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暮,霜降临,这些养生保健秘诀要牢记,顺利过寒冬

2022-10-27 19:45| 发布者: ukvx1wv6fjwixh| 查看: 2065|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长沙头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今年10月23日将迎来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已是深秋,温度降低,露水凝结成霜,落在地表或者植被上,可谓霜降。
霜降时节,我国一些地区有吃柿子的习俗,在福建、泉州等地有“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的养生民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谭超副教授介绍,《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柿子“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根据李时珍的经验,霜降节气吃柿子不仅可以尝鲜饱口福,同时对身体还有好处。



但需要注意的是,柿子性寒,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鞣酸,有涩肠作用,可引起便秘,且易与铁、蛋白质结合发生不良反应,所以便秘患者禁食;与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肝脏不可同食,以免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像螃蟹等不可同食,以免引起腹痛、胃结石。
霜降时节,除了吃柿子,还可以如何养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谭超副教授进行了详细介绍。
霜降进补与药膳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霜降节气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正朝着冬天过渡,也是进补、贴秋膘的好时机。
中医治疗遵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切忌无病进补;或不分虚实地滥补、过量进补;或乱配药材;或盲目追求昂贵食材,因此,霜降进补宜有度。虚证应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
霜降导引与刮痧

金水相生,勤练两手攀足式



霜降时节,天渐寒,霜始降,秋风急,木叶黄。大自然之阳气逐渐收敛并藏匿起来,对于人体而言,金水相生,导引、养生、保健的重点也从肺逐渐加入了肾的练习,以与天地之气相应。
谭超副教授建议,可以做两手攀足式的练习。两手攀足,手(阳)足(阴)相接而阴阳相交、心肾互补;俯身拔脊、伸展腰腿,则可柔筋、健骨、壮腰、补肾、益肝,延缓衰老。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少林易筋经的掉尾势、十二段锦的俯身攀足式等都是与此类似的功法,可以互参共研。
止咳妙穴,就数孔最





霜降凉燥易伤肺致咳,谭超副教授推荐一个有良好止咳效果的穴位——“孔最穴”。孔最穴位于小臂内侧,腕横纹以上7寸的地方。它是手太阴肺经的郗穴,郗治急症。可以用两横指连续敲打孔最穴200-300次,或者在孔最穴局部刮痧,起到疏通经络止咳的目的。
霜降防病

1、防悲秋




霜降时节,秋风萧瑟,万物萧条,人易伤怀。宋代养生家陈直曾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和,便须多方诱说,时役其心神,则忘其忧思。”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可见,秋季要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有助于缓解“悲秋”情绪,减轻霜降肃杀之气造成的郁闷。
2、防秋燥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燥为秋季的主气,待到霜降节气已成凉燥。因此,霜降乃是深秋,易犯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易在此时复发或加重。



谭超副教授推荐食疗方“百合马蹄梨藕蜜汁”来防治秋燥:百合30克、荸荠(马蹄)、梨汁、莲藕各100克,洗净榨汁,去渣,调蜂蜜适量,饮后满口生津,可防秋燥。
3、防关节炎





霜降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天气湿中带寒,易伤害关节,甚至引起风湿痹病。
谭超副教授提醒,应注意及时穿上长衣长裤。可以自上而下做做运动,从手指末端屈伸活动,再到手腕和肩臂,以肩肘为圆心点,用肩进行前后的环肩锻炼。还可以锻炼一下脊椎,从颈椎到腰椎逐节拉伸,再做下肢的关节运动,可以用屈伸转圈的方法将关节活动开。
4、防胃痛腹泻



天气转凉后,胃部容易受凉,引起痉挛、胃痛、恶心、呕吐;腹部受凉,则易腹痛、腹泻,尤其是那些形体偏瘦的人,因皮下脂肪薄,就更加要注意胃部的保暖。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要随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加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止胃部、腹部着凉,导致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提高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发病。
(编辑ZS。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谭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举报

上一篇:初夏养生重在养阳 5个养生方法要知道

下一篇:《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三)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25 11:58 , Processed in 0.211706 second(s), 5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