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2)

2022-8-20 13:14| 发布者: ekakwad4z1| 查看: 2300|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赛金花,猜不透的风尘轶事






赛金花
一个风尘女性,竟成为史学界、新闻界、文艺界,以致政界瞩目的人物,这不是没有来由的。赛金花在庚子年间有没有过义举,多人持怀疑态度。齐如山曾写文指出,赛金花和瓦德西只是见过一两面而已,不可能对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有什么影响。因为赛金花为了两件小事居然还求齐如山与德军说情。一是赛金花手下的刘海三,被德国当时在北京的行政机构逮捕。赛金花托齐如山去说情。 二是赛金花在卖给德军土豆做军粮时,土豆被冻了,德国军官不要。又托齐如山去说情。因此,齐如山认为,赛金花只不过是因为生意,与德国下层军官有往来,并且在德军中没什么影响力。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首先是历史上有没有赛金花其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其次历史上她与状元洪成亲并携手出使欧洲是否属实?答案是,绝对属实,且有据可查。那好,最后的问题是,她与瓦德西是否相识,并在庚子年间有过接触?接触过,且证据确凿(是否有染无实据)。但这就够了,为这样一个风尘女子,大可不必多费心思和笔墨。至于那些历史真实和细节真实,上床没上床?那是史学家、八卦狗仔队们去考证的事。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吃饱了闲的,听个乐子,足矣。





晚年赛金花
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之说,早已经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但真正深入或投入感情地接触婊子和戏子的民众,细数确认之后并无几人。其接触者或碍于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所表述的事实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遮遮掩掩”,总会去选些有利于自己的事例去举证。这就使得人的本来面目,变得不那么清晰可见,不那么一针见血,与真实的自己相距甚远。其结果,就是留下永久的遗憾和猜想。
我十分钦佩赛金花去世后的那个“片警”,他没有从职业上去探究死亡原因,而是从新闻价值上敏感判断。于是,他第一时间通知报馆。这就是赛金花在公众中的影响,其人深入人心。人们宁愿相信一个妓女拯救了北京,也不愿看到慈禧太后逃跑归来后的一派胡言。所以刘半农在《赛金花本事》曾说:“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赛金花晚年在失去第三任丈夫之后,她带着从民国时就跟着她的保姆顾妈,蜗居在京城天桥地区的贫民窟。此时,八大胡同抛弃了她,拯救北京城的“恩人”瞬间被遗忘。可以想象,当面对北大教授刘半农的访谈,你能要求一个妓女有什么职业操守,剖析自己的内心,敞开心扉,还原历史,反省自己及他人,这可能吗?她的经历、她的学识、她的职业,决定了她之所以接受访谈的初衷(有采访费、有免费的午餐)。如此,她不胡说八道,不编造谎言,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往自己脸上贴点金,借机表白自己“深明大义”也是情理之中的。赛金花当然也不傻,比如她明确否认与瓦德西在德国跳舞,她说我不穿洋服,且缠足(小脚女人),会去舞池跳舞吗?



赛金花晚年居住地
我们应该感谢刘半农的采访工作,是她为我们留下鲜活的采访笔记。自此以后,有关赛金花的野史不断,文艺戏剧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新作不断。赛金花的妓女加公使夫人身份;三次嫁夫,三次孀居的经历;庚子年间与瓦德西的关系与作为,都使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这就给文学家、史学家、新闻界都提供了写作、宣传、争论的生动素材和话题。赛金花在死后近百年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作家的价值 观、文化立场与写作目的上的差异,这段历史被注入不同的思想,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被一再地叙述,赛金花及与她相关情节片段,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亦属正常。
胡适在看了其安徽同乡,前北洋政府的官员许世英的回忆录后,曾经写信给许世英,指出其中关于赛金花与瓦德西的记录多源自野史,准确度有问题,因北京攻陷在先,瓦德西来华在后。
1934年,刘半农去世,赛金花也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有文字记载:只见她身着一袭黑裙,在飒飒秋风中,独自默默低头走进景山东街北大二院,在“文曲星”会聚的追悼会上,深深地向刘半农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献上一束白花,又在无数双惊愕的泪眼下,默然离去。这段文字的描述,其雷同程度与小凤仙参加蔡锷的追悼会极其相似。(待续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四个人物,被电视剧强行洗白后,反而成了大好人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9:15 , Processed in 0.751692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