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史圣”司马迁的一生

2022-10-29 18:38| 发布者: 吕秀玲| 查看: 1674| 评论: 2

这里是默认签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像
生平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司马迁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太史公司马谈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司马迁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 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到京城,跟随侍中孔安国学《尚书》,跟随董仲舒学《春秋》。



尚书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司马迁开始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在鲁地观礼,向薛(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回到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到雍地,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开始编修《太史公书》。《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7岁,为郎中。汉武帝游鼎湖,到甘泉(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份侍从。



汉武帝雕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迁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份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太史公谈、祠官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四川西昌一带)、笮(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汉武帝雕像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洒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司马迁继而续《春秋》。司马迁以郎中身份侍从汉武帝到泰山,然后又到海边,从碣石到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到濮阳决口处,与群臣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到至雍地,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萧关





萧关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冬,司马迁随武帝到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洒,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在后土祠祭祀。



司马迁行游路线图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太初历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司马迁专心著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46岁,为太史令。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 48岁。李陵被灭族。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 49岁,为中书令。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著史记。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53岁,为中书令。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56岁。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司马迁的《史记》究竟有何伟大之处,值得司马迁放弃尊严放弃生命来维护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多篇组成,它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近3000年的中国历史。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加的一史的清代柯劭忞写的《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计《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书,二十五史中,除第一部是通史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二十五史


《史记》伟大功绩之一,在于他开创了新的历史著作的编写方法,它就是后世史学家所誉的“纪传体”,它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而“本纪”是全书的提纲,按照年份及历代帝五的兴衰及重大历史事件组成。
“十表”以年表的形式,记载了重要的历史大事,“八书”记载了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演变,“三十世家”则记载了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列传"记载了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让我们看着这些人物与传记,想想那三千年来的历史,就知道司马迁与《史记》的伟大之处了。
司马迁不光是单纯的将事件累记,他最可贵之处还在于真实公正,他不会因个人的好恶而修改历史,他写每个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进行了反复的核对。汉代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对他的公平公正及从实际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史记》最伟大之处还在于,它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司马迁用其博学多才的知识,运用了很多的口头语与成语、谚语,甚至是歌谣来书写,文笔不生硬叙述和谐流畅,很多的话语话外有音,很值得人玩味,这些都与司马迁很高的艺术修养有关。
历史评价

(一)司马迁承继其父司马谈的黄老之学,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对神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采取讥评的态度。他还以造诣甚深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法)为依据,认为阴阳、四时和二十四节气等是不可更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们必须遵守,不可违背。由此,他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学说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二)司马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以历史上大量的事实为根据,说明善人往往不得善报而遇灾受害者“不可胜数”,但恶人却有“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竟以寿终”的。揭露了所谓“天道有知”、“天之报施善人”的欺人之谈。
(三)反对神鬼和求仙可致长生不死的迷信。
(四)司马迁试图从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即经济生活中找寻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问题的根据。他把人们从事农、矿、工、商等经济活动的历史看成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认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发展是被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所推动的,而不是什么政治力量和神的意志所能创造的。
(五)司马迁认为社会上等级和奴役关系的产生,起源于彼此占有财富的悬殊,他揭示出富者剥削和奴役贫者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并非是“天命”的安排。
(六)司马迁继承了《管子》的道德观,认为财富的占有情况也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司马迁抨击“天道”,肯定“利”和“欲”,认为有“利”即有“德”。

(七)司马迁具有较进步的道德观,他充分发扬前人的人本思想。凡于当世、历史、人们、国家有所贡献和作为的,尤其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观念,予以记述和歌颂,与当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八)司马迁主张从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他要义“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进化观点来观察历史。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正是他“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论。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
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2014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司马迁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历史上的林则徐:能力突出,又得到皇帝重视,也有烦恼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20:09 , Processed in 0.282740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