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历时14年,记录3000多年历史人物故事。很多故事在当历史时期,堪称经典。我们读史记,不光是了解故事本身,还希望能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所启示。接下来,我们以三位王侯将相的故事经历为基础,谈谈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启示。
1、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徙木立信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解析】这则故事,家喻户晓。讲的是,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广泛招揽各国人才,进行改革。商鞅就是其中一位。商鞅在成功打击太子等群体,进行利益重新分配后,需要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精心设置了,徙木立信的故事。将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十镒黄金。用现在的话说,你帮我把衣服从杭州捎到南京,我给你10万元。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可偏偏这不可思议,有了巨大的广告效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反正搬个木杆,也没什么损失。有位看客将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成功拿到了奖赏。故事传遍整个秦国,使得秦国老百姓从对新法将信将疑到深信不疑。最终变法取得成功。
2、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设法试探),持鹿献于二世(秦二世皇帝胡亥),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身边的人),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译文】赵高想要叛乱(篡权),害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事先设下圈套来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来献给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看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了。”询问身边的大臣们(这个是鹿还是马),身边大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大臣为了阿谀奉承赵高回答说是马,有的大臣说是鹿,(过后)赵高就暗地里假借刑法惩处那些说是鹿的大臣们。(这件事)以后,大臣们都非常惧怕赵高。
【解析】秦二世时期,赵高名义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是掌控者秦国政权。但依然存在反对赵高的一派,以及一些中间派。这给赵高篡权带来较大隐患。为了进一步将可能的反对派,尤其是中间派识别出来。赵高在朝堂之上,牵进一头鹿,并确认这是一头马。随之而来,朝堂之上,一阵议论之后,归于安静。朝堂之上,都是能人异士,怎么可能连马和鹿都分不清。说鹿的大臣,就是赵高一派的,说马的,是反对派,沉默不语的,是中间派。通过这一场简单的鹿马识别,很快的区分出了,支持自己的,反对自己的,以及没有倾向性的中间派。一场简单游戏,区分敌我阵营。
3、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彭越期会日出
【原文】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原与诸君。”少年彊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於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彊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於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译文】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解析】彭越是为数不多的刘邦时期的异性王。在楚汉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着,助汉则汉胜,向楚则楚胜的关键作用。这则故事,讲的是彭越在起步时期,队伍比较杂乱的情况下,为了建立威信,给团队布置的一项任务。要求大家,在第二天日出的时候,集合。这任务,很简单吧?只要按时起床,来到约定的地点,任务就算完成。放到现在,就是老师班上学生经常迟到,老师为了整顿班风,在一次春游活动中,要求小学生,第二天8点,在学校大门口集中,去春游。最后,对迟到的学生严肃处理。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迟到。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三则故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巨大指导作用。在新团队建立威信,取得公司群体员工信任等。下面,将历史故事分解,便于执行。
1、事项简单,容易执行。我们日常工作中,难免会碰到执行重大任务。要成功完成任务,必然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但是,团队成员,想法各异,难以统一。这个时候,就需要识别,哪些团队成员是坚决支持,哪些持反对意见,哪些是无所谓的中间派。这非常关键。坚持支持的,就要放到关键岗位,反对和中间派只能安排到无关痛痒的岗位。所以,在重大任务开始之前,可以召开一次全员大会,就务的某一个细节进行讨论,来看每一位成员的服从性。再根据服从性,安排对应工作。
2、衡量标准,足够明确。所设置的事项,达标与不达标的标准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模棱两可。比如是鹿还是马,是非常明确的。将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第二天日出,集合。都是非常明确的衡量标准,没有异议的可能性存在。以便准确辨别。
3、一次测验,群体适用。所设置的事项,适合所有对象。可以一次测验,了解所有人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非常喜欢举办大型营销活动的原因。只要认真的讲解一次,就可以让大多数人知道。事半功倍。
4、树立典型,广而告之。只是简单讲解,还不足以已,让传递的消息,家喻户晓。还有梳理典型,通过梳理的典型,自发传播。要是有人,刊登广告,只要将意见衣服从南京捎到杭州,给10万元。相信各大媒体,将会争相报道,有望成为有史以来,性价比最高的广告,没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