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知行合一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一)

2022-7-15 15:15| 发布者: 15632817510| 查看: 2418| 评论: 5

这里是默认签名


《知行合一》 度阴山著

在读《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之前,也看过王阳明的《传习录》,虽说看得是全译本,读下来却是一知半解,不得其理。除了浅显的知道 “致良知”,连 “格物致知” 始终都没全懂。中华文化独有的国学,高屋建甄、博大精深,真正读透的人寥寥无几。

也就有了很多关于国学的解读本、释译本、白话本,让读者选得眼花缭乱。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本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立刻爱不释手。也让我重拾起了解王阳明的信心。

作者度阴山,历史学家,新时代阳明心学研究者及实践者,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 “立德”、“立功”、“立言” 为 “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三不朽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孔子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曾国藩是晚晴四大名臣。唯有王阳明,总是一种远离世间烟火、似人似神的存在。

读本书虽然不能让我们全懂心学,但是至少可以粗略地了解王阳明思想发展历程。通过对《知行合一》每一章的精读,让我们慢慢来读懂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圣人。





王阳明


<hr>

在蛮荒的贵州龙场,王明阳悟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如何重建心体、发现本心,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问题。他集心学之大成,教书育人,通过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来指导完善我们的行为规范。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王阳明生而异质聪颖,家境优渥富裕。十一岁时随父居京就读。曾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 先生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 王阳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 “读书做圣贤”。

但是,圣贤都是千年才出一位,王阳明何以做得?

按王阳明的见解,大家都认为圣人不好做,只是因为被圣人的光环吓唬住了,不敢去做,所有很多人与圣人失之交臂。的确,孔子出生时也不是圣人,也是通过后天努力锻造方成圣贤。

随着时间的推移,尝试用各种方式 “学圣贤” “做圣人”, 便笃实地成为王阳明的志向。

a、浸染佛道

王阳明七八岁时曾接触过单纯的道教养生术。十二岁时,他重新回归道教,这一次不仅仅是养生术,还有道教思想。这次回归源于他生母的离世,感叹人生在世来去匆匆,太短暂,什么事都干不成,倒不如学习道教长生术,做个不死神仙。另外,王阳明一直身体孱弱多病,想通过道家引导术来缓和病情。其最终也未得其法,而死于肺病疾病。

而王阳明初期修习佛学的目标是远离红尘、成佛成仙。1502年,王阳明已经三十一岁,二十多年的追寻,建功立业没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学而寻求到成为圣贤的钥匙,辞章之路也已被他否定,此时他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但是,他还有个心结,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他是个儒家士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说服不了自己违背这一道德。

b、苦攻辞章

和那些欲以诗歌文章获取名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他大量研读伟大文学家们的著作,和当时文学家们建下深厚友谊,切磋文学的真谛,日夜苦读,以至于累到吐血。他发誓要通过辞章,把自己送上圣贤之路。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但让他做出放弃辞章之学,是一个叫许璋的精通军事的奇人居士。

二人交谈,当许璋发现了王阳明的宏图大志和他正在钻研的辞章之学后,夸张地大摇其头。

他说:“辞章是小技,小技不能成大业,何况是圣贤。”

王阳明惊异地问:“那该如何?”

许璋说:“建功立业是圣贤的不二法门,你如果真是胸藏拓略、有经略天下之志,还愁没有机会施展?所以,应该努力提升军事能カ。”

王阳明于是扔了辞章经典,死心塌地地跟许璋学习兵法。

c、钻研军事

做圣贤的第一步该是什么呢?

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只有 “为万世开太平”。

他认为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不但跟同学组织军事游戏,还进行实地考察。1486年,十五岁的他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和关外蒙古人打成一片。

跟许璋学习军事后,因为他悟性好,能用心,有底子。在许璋的引导下,王阳明的军事理论逐渐成熟。为以后他的战场用兵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阳明虽经略四方,无奈会试多次均名落孙山。仕途的不顺,多年来,让他的理想终无法实现,不由得让他心灰意冷。

d、探索理学

程朱理学主张 “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由天所赋予,而天理作为人性的内容,又規定了人的一切活动。“格物” 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致知” 就是向外去探求关于事物的知识,所谓 “即物而穷其理是也。”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也是成为圣人的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自。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钻研理学的那几年,王阳明经历了格竹事件,在理学上险些走火入魔。格竹的失败使他对朱子之学产生了怀疑,继而又徘徊流连于佛老之间。

王阳明在佛道、辞章、军事、理学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几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他不断的在“成贤成圣”的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矛盾、纠结、徘徊。

然而,他明白当此路不通时,即掉头寻找另外一条,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知错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方可成就大业。
<hr>
释厄路,做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在1504年时,不过是一座地下烈火飞奔的休眠火山,要喷发出万众目的璀璨光芒,必须要有一个外力(比如地震、地壳变化)推一把,我们称这种外力为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一种作用力,有正推力(顺境),也有反推力(遂境)。而很多时候,反推力オ是人类前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

王阳明就是在一股反推力的作用下,一举创建了心学。作用于王阳明身上反推力的是一个叫刘瑾的权阉之人。

1506年,刘瑾为皇帝朱厚照身边的贴身太监,极得皇宠。王阳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阉党,遭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1507年春天,他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任驿丞。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王阳明来到龙场后,采药祛瘴、开垦土地、搭建屋棚、诵理读经。

现实世界总能把他的理想与性格打翻在地,而他每一次都能站起来,并且比倒下之前更强大。

如果用因果论来看,王阳明创建心学,权阉刘瑾居功至伟。倘若不是刘瑾,王阳明就不可能到贵州龙场,王阳明不到龙场,他的心学恐怕就不会横空出世,至少不会在1508年横空出世。

龙场悟道引来很多争论。有人说是禅悟,有人说是道家思想的结晶。有人则说,是儒家孟子思想和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碰撞。也有人说,其实这是王阳明长期失眠和极度消沉后所产生的幻觉。

但无论怎么说,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所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hr>
那么,回到我们的标题,悟道的为什么是王阳明?

至少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衣食无忧。这让他有充足的条件做自己认同的事情,尝试不同的方法。

在他的前半生,他分别从道教、佛教、理学、军事各方面,来尝试实现自己的心愿。而道佛二教也为他的思想提供了充沛的源头活水。

成功的人都告诉我们一个定律: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到彩虹。王阳明不经历九曲十八弯的迂回摸索,不经历仕途多舛,官场沉浮,是无法达到他的圣贤之路。
<hr>
跟朋友谈论过,为什么《论语》三岁孩童即可诵读学习,而王阳明身为另一个圣人,他的言论为何没有得到如此大范围的传颂。究其原因,孔子的言论在于品、德、言,行,是一个人从小就要学习的规矩礼仪。而王阳明的心学,我个人更倾向于是一个心理层面的学科,它更多的是需要建立在个人阅历涵养之上的,需要更多的审视、感悟。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年轻时的一件“荒唐”事有很大关系

下一篇:热血传奇道士怎么玩?热血传奇道士pk攻略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1:41 , Processed in 0.391706 second(s), 5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