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留与后人看”
——记四次任中江县令的林振棨
李昌文
在中江历史上,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县令与中江人民、中江的土地最有缘份,他先后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道光十四年(1834)、咸丰三年(1852)、咸丰六年(1856)四次任中江县令,在中江工作时间累计达17年之久。任职期间,他注重调查研究,广施善政。扩建整修文庙,创建学宫、考棚、乡贤祠、演武厅,修建凯江石堤拦河坝、加高城南大道、教化百姓等,对中江后世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社会风气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江人民为了铭记他的惠政和恩情,为他建生祠、立去思碑,称颂他为“醇儒福吏”,并刻“盛德至善、民不能忘”图章,绘“辞官归去一船书”图画相赠,这位县令,就是林振棨。
一、荣耀的家世
林振棨,字戟门,生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县)人。他的祖父林龙章为乾隆三十年(1756)举人,曾任福建建安县训导、湖南永顺府龙山县知县,嘉庆六年(1801),以抵御白莲教有功,升永顺府同知。父亲林衮,监生。母江氏,生四子:绍、振棨、振皋、振翰。受祖父影响,林振棨自幼喜爱读书作诗,作诗藏书成为其终身业余爱好。
二、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嘉庆二十年(1814),23岁的林振棨参加生员岁试,取入府学第四名。嘉庆二十三年(1818),六月,参加科考,拔取一等,得廪饩,获得官方的生活物资津贴补助。九月,参加福建乡试,考中举人。作诗“科名岂为图温饱,学识先应辨是非”,体现了他青年时代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嘉庆二十四年(1819),到北京参加会试,满怀希望而来,结果落第,人生遭遇第一次挫折。道光二年(1822),经过三年充分准备,31岁的林振棨再次上京,参加壬午恩科会试,获第191名,殿试三甲第100名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四川。
三、入蜀为官
道光三年(1823),正月,与长兄携家眷赴蜀。临行有诗示家中诸弟,以“泉纵出山何敢浊”之句警示自己,立志做一个清廉为民的好官。六月,抵达成都。七月,即奉委署綦江知县,也就是暂摄原任或代理知县。道光四年(1824),33岁的林振棨又署壁山知县。道光五年(1825),再署资阳知县,任内政绩显著,政声很好。道光六年(1826),“尽心民事、官声素好”的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戴三锡上奏“为题请林振棨补授四川潼川府属中江县事”,得清廷批准。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卸任资阳县,四月赴中江任。36岁的林振棨经过五年时间,在三个县署理知县的多地锻炼,其工作能力终于得到朝廷认可,有了正式的官职和施展才干的舞台。
道光九年(1828)夏,已在中江工作两年,熟悉了县情的林振棨倡议修建中江考棚(原大东街小学、城关中学,今继光实验小学、大东街幼儿园一带,原建筑群规模宏大,遍植桂花树,庄严美观)。八月,扩建整修孔庙,作《改修棂星门记》,从其文中我们今天才知道中江文庙悠久的历史,“圣庙创自宋元以上”。由于工作太过劳累,道光十一年(1831),40岁的林振棨以疾病为由引退,获加三级,为去世的父母及妻室请给封典,获准,并作诗纪念:
名场十年叹蹉跎,久报哀思废蓼莪。
幸博五花天上诰,九京荣荷国恩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代当时对官员奖励、激励制度还是制定、执行得比较合理的。道光十二年(1832),经短暂调养后,林振棨又署梓潼知县,在咸丰版《梓潼县志》中留下“诚心为治,民情翕然”的美评。道光十三年(1833)春正月,四川总督鄂山奏请林振棨署龙安府知府(今平武、青川、江油一带),未果。奉命回中江本任,有诗。
癸巳九月奉檄回中江县本任作
雪泥鸿爪又重回,父老儿童笑口开。
旧尹恰如江上雁,季冬飞去季秋来。
道光十四年(1834)春,与曾作过河南阌乡县令,辞官居家的中江阳平人李福源商议重修中江儒学学宫事。曰:“化民成俗,必由于学,古之善训也。吾邑自隋设凯州于此,千有岁余,文章事业,忠孝节义,代不乏人。匹夫之所为,皆先圣先贤之所乐而心许也。”林振棨带头捐银一千两,李福源与邓永堂协力劝募,月余即捐资过万。又有唐文范兄弟认捐泮池,刘运九兄弟认捐大成门,王缉武兄弟认捐崇圣祠,李葑兄弟认捐阙门,唐泰祥叔侄认捐名宦乡贤祠,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道光十五年(1835),与李福源商议重修龙王祠。道光十六年(1836),中江文庙重修工程顺利完工,李福源作《重修儒学碑记》,称赞“是举也,非明府之明决不能由此也。”重修文庙的余资还修葺了明伦堂、尊经阁、节孝祠、南城奎星阁、学官署,南门外大路、西河堤和铜鱼山南山寺,可以想见当年中江士民捐资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是多么高涨。大成殿中的孔子坐像,是从山东曲阜孔子老家运来的泥土塑成的,全国仅有7尊泥塑,四川只有两尊,中江独占一尊。文庙内当时古柏树有1077株,最大一株高20余米,树围3.72米,至民国十二年时已存活了777年,最迟植于南宋,可谓翠柏森林。据道光版、民国版《中江县志》记载,文庙除春秋两季祭祀外,人不得入,相传有灵蛇甚巨。据民国版《中江县志》记载,就在林振棨主持祭祀仪式的当天凌晨,李福源梦见孔子“青冠方巾,大袖蓝袍,足履皂靴,数十人前导,张一红旗,直入大成殿受祭”。文庙重修后,中江文风大振,发生了“优昙瑞应”奇观,说是当年中江县中举人数大增,文庙大成殿阶下的一株巨大的昙花开得特别茂盛。有诗为证: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今日中江文庙能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江的老百姓有一个喝茶、跳舞、打乒乓、休闲的好去处,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当年修建文庙的组织者、建设者。
道光十七年(1837),林振棨又捐津贴重修南门外龙王祠,四月动工,十月告成,李福源作《重修龙王祠碑记》以纪之。按清律,当年任职期满,依例升调,入京引见。冬十月启程,腊月到京,到太学观题名碑,看见自己的名字,有感而赋诗“恍忆大罗天上事,曾随仙队咏霓裳”。重游陶然亭,作诗“此是群仙游讌地,相思已积十年深”。受道光皇帝接见后,奉旨回任中江县。三月刚到中江,四月,四川总督宝兴又奏请林振棨调署灌县。腊月,以疾告归。作诗以留别,四首选二。
留别蜀中诸同志
(三)
敢于苍赤便忘情,翘盼群公佐太平。
但有活民新德政,邮函还望达榕城。
(四)
故乡原为表阡回,那有田园五柳栽。
只恐孤山林处士,又为冯妇下车来。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林振棨很自信地预见到自己可能还要回四川任职。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49岁的林振棨雇船启程回到福建榕城(今福州)。
四、居家六年,经历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日,林振棨回到榕城老家。前一年,厦门已两次与英军作战。二月,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抵达福州,驻守厦门督办防务,进行大规模防御建设。福州也开始了修建加固城池防御,林振棨积极参与到修城工程中,其堂弟林振高因修城有功,以廪生授上杭训导。居家期间,重新为祖父母、父母及原配夫人高氏安葬。为陈修园《医学从众录》写序。
道光二十六年(1846)冬,55岁的林振棨迫于家计,只好北上北京寻求复职,先将家藏的三万多卷书籍分门别类,作一总目,寄望子侄辈好好收藏。
五、再宦四川十四年
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月十三日,56岁的林振棨在圆明园养心殿获引见,奉旨坐补原缺,即回到灌县任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又只身赴珙县署知县,十月卸任。珙县士民送“万家生佛”四字彩帷。道光三十年(1850),赋闲一年。咸丰六年(1851)四月,再署珙县知县。
咸丰二年(1852)四月,61岁的林振棨第三次回到中江任知县。有诗:
咸丰壬子四月重莅中江
争迎前度旧刘郎,合被桃花笑老苍。
好证初心盟白水,浑如再梦熟黄梁。
移文终被尘缨缚,学制重将美锦张。
见惯使君欢妇孺,抚躬何以慰民望。
既有重回中江的欣慰,又有对中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可惜事不遂人愿,当年九月,林振棨又调署井研县,中江士民设宴相送。他口占二首诗歌答谢,现选其一:
留别中江士庶十二律
冯妇重来感夙因,当年父老半沉沦。
鸠工尚喜宫墙固,骏望长留俎豆新。
试院衡文才济济,射堂讲武气彬彬。
扪心一事尤堪慰,力役终无扰里民。
咸丰三年(1853),去岁冬井研大旱,林振棨到任后大雨,全县人心大快,士民制楹联、辑各惠政事相送。林振棨赋诗以谢:
冬令郊原泽未通,随车偶得雨濛濛。
诚和民气叨灵贶,何敢贪天作己功。
咸丰六年(1856)十二月,林振棨第四次回任中江知县。井研卸任之时,留下了三首留别诗,现选其一:
心交便是聚吟窗,别思何须恨隔江。
各报前程好消息,寄书互觅鲤鱼双。
咸丰七年(1857)五月,根据清代的计典制和林振棨在四川中江、资阳、壁山、綦江、梓潼、灌县、珙县、井研八个县工作的政绩,经四川总督吴振棫保荐,列卓荐(即今天的卓越优秀领导干部推荐),九月,加知州衔(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领导职务)。
咸丰八年(1858)九月十一日,67岁的林振棨与中江广福人、孝廉方正、国子监学正黄晓谷等游访古铜山县(今中江县广福镇及周边地区)名胜古迹。访菩萨崖、当阳石、飞来泉、龙隐洞,观千秋亭题咏石刻,拜谒铜山十二贤祠,作诗以记:
名贤十二盛衣冠,祠旁星垣壮大观。
模范居然前哲在,典型留与后人看。
奇峰排闼青罗列,乔木凌霄翠郁盘。
今日登临神仰止,瓣香聊表寸心丹。
当年,林振棨老来得女,次女林芳出生。
咸丰九年(1859)二月二十一日,他的闽县老乡、四川总督王庆云日记有评:“林戟门慎密可敬,然贤否不言,终非直谅之友,斯不能以无憾”。
咸丰十年(1860),69岁的林振棨以年老辞中江县任。临走前,首倡筹白银二百两,发商生息,作为中江生员参加乡试的卷资,中江绅士又续钱一千串,置业生租,作为宾兴礼之资金。
咸丰十一年(1861),侨居成都,四川总督骆秉章挽留以办军务,力辞不就。七月,中江士民制作金字彩屏上省为之祝寿。
同治二年(1863)冬十一月,在成都侨居3年,72岁的林振棨准备买舟归闽,将携书3万卷。中江士民以“辞官归去一船书”绘图并附以林梅坡将军的祖父,监生林开瑞的一首诗相赠:
题林戟门刺史书船图
送别锦官城,依依父老情。
五朝贤县令,一介旧书生。
江上风波静,船头卷轴横。
我思将化鹤,东去远随行。
同治二年(1864)秋九月,中江缙绅趁着秋试的机会,到成都看望他。以诗纪:
余引疾乞退,侨寓锦官城,值同治甲子秋,中邑绅衿晋省,承饮叙深情,诗以纪之。
凯江解甲五年周,回首名场四十秋。
谬有循声登上考,愧无善政媲中牟。
忆培文教心良苦,幸倡宾兴典久留。
我向桐乡原恋恋,未知仍念长官否?
诗中充满了对中江的土地、中江人民的深情眷念。当年九月即启程回闽,在彭山江口镇得病,昏迷两日,幸有侍妾李氏一路细心服侍照顾,方得转危为安。
六、回归故里,颐养天年
同治四年(1865)二月,已经74岁、清廉奉公的林振棨回到福建,既无田产,也无房屋,还得寄居。幸好拥有万卷藏书,可以笑对僮仆的嘲笑。民国版《中江县志》收录了他寄回中江的诗:
同治乙丑仲春,二次归里,口占志感,并致中江閤邑诸绅庶:
七秩重归算幸人,寄居犹是客中身。
输他开径陶元亮,羡煞耕田郑子真。
聊拥图书供啸傲,任凭僮仆笑清贫。
天心或者怜衰拙,暖律吹回黍谷春。
自嘲晚年生活不及晋代隐逸诗人陶渊明、西汉隐士郑子真。
同治五年(1866)秋,闽浙总督左宗棠,聘其为《正谊堂全书》总校,以目疾辞。同年,新任闽浙总督吴棠聘其为道光《福建通志》覆刊总校。同治六年(1867)九月,长婿许献诹中举。十二月,中江县为其立德政碑并拟为其建生祠,中江绅士专门寄信与碑文拓片到福州,林振棨作函回复阻止建祠,并附致谢诗:
阅缄珍惜抵黄金,一纸穹碑远寄临。
政事惭叨遗爱颂,文章难迎太和音。
庐山曲折衬真面,凯江清冷写素心。
自问何修能得此,桐乡犹恋啬夫深。
中江县《邑侯林戟门先生去思碑》,由曾担任过左宗棠幕僚的中江书院讲席李星根撰写,文后的诗之曰:
七闽之英,惟林多贤。
我公莅邑,余三十年。
往者承平,犬不夜惊。
丱我髦我,脧我以生。
始至民顽,恋若慈母。
及久而安,恃若严父。
一去已甚,云胡复归。
公则善矣,民能不思。
公来书生,公去书生。
有绩三考,无子一生。
唐白乐天,晋邓伯道。
诗以述职,莫慰公者。
我民祝公,寿愷无疆。
更祝令德,有后而老。
同治十年(1871),80岁的林振棨参与总校的《福建通志》出版,作《八十自遣诗》,以南宋诗人陆游的85岁为长寿目标。
八十自遣
七十年华古已稀,八旬岁月颇难几。
试将前代诗人数,务观诚斋或可希。
七月初八日,八十寿辰,亲友祝贺,作感怀诗八首。当年,小女林芳15岁,嫁邱家,作诗数首,有“膝下相依十五年,于归期届泪潝然”句。
同治十四年(1874),83岁,病故。
七、诗书县令身后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清廷下旨批准林振棨入祀乡贤祠,有《瓣香词合编》在四川地区刊行,后有族孙林孝恂重刊。
民国十九年(1930)生于中江,极受父亲宠爱,从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退休的小女儿林芳为父亲刊刻诗稿百余篇,名《小谟觞诗存》一卷问世,今存。
林芳受父教,能诗、文、词,为逸社社员。育三子:醒旦、醒志、中基。长子邱醒旦,民国初期报界风云人物。民国版《闽侯县志》《闽百三十人诗存》收录林芳诗36首,录其一首领略其文采:
白秋海棠
林 芳
竹边翠袖映秋痕,洗出啼妆依粉垣。
红泪灵芸消绮思,白头卓女付无言。
名花如此人何似,本色由来世所尊。
侬比杜陵更多恨,岂徒诗句避慈萱。
【主要参考书目】
1.道光版、民国版《中江县志》
2.《中江史话》
3.《中江文化遗产志》
4.《历代诗人咏中江》
5.《四川林氏源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昌文(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中江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中江县作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