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几个孩子领着公差来到庄东的一面篱笆墙前,说:“这里面就是蒲先生的家!”差役一听摇了摇头,他无论如何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蒲松龄竟会如此贫寒。
蒲松龄听到喊声,身穿布衫,急步走出柴门。差役问明以后,递过书信,只说声“县太爷叫我送来的”,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蒲松龄回到自己那仅有的三间老屋内,看完信,立即将信交给妻子刘夫人。信是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写来的,要聘请蒲松龄担任幕宾。
蒲松龄十分为难;自己的三个孩子需要管教,不宜外出,可是家庭生活困难,不工作又不行。最后,他与刘夫人商定:孙蕙是本乡人,对我们比较了解,还是到宝应县去挣碗饭吃吧
蒲松龄将家事安排好,便与母亲董氏及兄弟、妻子挥泪告别。他带了简单的行囊,骑上那匹白马,往江苏去了。
天已薄暮,蒲松龄赶到沂州(今临沂县)找了个小店安歇。夜里下起绵绵秋雨,他便耽搁在小店内。当地人雨天不做活儿,都聚集在小店里说东道西、谈趣闻。当时,蒲松龄正在搜集故事创作小说,便挤到人群里,很有兴致地听起来。
当众人知道他是写小说的蒲松龄时,便请他讲故事。蒲松龄欣然应允,绘声绘色地讲了自己刚写好的小说《劳山道士》,惹得满屋人哈哈大笑。
突然,从人群中站起一位青年书生,自称叫刘子敬,早已仰慕蒲松龄的为人,也喜欢读他写的小说。蒲松龄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
第二天,刘子敬带来一部手抄书《桑生传》,让蒲松龄看。书稿讲述了书生桑晓与狐女莲香的爱情故事。
蒲松龄早就想假借谈狐道鬼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了。晚上,他在秋雨声中、灯光下面。根据《桑生传》的素材,写成了著名小说《莲香》。
数日后,蒲松龄到了江苏省清河县。这里刚闹过水灾,街上到处是流浪的灾民。蒲松龄正走着,忽然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扑通”一声跪倒在马前,挡住了去路。蒲松龄急忙挽住缰绳,跳下马来。
那妇人连忙向路旁招手。一会儿,从路边走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小姑娘长得眉清秀。却面黄肌瘦,十分可怜。
妇人哭哭啼啼地说:“俺家在宝应县,被一场大水冲了个干净。请老爷行行好,带上我的女儿,给她一条生路吧!”说着,妇人又落下泪来。
蒲松龄不觉打了个寒战,想不到自己将要去的宝应县,水灾竟是如此严重!他没有再问什么忙从口袋里掏出一锭纹银,对妇人说:“拿去买碗粥喝吧!
妇人还没答话,一个阔公子带着几个横眉竖眼的奴才走了过来。阔公子见蒲松龄手托纹银一把抢过去,说:“哪里来的穷酸?大爷没有点头,你就胆敢在此买妾!
蒲松龄急忙说:“这妇人是宝应县灾民,我只想尽力资助,哪里是买妾呢?”阔公子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讲,就是你出钱我出力了?!”
“来人哪,给我把小妞儿带进府里!”阔公子一声喊,他身边的几个恶奴拖起小姑娘就走妇人一见,急忙上前拦挡,结果被恶奴推倒在地。
阔公子把纹银往口袋里一装,转身要走。妇人急忙拽住他的衣袍。阔公子双眼一瞪,抬脚将妇人踢翻在地,扬长而去。妇人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蒲松龄看到这里,一股怒火从心头升起,便向众人说道:“诸位出来做个证明,我到县署去告这个恶霸!这时,旁边一位老丈对蒲松龄说:“那个阔公子是有名的花花太岁,没有人敢惹。你啊,还是赶路去吧!"
正在这时,忽听一阵锣响,从那边走来几个差役,喝道:“为保漕运,开挖运河。凡城内人丁,都得上河清淤!差役来到蒲松龄面前,要拉他上河清淤。蒲松龄昂起头,只是轻蔑地一笑。
差役误认为蒲松龄是京都来的,再不敢上前拉夫。蒲松龄看出差役的误会,便趁机指着那妇人说:“去报告你们县太爷,要严惩那花花太岁,被抢的女子要立即放回!”说完,翻身上马走了。
众差役见蒲松龄骑马远去,就议论开了:“听说皇上派来一个私访的钦差?”“他是不是打前站的钦差随员?”说到这里,他们急忙朝县署跑去。
蒲松龄快马加鞭,赶了一夜路程,来到宝应县。知县孙蕙听说幕宾来到,忙与主簿刘孔集一同将蒲松龄迎进县署。
知县孙蕙为蒲松龄设办过接风宴后,就到运河清淤工地去了。蒲松龄跟着刘孔集立即来到公务厅房,动手处理起县里的事务来。
蒲松龄办完公务,信步出城来到运河边。他登上一只小船,与渔民张老汉攀谈。张老汉见县署的幕宾竟然没有架子,便山南海北地聊了起来。
张老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学问很深。知县丁乘鹤对他十分欣赏便大力举荐,谁知一放榜,叶生却没有考中。叶生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就病了,不久就奄奄一息。
恰在这时,丁乘鹤得罪了上司,被免官,准备回家。临行前,他派人去看望叶生。叶生躺在床上对来人说:“过一会儿我就去送行。”叶生来到丁乘鹤家里,丁乘鹤对他好生安慰一番,并请他当了家庭教师。
丁乘鹤的儿子丁在昌在叶生的教育下,竟连连高中,直至考中进士,当了京官。丁在昌由老师陪同进京赴任。叶生在京都也中了举人。
丁在昌被任命为河南省主考,便顺路陪同叶生衣锦还乡。叶生走进家,妻子吓了一跳,因为她以为叶生早已病死了。叶生见了妻子一面,果然倒地就不见了。妻子顿时大哭起来……
蒲松龄听完这个故事,触动了情怀,眼里竟闪出了泪花。原来,他年轻的时候考秀才,曾连考三个第一,但后来再考举人,却一直没有考中。
一天工作之后,蒲松龄轻松地走到城外。他看到河边几株梅花犹如一片云霞,情不自禁地吟道:“年随风雪桥边尽,春向江梅枝上多。
他兴趣未尽,回到县署,又拿起近日写的《李伯言)《李司鉴》等几篇小说自我欣赏起来。这儿篇小说,诛恶扬善,读来颇为畅快。
正当蒲松龄得意的时候,孙蕙和刘孔集闷闷不乐地走进来。孙蕙说江苏藩司慕天颜推荐他代理高邮知州,这是有意拉拢他。谁都知道,这种官是不好做的。
不久,孙蕙不得已带着蒲松龄到了高邮。孙蕙很快陷入江苏新旧两派斗争的旋涡中不能自拔。这样一来,作为幕宾的蒲松龄就越发忙碌了。
这天,孙蕙因公去了扬州。蒲松龄正在州署处理公务,忽听外面吵吵嚷嚷,人声鼎沸。差役进来说,从宝应县来了几百个“刁民”,口口声声要见孙大老爷。
蒲松龄走出州署,见门前黑压压一片灾民。“我们来找孙大老爷要饭吃!”“孙大老爷不出来,我们就不走了!"喊声哭声响成一片。
蒲松龄在人群中发现了张老汉,便走过去问:“请问老丈,你们来干什么?”张老汉见是蒲松龄,哭诉道:“我们这些难民回家,县里却不收留。这些人无家可归,故此来.……”
蒲松龄明白了:这是水患治理后,县署还没有力量将招募的灾民全部安置起来。蒲松龄急忙吩咐差役去提开水让大家喝。
蒲松龄让张老汉告诉大家,暂时先回宝应县,由自己催促县署快报第二批灾民安置名单想方设法将大家安置好。张老汉相信蒲松龄,便带着灾民走了。
不久,恰逢孙蕙生日来临,宝应、高邮的许多富户准备为他祝寿。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孙蕙决心好好地铺排一下。
孙蕙寿日当天,州署上下喜气洋洋,后院张灯结彩,欢宴宾客。许多富商士绅都带着厚礼前来祝寿。
晚上,州署后楼上铺锦叠绣,灯红酒绿,一个富商给孙蕙送来的歌舞班子正轻歌曼舞。孙惠坐在象牙床上,在美妾、丫鬟的服侍下饮酒观舞,尽享欢快。
孙蕙酒酣兴浓,忽然想起了蒲松龄,忙派人去叫。等蒲松龄来到,孙蕙满面红光地说:“如此美景良宵,不可无诗,现请贤弟大显才华。”
蒲松龄寄人篱下,不得不应酬。他面对锦衣红颜、歌声酒气,略加思索,便吟成了一首七言古诗。
“……参差银盘腻烛黄,琅玕酒色春茫茫。轻裙小袖奉霞觞,愿君遐龄齐山冈!”蒲松龄吟完诗,孙蕙哈哈大笑,忙请他入座饮酒。
蒲松龄望着尽情享受的孙蕙,心里一动,想道:“我的才学不在他人之下,为何在此充当幕宾,仰人鼻息?”他想到这里,借口身体乏倦,便告辞了。
蒲松龄点上蜡烛,往桌前一坐,窗外隐隐传来歌舞之声。他思前想后,仕途上的进取之心又在胸中萌动。
第二天,他恰巧收到家中来信,知道家里正闹灾荒,两个儿子都生过大病,第四个孩子也快降生了。这样,蒲松龄便决心辞去幕宾职务,回家攻读,争取做官,封妻荫子。
就在这时,康熙皇帝派大学士折尔肯到江苏调查、处理镇江大案,据说是旧派人物把新派告了。孙蕙属于新派,听了这个消息,坐立不安。蒲松龄犹疑多时,不忍就此离去。
孙蕙的靠山倒了,知道自己大祸不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劝蒲松龄赶快离开高邮,以免受到牵连。蒲松龄表示,决不在危难之时一人抽身。孙蕙非常感激。
蒲松龄劝孙蕙与旧派进行斗争,否则没有出路。孙蕙点头称是,便给京城各方人士写了大量信函,为镇江之案解释、分辩。这期间,蒲松龄写下了小说《梦狼》。
危难过去了,孙蕙露出了笑脸。这时,蒲松龄方才告辞。孙蕙恋恋不舍,但恐怕耽误蒲松龄的前程,只好送他上路。
蒲松龄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当他走到青石关,天已傍晚。时值夏末,只见乌云蔽空,大雨将要来临。
蒲松龄找到一户人家上前求宿。哪知道青石关一带近来十分荒凉,这户人家已经断炊多日。不好留客。蒲松龄没有办法,只好又向前赶路。
刚刚走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大雨倾盆而下。天已昏黑,山洪暴发,大石块被洪水冲得满地乱滚。蒲松龄紧伏马上,冒雨前行。
蒲松龄十分艰难地来到土门头庄,时已半夜。他在庄头叫醒一户农家,一位老妈妈出来说“附近有官兵,你还是到别处求宿吧!
蒲松龄知道,老妈妈把他当成“贼寇”了,忙说:“我是过路的读书人,不怕官兵,请您留我一宿吧!”老妈妈这才让蒲松龄牵着马进了院子。
蒲松龄进了老妈妈的柴草屋,在油灯下查看行囊。他见油布包扎的小说稿纸没有被水浸湿这才放心。随后,他脱下长衫拧干,晾在屋里。
过了一会儿,老妈妈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高粱米饭。蒲松龄吃着热饭,与老妈妈攀谈起来才知道这一带正闹“贼寇”,官兵正在“剿讨”。
蒲松龄问:“当个老实的百姓有多好,他们为什么要造反?”老妈妈叹了口气说:“先生不知道,有些人是叫官府逼的。”蒲松龄听了,连连点头。
蒲松龄吃完饭,又听老妈妈讲了一番造反的事情,才在铺着茅草的土炕上躺下来。他只小睡了一会儿,天就亮了,雨也停了。蒲松龄谢过老妈妈,又继续赶路。他刚出庄子,就被官兵拦住了。官兵盘查半天,才放他前行。
蒲松龄从江苏回家后,全家只能靠二十亩地的租粮生活,日子越过越紧。衣食短缺,他哪还有心思读书,整天长吁短叹。
但他却从未停止创作小说。他的小说稿子已经写到二百多篇,在案头堆了厚厚的一摞。其中许多篇章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抄。
蒲家庄东头有条大沟,名叫龙沟,内有一眼泉井,名叫柳泉。泉眼冒出的清水形成溪流在大道旁流淌。泉眼旁有棵大柳树,行人往往在这里休息、谈天。
柳泉东北,有座茅亭,亭中有石桌、石凳。蒲松龄为了搜集素材,经常在亭中摆下茶水招待各方行人,听他们讲些奇闻逸事。
一天,有个名叫李化龙的过路人,讲了自己参加于七造反前后的一段经历。蒲松龄想起土门头老妈妈说的话,回家立即写了一篇小说,名为《野狗》。
蒲松龄对这篇小说很不满意,决心再搜集这方面的材料。这天,一个老和尚向茅亭走来蒲松龄急忙让座、倒茶。老和尚坐定以后,就讲起于七造反的故事来。
于七,山东栖霞人,清朝初年率众造反,占据了好几个县城,清军用了十五年才把他们消灭老和尚用悲凉的语调说道:“于七一案,官兵杀人如麻呀!
“莱阳一书生的几个亲友,因为与起义军有牵连,都在被杀之列。十年之后,莱阳书生来到济南城外,住在一个寺院里.“一天晚上,有个朋友到寺庙拜访他。他抬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十年前被杀的朱生。
“朱生告诉他:请不要害怕,你那被杀的外甥女也在附近。我们都是鬼。我向她求婚,她自己不敢做主。你是她舅舅,请你走一趟,劝劝她吧!
就这样,莱阳书生跟着朱生来到一个村落。外甥女出来见了莱阳书生,痛哭流涕。“于是,莱阳书生做主,为外甥女与朱生完了婚
“后来,莱阳书生碰到一位名叫公孙九娘的漂亮女子,也是因为家庭与起义军有牵连而被害的。经过朱生介绍,莱阳书生与公孙九娘结了婚。“新婚之夜,公孙九娘向莱阳书生谈起自己和父母被害时的惨状,悲痛得昏了过去……"
蒲松龄听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打断了老和尚的谈话。他说:“故事是不是这样写下去:'九娘于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
老和尚点点头说:“公孙九娘的两首绝句,自然要请蒲先生代拟了。”蒲松龄略一思索,用悲切的声调吟出了两首诗。事后,他果然将这两首诗写进了(公孙九娘》小说里。
蒲松龄痛恨腐朽的社会制度,有话不能直说,只好借助鬼妖抨击黑暗社会。许多文人见了他写的小说,都争着传抄。这样一来,到蒲家庄索看小说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678年,三十九岁的蒲松龄去济南应考。落榜后,他回到家中,开始整理自己写的小说1679年春天,整理出的四百多篇小说被定名为《聊斋志异》。他望着半生的心血,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