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迪:项城历史文化名人曹学礼轶事

2022-11-13 12:39| 发布者: us12nmvfb1bnub| 查看: 1448|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曹学礼,字钦轩,号“仲立”。河南项城市新桥镇曹楼村人。与笔者同村同族,按照辈分,笔者应该喊他为老祖宗。因曹学礼长期在外讲学和做官,加之兵荒马乱,又没后嗣,村中已无曹学礼故居。
曹学礼生活于清代中叶,生卒年不详。他幼时读书十分刻苦,20岁时就在县试中名列第一,顺利进入县学读书。咸丰己未年(1858)恩科,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但后来参加会试却没有能考中进士。因母亲年老,遂放弃进取,在家乡一边奉养老母亲,一边在书院讲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曹学礼为母亲守孝期满,被任命为永定县(今属福建省龙岩市)知县。在任三年,政简刑清。卒于任上。宣统三年《项城县志》有传。
因曹学礼在项城历史文化上赫赫有名,为我们曹楼村添光添彩,至今村中流转着他的不少奇闻异事。笔者收集整理一些以传承后人。
母亲让他滚出去,曹学礼二话不说,就躺在地上滚出去。
曹学礼是有名的大孝子。他几岁的时候,父亲突然溺水身亡。当时他痛不欲生,其母亲哭着反复劝他,他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觉得父亲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肯定是得罪了神灵,从此以后,他差不多30年不动一点荤腥,更别说杀生了。
曹学礼的母亲性格倔强,做什么事都很急躁。吃饭没有按时端上来,就会发脾气。轻则不吃,重则把碗摔个稀巴烂。可无论母亲如何发怒咆哮,曹学礼都是百般奉承,每顿饭都要亲手捧着送给母亲,如同奉敬神明。如果母亲稍微感到不如意,他当即就下跪请罪。母亲不说让他起来,他连动就不动。有时,母亲生气发怒斥责他“滚出去”。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躺在地上,然后滚着出去。母亲说“爬出去”,他当即如同几岁的小孩一样爬出去,以此博取母亲的欢心。闲暇时,他还为母亲弹琴娱乐。母亲有病了不吃饭,他也不吃饭;给母亲熬的汤药,他都要先尝尝凉热;待不凉不热时候,他才小心翼翼端在母亲面前。每天晚上还向老天爷焚香祈祷,只要母亲病愈,愿以身代母。后来他母亲害眼病,不久双目失明,性情更加暴躁。曹学礼干脆闭门谢交,县城莲溪书院、汝南书院等地方派轿子接他,不论许诺多么厚重待遇,他都丝毫不动心。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随时侍候母亲。需要出门买药买食品,曹学礼一定按时回家。有时候超过了预定时间,到家后难免遭到母亲持续不断的严厉斥骂,曹学礼就一声不发,面色更加和蔼温润,说话的声音也更小。大凡见过他这样的亲友,无不心悦诚服,都说自己很难做到。母亲病逝后,曹学礼就在母亲坟前搭了一个草庵,一守就是三年。他的哀痛之情简直远远超过了礼仪要求,几乎要毁灭自己的生命。据传,守孝期间,曹学礼在庵内潜心研究学问。他还整理我们曹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的村志,编修了曹楼村家谱,裁定了曹姓字辈。目前我村曹姓“学、政、心、克、保”等辈分,就是曹学礼守孝时所制,这些字辈今天仍为村民起名使用。



曹学礼学富五车,传说讲学讲到日落西山,老天打雷。
曹学礼善于读书,博览群书,不论先秦诸子百家著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二十四史,无不广泛涉猎,尤其在儒学方面,他有较深的造诣。据村中老一辈人讲,曹学礼在县城莲溪书院讲解《四书》《五经》等典籍时,学堂内每天座无虚席,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不顾山高路远慕名而来。学堂里容纳不下,窗前、门口、走廊都站满了人,围了一圈又一圈,都为听其说书论道。一次,曹学礼在讲解《三字经》时,从早晨红日东升开班,一直讲到日落西山、黄昏天黑,没有一人走动,没有一人喊饿。人人皆敛气凝神倾听,直讲得苍穹响雷阵阵,电闪雷鸣、天鼓咚咚,曹学礼方才作罢。我的爷爷在世时曾对我说,曹学礼的学问可拉一太平车,前五百年,后五百年,他说的头头是道,他的讲学感动了上天才打雷。还有人说,曹学礼把“人之初,性本善”分析得横到边、竖到底,眼看就要泄露了天机,坏了老天爷的大事,惹得老天爷心烦意乱,故特意打雷制止。当然,这些不足为信。据传,有一年,在京会试之前,山东曾有一书生狂言,只要项城的曹学礼不来,头名状元差不离就是我的了。那一年,曹学礼正居家为母亲守孝。
曹学礼记忆超群,看书识文一目数行,堪称“背书超人”。
我小时候,家里兄弟多,时常睡在小伙伴曹来成家里。一钻进被窝,曹来成的父亲就给我们讲故事。在说起曹学礼时候,他告诉我们,曹学礼的记忆可不一般,读书能一目数行。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几位诗文好友来曹楼村拜访曹学礼。中午时安排在集市一家餐馆吃饭。结账之际,曹学礼看见这家饭馆墙上挂的一本帐薄脏兮兮、皱巴巴,他顺手摘了过来。打开帐薄,他就一页一页的掀起。翻毕,他二话没说,拿起桌上的一块火镰石就把帐薄点燃了。饭馆老板一家见状,个个大惊失色,无不连呼:“解元老爷,解元老爷,这可使不得呀!我们平时的一切往来帐目都在上面,你烧了,让我们如何是好?”曹学礼笑着说:“你们不用怕,我还你们一本干净的,拿笔来!”饭馆老板疑惑不定,连忙递上纸和笔。但见曹学礼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刹那间,张三、李四、王五、马六......一概人等所欠的账目,全部誊写清楚,漂亮、干净、整洁。饭店老板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一人不差,一笔不错。顿时不禁拍案叫绝:“曹先生啊,您真不愧解元啊!”
在福建永定任职期间,曹学礼常到下乡走动微服私访。对于百姓反映的一些鸡毛蒜皮事件,他总习惯先弄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集中判决。判案前,一干人员通知到位。到判决那天,曹学礼端坐公堂,他让原告、被告逐一叙说。等原告、被告都叙说完了,曹学礼也把每案的判词拟好了。众人听后无不心悦诚服。为此,人们称他“眼看千行字,耳听万人言”。
曹学礼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
曹学礼为官清正廉洁。在永定任职三年,他政简刑清。有一年过春节,他从福建回老家曹楼村省亲。乡亲们闻讯后,纷纷前来看望他。面对乡亲们嘘寒问暖的热情,曹学礼感到非常惭愧。他诚恳的对乡亲们说:“我从福建回来,什么东西也没有给大家带,眼看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我给乡亲们每家每户写一副春联,以表达一下我个人的心意”。这个春联传至今天还有人隐隐约约记得,大意是:风流人士常饮酒,寒门学子勤读书。
在福建做官,闲暇之时,曹学礼时常在衙门前散步。遇见来打官司的人,他总是婉言劝解;审讯盗犯,也是多用善言感动,有的罪犯当场被感动得痛哭流涕。曾有亲兄弟二人因父母遗产问题打官司找到曹学礼。兄弟二人都想用重金贿赂一下曹学礼以打赢官司。可面对送上门的白花花银子,曹学礼丝毫没有动心。在庭堂上,曹学礼不讲案件,就让他们兄弟二人对面呼唤“我的哥哥”“我的弟弟”一百声。不等“我的哥哥”“我的弟弟”一百声唤完,兄弟二人早已泪流满面。他们随即向曹学礼磕了三个响头就手挽手回家了。后来,曹学礼因病死于任上。家里穷得连送他回项城老家安葬的费用都出不起。他的上司知道后,赠给他家一笔丧礼,永定县的绅民又集资帮助一些,其家人才得以将他归葬故里。



做过袁世凯的启蒙老师,袁的侄子还敬曹学礼三分
据村中老一辈人说,曹学礼还一度做过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启蒙老师。袁世凯的老家是项城市王明口袁寨的。他们在县城莲溪书院有过一段师生情。袁世凯少年时不善读书,在没有跟随叔父袁保龄去北京读书之前经常居家耍拳弄棒,弃文学武,后在天津小站练兵逐步起家。袁世凯发迹成为北洋军头领后,袁的一个近门侄子袁六在家乡不可一世。一次,我们曹楼村的十几个盐贩路过袁寨时,遭抢了,二十多包大粒盐被抢的一包不剩。十几个盐贩在袁寨哭哭啼啼几天一直索要不得。走投无路之际,他们找到曹学礼帮忙。作为一介文人,曹学礼根本不想承揽此事。可看着乡亲们血本无归,着实可怜,曹学礼就邀项城县令一块赶赴袁寨。一大早到了袁寨,袁府的下人们自然明白怎么回事。
管家大跑小跑来到袁六所住院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少爷,大事不好了!”
当时,袁六正在屋内洗脸。他抬头呵斥道:“啥事,值得你大惊小怪的?”
管家说:“少爷,你知道昨日咱们抢的盐是谁的吗?”
袁六抬头问道:“难道是老天爷的不成?皇帝的不成?”
管家说:“少爷,那盐既不是老天爷的,也不是皇帝佬的。是曹楼村曹解元大人的。”“什么?曹解元大人的?赶紧打开东门,迎接曹解元。另外,安排人马以最快的速度,把盐包一袋不留护送到曹府。”
话音刚落没多会,曹学礼和县令二人就大步迈入客厅。待一番寒暄之后,袁六才言归正传地说:“解元大人,前些天贵庄的盐车路过蔽地,寨里的伙计看着天阴,要下雨,就把盐车接到寨里歇一歇。今天,天刚明,寨里的伙计就护送盐车赶曹楼了。估计解元大人不到家,伙计就该返程了。”随后不等曹学礼他们致谢,袁六已把曹学礼和县令拉到酒席上了。
这个故事在我们曹楼村一直流转至今。从中足见曹学礼在当时项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直到今天我们曹楼村还为出个曹解元而感到无比自傲。
作者简介:曹越迪,男,出生于1970年12月,中共党员,河南省项城市新桥镇政府办公室工作。喜爱文学,喜爱新闻写作,发表众多优秀作品。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嫁个杀猪的翻肠子,嫁个秀才做娘子”,这两个名人故事是个印证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5 15:50 , Processed in 0.240995 second(s), 5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