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西游记》这部小说,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整部书虽然是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但是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徒弟,却比唐僧更加的吸引人!
孙大圣的两大招牌神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更是成为人人羡慕的绝活。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世界共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曰北俱芦洲,孙悟空出身于东胜神洲傲来国,却拜师于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
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分别位于东西两边,相隔何止千万里,那么到底是什么动力驱使孙悟空不远千万里拜师学艺,途中又有多少辛酸经历呢?
石猴的来历很不简单,其早在鸿蒙初开、自开清浊之时,他就已经石头中了,从孕育开始,到见风化猴为止,间隔了差不多一万多年,比哪吒还要长的多。
石猴一出生便是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能爬能走,还惊动了玉皇大帝。
虽然他的出身不一般,但加入集体之后的他,很快便被同化了。跟其他猴子们一样,只知玩乐,不知岁月流逝,可谓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蜕变来自猴生的第一次打赌,因为闲来无事,循着河水逆流而上,见到一瀑布,众猴便打赌:能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而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
他成功了,于是他的名称从石猿变成了“美猴王”。
成为猴王之后的他虽然有了地位,但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享乐玩耍,就这样过了三四百年!
可能是因为活得太久了吧,有一天忽然感觉“猴生”太悲哀了(道语叫“开窍”了),活着无忧无虑,死了之后竟然还要被阎王爷管着。
幸亏他的部下有个通臂猿猴见多识广(从没出花果山,没见过人,鬼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告诉了他世间原来有三种人(佛、仙和神圣),是可以与天地山川齐寿,躲过轮回,不生不灭的。
于是怕死的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仙的路程!
美猴王的寻仙过程并不顺利,从东胜神洲独自登筏出发,枯松作筏,竹竿为篙,趁着海风,历经千难万阻,外加“一点点”运气,靠着东南风,来到了南赡部洲西北岸地界。
上了岸,因为语言不通,于是他弄个把戏,妆个掞虎,抓住了一个跑不快的渔民,扒了他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于是便摇摇摆摆,大方的穿州过府,在市井之中,学人话,学人礼。
美猴王一路上朝餐夜宿,成功的从美猴王变成了丑猴王,就这样一直过了八九年,他游遍了南赡部洲,却只见到了一些为名为利之徒,并没有修仙得道之人。
虽待在凡尘,但美猴王并不贪恋凡尘,虽是艰苦,可仍不忘初心。
从南赡部洲西北岸地界,一直往西走,一直行至西洋大海,见到大海,一望无际,换成一般人(猴)可能早就打道回府了,可美猴王却并不这样想!
前途渺茫,他却认为海外必有神仙,故而便独自作筏,竹竿为篙,趁着海风,飘过了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也许是运气使然,也许是打动了上天,到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不多时,便见到一座高山,他一个人(猴)也不怕虎豹豺狼,独自登顶,见其山峰秀丽,山林幽深,暗道此处必有高人修道!
登顶往下看,忽听得丛林深处唱到:“......有人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经,乃是道教修道之人修习的经典)
经过樵夫的指点,原来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果真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
美猴王便顺着小路儿,向南前行七八里左右,果然望见一座洞府,门口立有一石碑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理所当然的,遇了仙,也就拜了师,菩提祖师很喜欢猴王,并给他取名“孙悟空”。
即便拜了师父,祖师也并没有因为孙悟空天赋异禀,而立刻传授法术和本领,先是让他向师兄们学习言语礼貌,还要听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暇之时又要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就这一样在洞中过了六七年。
一日,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七年不间断的听经闻法,孙悟空已能知晓菩提祖师所讲大道之中的义理,菩提祖师便决定传于道法。
俗话说:“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法”非人人可学,除了品性外,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天赋悟性,七年的时间,孙悟空的品性,菩提祖师也已知晓,那么孙悟空的天赋悟性到底为何呢?
所以菩提祖师问其要学什么的时候,孙悟空回答的是:“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随后,菩提祖师便向孙悟空介绍了“术”门之道、“流”门之道、“静”门之道、“动”门之道等之法。
但这些却不过只是些旁门左道,不可得长生,别人也许忘了,但孙悟空却还记得自己来时的目标,便一一拒绝,“气”得菩提祖师呵斥,并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撇下大众而去!
见师父如此生气,众师兄弟皆恼于孙悟空,而悟空却笑了。
自东胜神洲出发,漂洋过海,登界游方,历经两洋大海,看遍了人间繁华,也经历了尘世间的诱惑,最终仍不忘初心,不畏险阻,十余年才到达西牛贺洲,又历经七年劈柴悟道,终得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