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钱宗华:窑湾抬阁

2022-8-28 14:01| 发布者: vllqqxqlzq| 查看: 2426|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窑湾抬阁

钱宗华



抬阁,是融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集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民俗游艺活动。
抬阁的溯源,据传:隋唐时期花花公子隋炀帝,极尽声色之乐,在宫庭内建筑了不少亭台楼阁,驱使歌伎舞女在台上、阁前为他表演取乐,久而成习。但他又不安于宫庭生活,常常出外游山玩水,凡一出门,必须携带歌伎舞女。为适应流动演艺需要,逼迫劳动人民为他创造了流动舞台。后历经民间艺人纷纷仿效,千余年的渐次演进,形成了后来的抬阁演艺活动。
清二石生《十洲春语▪攟馀》:“郡城於四月望赛元帅会……更以行院姣女,饰之绣绦画茧,绿絁红兜,扮演故事,谓之抬阁。”
2008年6月7日,抬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具的制作,先制一个直径4尺的六边形桌面,桌面下装4根高2尺多的桌腿,在六边形的桌面上,再装6根2 米高的柱子,柱子上制6根横梁,将6柱互相连接,上面再制作有出檐、挑角、瓦棱、兽头的六角形凉亭,底盘部(桌面 )周围制作高1尺多的栏杆将底盘边沿围起。底盘两边绑2根1.5丈的抬杆,抬杆两头绑上横担,然后再拴 上抬杆。一般以16人抬为主,行走表演时气派、壮观。
抬阁的步伐一般是慢步前行, 抬者的步调一定要一致,这样抬阁才能有节奏地上下颤动,抬阁上的人才能甩动双臂缓慢地舞动。
阁上表演者为3—5名儿童,男女数量不等,儿童体轻,可减轻抬阁者负担,儿童上阁前略施粉黛,面色粉红,在架子上做出多种动作,并结合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点做出多种表情,活灵活现。
抬阁的种类繁多,全国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抬阁表演形式多样,最初是说唱,后来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能演出完整的戏曲故事。表演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秦琼还乡》、《哪吒闹海》、《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白蛇传》、《水浒传》等二十余种传统曲目。演艺时阁前还配有乐器、锣鼓、秧歌队(或高跷秧歌),在各种唢呐、笙、锣、鼓、铙①地吹打乐中欢快的秧歌扭起来,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抬阁”前行,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前来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抬阁1(图片来源于网络) 抬阁2(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典籍记载,窑湾抬阁始于宋景德年间,盛于明清,乃至民国末年。是古镇具有典型代表的特色文化表演形式之一。窑湾的抬阁亦称“架阁”,由一个3尺见方的桌面(底盘),下面装有2尺多高的桌腿,底盘部位绑两根似轿杆一样的抬杆,上面装置一个四角形凉亭造型,一般由八条大汉抬着。当初,人们为祈祷龙王爷降雨解旱灾而举行的游走式演艺活动。每当旱季来临,方桌上请来龙王爷神像,一对童男童女侍立两旁。香案上摆满了整鸡、整鸭、糕点等祭品及香炉、烛台等祭具,乡民头戴柳条编的帽子,抬着龙王爷,沿大运河、沂河、大街小巷、村庄等游行祷告,祈求龙王爷显灵喜降甘霖,以解土地干渴。后来,民间艺人将这种祭神活动的形式,搬到了民俗演艺队伍中来沿街进行社火表演活动,增加了特殊的观赏性、娱乐性和艺术效果。
窑湾旧时,每逢春节、元宵节、水龙会、庙会等传统节日、习俗,期间,镇内城隍庙、奶奶庙、三圣庙、山西会馆、苏镇扬会馆及民间戏会等,组成7支“抬阁”,同时出行,行走在广场或大街上表演,引得全城万人空巷。其规模和声势之浩大,享誉百里。
据窑湾文化老人口述及张承启《窑湾文史资料参考稿》记述,大街上不知那一路戏会,阵容壮观,锣鼓喧天,民乐齐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有手提“神棍”四人,这神棍大约一米多长,茶杯口粗细,全棍涂了彩色花纹,接着就是两尊狮子开道,后面紧跟一对打着绣花的门旗,大约三米长,四十公分宽,周围装饰成红褐色,“狗牙”边状,中央书有金色行草体“何须远求胜境,此处即是灵山”字样,后面排着花车、旱船、高跷队、货郎挑、小放牛、竹马等,紧跟其后八抬“架阁”由五、六岁孩童装扮成戏剧人物。行者武松手提哨棒,翻转、跳跃、打斗,智擒猛虎;黑旋风李逵怒目圆睁,手持板斧,威风凛凛。令观者赞叹不已。
接着就是皇帝的白旌、后妃的支扇撑、公侯的金钺②、玉斧、“肃静”、“回避”牌等,五把红、黄、蓝、白、黑刺龙绣凤绣花绸布伞,四面绘有龙虎图案的执事扇,垂花彩翠,迎风飘展。最后,距离队伍三十余米远,一位大汉肩扛一面绣有张牙舞爪、抢珠姿势的青龙大旗,旗尾拖拉在地上,阵容庞大,气势惊人。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改造,特别是民初、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三个发展阶段,窑湾“抬阁”已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其造型典雅,姿态优美,加上铿锵有节奏地吹打乐伴奏,气氛浓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一直为世人所喜闻乐见。
上世纪六十年代,窑湾古镇“抬阁”这项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逐渐沉寂,其传承者有的相继离世,有的年事已高,现寥寥无几,抬阁技艺濒临灭绝。
窑湾抬阁集戏曲、杂技、高跷、旱船、鼓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苏北鲁南段大运河地域文化特征,属于民间艺术中的稀有珍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窑湾“抬阁”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对于探讨传统戏剧、民间杂技和民乐伴奏等的组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注释:
①铙(náo):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小,正中有孔,每副两片。常和大钹(bó)配合演奏。多用于吹打乐。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铜镲,统称为铙钹。
②金钺(yuè):古代仪仗用的金色大斧。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年轻时的一件“荒唐”事有很大关系

下一篇:晨驰:成长的脚印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02:17 , Processed in 0.207416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