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过去的事—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贤相

2022-9-19 19:33| 发布者: vnqjyvm6mn| 查看: 2319|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春秋战国时期大致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简称“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公元前770年,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周室渐渐衰落,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
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简称“战国”,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争雄,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大争之世。期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了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等功标青史的人物,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年代,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相”星辈出,人才辈出的一个时期。
今天聊一聊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著名的贤相。
一、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人,史称管子,周穆王的后代。辅佐桓公强齐图霸,九合诸侯,礼让天下开法家先驱。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苦,很早就挑起生活重担。为生活所迫,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又参军,几经曲折。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12年,齐国发生内乱,管仲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莒国。
后来齐襄公被刺杀,齐国大乱,纠和小白为了继承侯位分别快马加鞭赶回齐国。管仲为了阻挡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借鲁国军队埋伏在途中进行拦截。双方激战时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头正巧击中腰带铜钩上,鲍叔牙让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装已死,驾车带小白飞驰到齐国。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先进城说服诸大夫,然后迎次公子小白进城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发动对鲁国战争。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了起来。齐国使者表示,齐桓公要报管仲的一箭之仇,将管仲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并举荐管仲。齐桓公以社稷为重,重用管仲为相国,尊称其为“仲父”,全面主持齐国政事。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
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策略,
使齐桓公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司马迁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二、春秋后期齐国晏婴



晏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
晏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又能言善辩,善于辞令。
晏婴出使楚国时,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楚国下大夫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
晏婴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 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怎么也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又一次,晏婴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请晏子从那个小洞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婴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孔丘(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三、春秋吴国相国伍子胥



伍子胥,本名伍员,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与屈原、介子推并称为春秋三杰。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还有纪念伍子胥的城门—“胥门”。
民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故事流传至今。当年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先投奔在宋国的太子建,恰逢宋国内乱,只得与太子一起奔郑。在郑国,太子建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被楚兵一路追杀的伍子胥,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安徽含山县北)到吴国。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难于上青天。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好心招待两人,一连数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度日如年,寝不能寐。一天,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
范仲淹评价伍子胥: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四、商鞅变法-秦国大良造商鞅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通过变法,在秦国实施严刑峻法,重农抑商,还改革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被车裂分尸,诛灭九族。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果然,商鞅留在魏国安然无恙。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正在下令招贤纳士,于是去了秦国。历史,从那一刻开始,多了一个专有名词,称之为“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评价: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五、蔺相如,传为今曲阳县相如村人,曾为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赵惠文王时,得楚人卞和所献玉璧。秦昭王闻后,遣使给赵王书称:愿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就在赵王左右为难时,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赵惠文王立即召见蔺相如,问:“秦昭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惠文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蔺相如果然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认为他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公元前266年,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孝成王听信谣言,因此以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司马迁评价蔺相如:“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六、张仪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以“连横”破“合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春秋战国,纷纷扰扰,时势造英雄。
合纵连横,反反复复,英雄造时势。
话说张仪在鬼谷子完成学业后,就出门找工作。因为专业学的是游说,所以免不了到处跑。当张仪来到楚国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一文不名的张仪投宿到了当时楚国令尹昭阳门下。有一天,昭阳大摆宴席,张仪也在。当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令尹的一块美玉莫名丢失了。昭阳的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跟昭阳说:“张仪贫穷,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在昭阳的示意下,门客们一哄而上,把张仪抓到令尹跟前,严刑拷打。张仪始终不承认,众人审问无果,也没有证据,便把张仪放了。
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担任赵国国相时,害怕秦国会攻打各国,破坏盟约。找到张仪,建议张仪去秦国。张仪当时是沦落之人,苏秦派下人暗中帮助张仪。当张仪终于见到秦惠文王并得到重用后,苏秦下人才告诉张仪:“其实暗中帮您忙的,是您的师兄苏秦啊。他担心秦国会攻打赵国,破坏六国联盟,认为只有您能够说服秦王。他为了激发您,暗中派我提供各种东西给您,支持您来秦国。现在我也该回去复命了。”张仪听罢,非常感慨:“我现在才知道自己比不上苏秦啊!您替我回去说,只要他苏秦在,我一定不会让秦国攻打六国。”果然,在苏秦死之前,秦国都没有攻打六国。
李斯评价张仪: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太史公评价张仪,曰:“真倾危之士哉!”
七、苏秦



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早年穷困潦倒,饱受家人讥笑,决心发奋读书。 常常读书到深夜,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以使自己醒来,坚持读书。这即是“锥刺股”的由来。后,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后,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苏秦被刺,惊动了齐国上下。当时七雄并存,秦国最强,秦国一直虎视眈眈,觊觎着其他六国的领土。好在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秦国才不敢轻举妄动。齐王派人捉拿凶手,一无所获。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 齐王依计行事。
第二天,齐国的都城里一派紧张气氛。齐王一声令下,只见战车上的士兵将马鞭一挥,战车分别向五个方向驶去,苏秦的尸体被撕裂肢解。这时,人群中窜出个壮汉,身佩长剑,奔至齐王跟前,下跪叩首道:“禀报大王,刺杀苏秦的正是小人。”齐王一听,哈哈一笑,两旁卫士一齐拥上,把那壮汉捆绑了起来。齐王拔出宝剑,怒目圆睁,向那刺客刺去。一剑又一剑,刺客当场毙命。齐王含泪宣布:盛殓苏先生,天下缟素,以示哀悼。
桑弘羊评价苏秦: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八、李斯



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当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以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秦王嬴政要杀郑国。郑国理直气壮说:不错我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可这水渠修成,韩国不过多活两年,秦国却能沃野千里,一统天下,建万世之功。最终,秦王回收成命。历经十年,完成水利工程修建。这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当时,其他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说:“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嬴政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提出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为世人叹息。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00.钢铁大王 卡内基:一个典型的成功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5 02:48 , Processed in 0.242901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