又严格要求。
洪学智的女儿洪炜和丈夫金元都是“文革”前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1978年,金元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成为“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当时部队医院急需工科院校研究生,金元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超声科工作。洪学智对301医院有特殊的感情,301医院的创建浸透了他的心血。医院初建时,他从协和医院调来了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这些人对301医院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女婿金元到医院报到后,洪学智非常认真地找他谈话,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努力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认真钻研,做出成绩来;二是多联系群众,尤其要向老专家、老教授学习;三是少说话多做事。
在301医院,金元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几年时间里发表了17篇论文,与同事合作撰写了《临床超声诊断学》等4部专著。他获得过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分册)中“超声诊断”条目的撰稿人。1985年被评为副研究员。金元向洪学智汇报,说他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洪学智听后说:“有啥好夸的,你就应当这个样子嘛!”
由于科研成绩显著,1985年金元担任了301医院党委常委兼科训处处长,负责全院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1987年,总后勤部让301医院民主评议推荐副院长候选人,根据专家们的推荐,301医院党委将金元作为副院长候选人之一正式上报总后勤部。
洪学智看到301医院的报告后,把金元找来,问:“医院推荐你当副院长,你知道吗?”“开始我不知道,后来听说了。”“我是总后勤部部长,如果我同意你当301医院的副院长,我以后怎么领导301医院的工作?这个问题你想过没有?”
金元说:“爸爸,你的想法我完全理解,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考虑问题的。您放心,我还年轻,当不当副院长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301医院的科研和训练工作抓好,落实您‘把解放军总医院办成第一流总医院’的要求。”“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副院长不要当了,你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几乎没有犹豫,洪学智就把金元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中画掉了。
后来,金元一直在301医院工作,最后的职务是医院医务部副主任。



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 (左一)与粟裕 (右二)、陈赓 (右一)、萧华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捐助贫困学生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洪学智都不可能在子女们的长大、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与晚辈们交流思想,交流看法,时刻不忘把炽热的情感投入到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
一次,他看到《光明日报》报道首批高校收费生情况的文章中,特别提到北京大学一些来自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学习刻苦,但生活的困难给他们学习带来不便的情形。事情牵动了洪学智的心,他与老伴张文商量全家如何捐助贫困学生。
洪学智夫妇感慨道:革命军队的发展始终没离开过群众的支持。当年我们都在老区打过仗,对老区的人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如今老区的孩子能考上北大不容易,我们就是节省点,也要为他们做些事情。于是,洪学智夫妇和子女中的6人通过北京大学有关部门,一帮一地捐助8名来自湖北红安、山东沂蒙、四川、江西等老区品学兼优的学生。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洪学智全家还给这些学生送粽子、送月饼,关心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孩子。
学生们被洪学智一家的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表示要发奋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后来,这些学生中的多数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洪学智吐露内心的朴实情愫:“我们力所能及做点实事,尽一份责任,关键的是通过对这些孩子的关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洪学智与妻子张文一共生了8个儿女,其中3男5女。这些孩子的出生与长大见证了革命历史的进程。其中,1939年,在战争中为了不拖累部队,怕被敌人发现,带领部队转移的洪学智夫妇紧急之下把长女洪醒华仓促送给当地老乡家先寄养着。直到1951年,他们才把女儿找了回来。洪学智曾语重心长地表示:“要教育后代热爱祖国,继承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这是我们不断发展与胜利的法宝。”
生活中,洪学智的生活一直很简朴,一身衣服,一双布鞋一穿就是几年;一日三餐也是简单普通,从不浪费饭菜。老伴张文还自己纳鞋底,做布鞋。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hr>


责编:王喻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hr>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一个寒门子弟的逆袭——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科考之路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1:16 , Processed in 0.362836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