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系列:苏轼(一)

2022-10-13 04:48| 发布者: uc4mcyqbsb9bft| 查看: 1957|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崭露头角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正在举行礼部贡院的进士考试。


主考官,时任礼部侍郎的欧阳修,注视着安静的考场。那一格格斗室之中,没有半点喧闹,只听得笔尖在纸上沙沙的书写声,仿佛春蚕食叶。


此刻的他没有想到,一位名传千载的惊世之才将从这里脱颖而出。


22岁的苏轼(字子瞻),正自信满满地奋笔疾书。同样意气风发的,还有与他一同参加考试的弟弟,19岁的苏辙(字子由)。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之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苏轼的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赞赏,当即评为优等。


殿试之后,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满京城。


新中进士与主考官之间,从此有了师生名分。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欣赏,带着他拜见了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这些都是苏轼仰慕已久的人物。


欧阳修这位当时的文坛领袖,以宽广的胸怀对后辈苏轼毫不吝惜赏识与提携,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突传噩耗


正当兄弟二人春风得意之时,一个噩耗传来,母亲程氏夫人在家中病逝。远在京城的苏轼父子三人悲痛欲绝,立即启程回家乡蜀地眉山。


一路上,苏轼失魂落魄,眼前不断浮现母亲慈爱的面容。


小时候,父亲苏洵甚为严厉,而且经常外出游学。一直都是母亲陪伴着他们兄弟俩读书写字,还耐心地给他们讲述古代先贤的故事,培养他们正直的品格、高远的志向。


母亲信奉佛教,待人仁慈、怜惜一切生命,为年幼的苏轼种下了宽厚仁爱的萌芽,深深地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


按照宋朝的规定,长辈离世,子孙辈必须在家守孝三年,称为守制或丁忧。


嘉祐二年(1057年)六月,苏轼丁忧家居。三年后,接到朝廷的诏令,苏轼父子再次前往京城。



手足情深


嘉祐五年(1060年)三月,苏轼父子抵达京城,苏轼和苏辙被任命为办理文书事务的九品官。听说第二年就要举行制科考试,兄弟二人都辞不赴任,打算备考。


“制科”是为选拔人才特别设置的考试,先由六名考官在秘阁(宫廷收藏书籍、珍本书画的机构)举行阁试,及格者再由皇帝亲自御试。(制科极难,两宋300多年间,制科共22次,入等者仅41人。)


苏轼兄弟二人为了备考,日夜苦读。一个风雨之夜,他们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心有感触。他们想到今后如果踏上仕途,兄弟俩将很少有灯下共读、对床夜话的机会了。


两人约定:等到完成报效社稷的宏图大愿之后,退隐故乡,一同享受闲居之乐。


制科考试之后,苏轼考入了第三等(一、二等是虚设,第三等是最高等级),被授予正八品“凤翔府签判”的官职。苏辙考入第四等,同样被授予正八品官职,但因苏洵奉命在京城编写礼书,他也留在京城。


苏轼踏上去凤翔的征程,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仕途。苏辙骑马随行数十里为哥哥送行。


离别之际,苏轼难掩心中怅然,不禁泪下,望着弟弟消失的背影,他提笔写道:“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子由啊,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在此后的宦海生涯中,苏轼经常忆起那个风雨之夜,多次写在与弟弟互赠的诗篇中。这也成为他漫长坎坷岁月中的一点温暖的希冀。



喜雨亭记


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抵达凤翔(今陕西凤翔)。苏轼的职位是“签判”,就是知府的助理官,他的上司,是凤翔知府宋选。


宋选为人仁厚,为政勤恳谨慎。苏轼在他身上学到了务实的精神,从小事做起,造福百姓。这为他之后多次担任地方官的卓越政绩打下了基础。


凤翔签判在任期间,苏轼发现了一个弊政:衙前。(衙前是一种差役,负责运送官府所需的物资。)按照规定,服役者如果不慎丢失官物,必须赔偿。


凤翔府的衙前主要是把砍下的竹木编成木筏运到京城。而因为从凤翔到京城,要经过渭河、黄河,一旦河流涨水,木筏损失惨重,服役者也经常苦于赔偿、倾家荡产。


苏轼体察民情,提出修改规定,让服役者自行决定运送木筏的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开涨水期,大大减少了木筏丢失的风险。


凤翔地处京城汴梁的西南部,干旱少雨,苏轼的任职期间,几度遇到严重的旱情。心系百姓的苏轼总是带领大家虔诚地求雨。


他的诚恳似乎真的感动了上天,有一次连降三天大雨,解除了忧心的旱情。


苏轼欣喜若狂,还专门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天地失色


嘉祐八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改年号治平。


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苏轼在凤翔的三年任期结束,回到京城。又经过一次皇帝主持的考试,苏轼被授予直史馆一职(负责编修国史)。在这个职位上,苏轼得以饱览宫中的藏书和名画。


然而,这一年的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突然病故,年仅27岁。


天妒红颜!温柔聪慧的妻子骤然离世,苏轼痛苦万分、悲恸难以自抑。 性格互补的两人,在生活中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十年之后,他还在梦中见到妻子,醒来已是泪流满面。他怆然起身,用文字疏解心中压抑多年的痛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治平三年(1066年),丧妻之痛还笼罩在苏轼心头,可又有沉重的悲伤接踵而至。


四月,刚刚完成礼书编纂的父亲苏洵溘然长逝。31岁的苏轼怔怔地面对这一切,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气。


身边的至亲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天地间一片黯然,仿佛瞬间失去了所有颜色……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曾国荃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6:45 , Processed in 0.258889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