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是这样炼成的—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2022-7-15 10:33| 发布者: c9gp759w9b| 查看: 2089|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提问:你认为中国近代伟人是谁?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说:毛泽东。
再问:伟人是怎么练成的?答案:?
毛泽东在青年时曾经写过一首诗,只是年代久远,此诗未曾留下,不过诗中的一个句子,成为毛泽东年轻励志的座右铭流传了下来,那就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句子出自毛泽东的《七古.残局》,其中水击三千里,引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徒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的原文诗词,虽已经无从找到,但仅凭这一句词,不难看出,少年毛泽东对人生的自信,是怀有鸿鹄之志。我们不妨由此开始解读,去探寻一代伟人是怎样练成的。
读万卷书,通古知天下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那是要经历刻苦的学习和经过无数的历练,才能成大器。少年毛泽东出生农民家庭,8岁开始读私塾,由此开启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即便是在最艰苦最残酷的战争年代,他的读书生活始终都没有间断过。
毛泽东的父亲是个精打细算的家庭顶梁柱,他很希望自己儿子读点书,将来帮自己算算账,撑起家庭的重担。可毛泽东却十分的叛逆,酷爱读书,即便是帮父亲干活时,也不忘抱本书读,最终还是让父亲失望了。



读书成为毛泽东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除了和先生学知识外,他聪慧过人,很爱思考,往往是先生教过的书,自己还要多看几遍。他对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书拿到手里,就不想再放下。这对一个懵懂的孩子来说,他所吸收的知识,对他日后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他爱读书,喜欢思考,悟性又好,大家给他起了绰号“省先生”。
毛泽东在私塾读过6年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了6年孔夫子的书。这时候,正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撞的时代。对于求知欲十分强烈的毛泽东来说,私塾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已经满足不了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
从表兄文运昌那里,毛泽东得知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个新式学堂。这一消息使毛泽东决定走出韶山冲,去到新学堂去学习。他不顾父亲反对,自己四处借钱,凑学费。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在大家的劝说下,无奈地同意毛泽东去东山学堂读书。临别前,毛泽东抄写诗一首赠别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学堂,可谓是毛泽东人生中,从懵懂到明事理的转折。东山学堂大多都是有钱人家子弟学习,毛泽东是个穷学生,时常会受富人子弟的歧视。在一次与富人子弟对峙中,毛泽东聪慧过人,用一首诗,征服了众人,也体现出当时的毛泽东思想意识中,有了不惧强势,敢于抗争的精神。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如果说东山学堂让毛泽东思想发生了转折,那么长沙师范的学习,则让他眼界大开,为他将来走向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1913年,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湖南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恩师杨昌济,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如蔡和森、萧子升、萧子暲、何叔衡、周士钊等。后来恩师成为他的岳父,也有很多的朋友同他一起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为了能够寻求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他不远千里来到了北平。在老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在北大图书馆获得了管理员的职务。这个职务对毛泽东来说,就是天赐良机。酷爱书籍的毛泽东,在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的图书,特别是关于西方政治文化哲学的书籍。毛泽东喜欢与人探讨哲学,这与他在北京图书馆阅读大量西方哲学书有很大关系。
到了战争年代,仍然没有改变他爱读书的习惯。在长征路上,曾在一个富宅里,发现有他喜欢的《三国演义》,他便借来一睹为快。在转战陕北时,曾为几箱图书与江青发生争执。当时他们在转移过程中,毛泽东很多书无法带走,安排警卫员送到别处安置。由于时间紧迫,江青对毛泽东的做法感到不解,说了几句抱怨的话,这让毛泽东很不悦。
解放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毛泽东却又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藏书。一生离不开读书的毛泽东,一生中读过多少书,是没法计算的,但从他的藏书的批阅中,能得到粗略的答案。在中南海毛泽东居住过的丰泽园内,曾为菊香书屋,其中有七间房屋被他作为书屋,还不算毛泽东会客厅和卧室内的书架上的图书。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所在的菊香屋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毛泽东一生读书万卷,这些书也影响他的一生。从史书二十四史到文学四大名著,从中国的儒学、道教、兵书到马克思、黑格尔哲学,可谓是博览群书。他与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将领谈兵论道,与郭沫若、柳亚子谈诗歌文学,与尼克松、基辛格、尤金等外国官员谈哲学。他对读书有个总结:“读史可以知兴衰,读文学可以观世情 ,读哲学可以明是非”。
行万里路,阅历出智慧
毛泽东有着双重的性格,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抱着书可以通宵达旦的阅读,足不出户。一旦动起来,就很是活跃,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显现出这样的性格。
第一次走出韶山冲,他看到了很多以前未曾见过,未曾听过的事,让他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钟爱游学。游学是过去很多文人采取的一种求学方式,他们通过云游,可以从古建筑、庙宇中获取历史知识,也可以寻师拜师。这种方式更像是现代的旅行或穷游。



毛泽东发现这种游学可以考察自然、获取社会知识,便于1917年夏天,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学。他邀请萧子升与他同行,随身只带书籍纸张笔墨,还有简单的生活用品。他们像苦行僧一样,一路步行,风餐露宿,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途径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个县。
一路走下来,他们游览了大好河山的同时,还拜访一些当地文人才子先生,参观庙宇经阁等地,从中获取更多古代知识。通过这次游学,他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惨状,感受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激起了二人忧国忧民的意识。
遗憾的是,他们二人由于信仰的不同,最终分道扬镳。解放后,萧子升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后定居在南美洲的乌拉圭。毛泽东曾邀请萧子升回国,但萧子升婉拒了毛泽东,终在乌拉圭去世。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他游览了很多的北京文化古迹,对北京的历史朝代的更替,理解比较透彻。之后,他又到了天津、山东等地游览,特意在山东曲阜的孔庙进行游览,去考察了解儒教对中国几千年的影响。毛泽东曾在南京古城墙上走了一圈,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城墙一周为67公里。
通过游学,让毛泽东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也是他进行社会调查的开始。之后的1925年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通过对当时社会底层的调查,撰写的分析报告。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通过游学,向社会获取知识,使他能够很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当时的现状,这对他在以后的重大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来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一同要前往法国去留学,就在要启程的时候,毛泽东决定留下来,留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决定感到吃惊,也很不理解。这个重大的决策,和毛泽东的社会实践分不开。他给出的理由就是,他要更好地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寻求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



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个决策十分正确,否则中国的历史就不会是今天这样。同样的正确决策在大革命失败后,再次体现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毛泽东从安源到井冈山,在艰苦的斗争实践中,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些在革命初期最迷茫的时侯,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当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随中央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重新取得红军指挥权,他的才华智慧,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历练和升华。败走土城,他率领的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成为他一生军事指挥的杰作。
红军长征途经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高山,渡过了20条河,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大炮的险境中,竟然带领红军,跳出包围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自信人生二百年
毛泽东一生中,就喜欢游泳,坚持最好的锻炼方式也是游泳。在长沙师范学校时,他很注重身体的锻炼,他常常与同学一起到橘子洲去游泳。还强迫自己做冷水浴、日光浴等,他是通过锻炼体魄来培养自己坚强的毅力。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留下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那时他“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却不失敢于改写历史的气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样的气魄,是来自于他对旧世界的愤激,对中国前途的担忧,更是想要改变旧世界的决心。他在读书学习,实践锻炼中,树立起的自信心,成就了他一生的光辉。“自信人生二百年”,就是他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写照。
自信伴随着毛泽东走过了一生,有人说他狂妄,有人说他激进。无论世人如何评论他,但他对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自信是从未动摇过的。越是在最危难,最困苦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胆识、自信、乐观去战胜一切。



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失败,革命陷入低潮,他带领农民举起了秋收起义的大旗。从与朱德会师那天起,中国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熊熊燃烧。血染湘江,红军危难,他领导的红军涅槃重生。一句:“而今迈步从头越”,带领红军向胜利进军。
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让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聚又相离,很多人对红军没有根据地迷茫的时候,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出伟人自信地想“缚苍龙”了。
评价毛泽东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但很少有人说他是个预言家。在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在接受斯诺采访的时候,毛泽东就曾很自信的预言到了:“中日必有一战”,在抗战期间“会出现持久斗争阶段,红军游击队将起到主要作用,并在国民党的力量衰落时,迅速壮大起来。”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完全正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开始围剿延安,而毛泽东还是很自信地带领二、三百人,牵着胡宗南二十万大军,在陕北黄土高坡上兜圈子。一边转战,一边指挥全国解放战役。毛泽东一行被敌人追到黄河边,如果不渡河,有可能就遭遇敌人的袭击,如果过河,就无法牵制胡宗南的部队。在危机时刻,毛泽东固执的就是不过黄河,舍弃自身安危,求大局胜利。
解放后,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就在人们满心欢喜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面对敌人的挑衅,党内很多人反对出兵入朝作战。那是因为新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已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再经历炮火硝烟,国力承受不了。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纵观世界风云,决然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战役不仅取得战场的胜利,更是换回中国几十年免受战火的和平年代。
一代伟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无论历经什么千难万苦,都始终保持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让一个被人欺凌上百年的国家,走向独立走向辉煌。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巴金传奇励志小故事:钱,是用来买书的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8:40 , Processed in 0.233620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