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曾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在儒家学派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地位,而且在思想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
曾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至今闪烁着它的光辉!今天,我们就通过曾子的故事,对这位一代宗圣多一些了解。
一、勤思好问
曾子的父亲曾点,字子晳,一作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名为 “蒧(diǎn)”。约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 年),约卒于鲁哀公二十三年(前 472 年)。曾点一生没有做官,靠农耕维持生活。
曾点是孔子开始办私学时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名列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孔子把自己的弟子分为四等:中行之士、狂放之士、狷介之士、乡愿之士。孔子认为曾点是狂放之士,狂放之士是勇于进取但行动中可能有偏差的人。
曾点中年生下曾子,曾子两三岁时,曾点就教他识字断文;曾子长大后,曾点就让他拜孔子为师。曾子青年时期过的是耕读生活,一面跟着父亲种田,一面师从孔子读书。
曾子降生
曾子前后跟随孔子10年,好思多问。好思多问是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他对遇到的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向老师问个明白。曾子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意为不会的东西就要学,有疑难问题就要问,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向贤达仁人看齐。《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就达四十多问。
点师孔子
曾子跟随孔子,也特别注意自身修养,有一句传世格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曾子所说。
曾子对如何学习也有很深刻的思考,他说“君子攻其恶, 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意为君子要祛除自己不好的方面, 经常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学习了。
由于曾子的笃学好问、刻苦努力,加上孔子对他的单独传授,曾子表现出非凡的悟性,积累了深厚的学养,终得孔子学说的真谛。
二、重身教
曾点对曾子的教育非常严厉,采用棍棒主义的家训方法。孔子反对这一做法,曾子接受师训,改变了父亲的方法。首先,以自己的榜样作用来训导其子与学生;其次,导之以道,近情远貌。
曾子之父曾点
有个故事,说的就是曾子重身教。曾子病危,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童仆手持火把在旁听命。童仆对曾子说:“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您睡的席子多么华贵光滑,是大夫用的吧?乐正叫他不要说,可曾子还是听见了,马上答道:“然。斯季孙之赐也,我为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子是士,躺在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上而死,是违背礼制的,所以命曾元扶他起床把这席子换掉。曾元说,父亲的病很危急,不便移身,请到天亮再换吧。曾子不同意,说:“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在生命的最后,曾子对儿子和学生进行了闻过即改、坚守德礼的教育。
三、孝为先
曾子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他在孝道理论上的贡献无人可比,他的孝行也无人可比,被誉为“至孝”。集古籍记载,曾子有二十四孝行,我们今天摘选其中一二。
授受《丧礼》
(一)将撤问与
《孟子•离娄上》载:“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子家境虽然不富裕,但奉养父母却能竭尽全力。他奉养父亲曾晳,每顿饭一定有酒肉。撤席的时候,曾晳问:“还有剩余吗?”曾子一定回答:“还有!”让父亲顺心安心。安亲,就是让父母心情愉快、安乐,也就是孟子说的养志。曾子对父亲不仅“养口体”,而且“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志去办,让父亲心情愉快。
(二)思母吐鱼
《孝子传》载:“曾参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曾曰:‘母之在日,不知生鱼味。今日我美,吐之,终身不食。’”曾子有一次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想到母亲没吃过这样的美味,心里难过,所以把它吐了出来。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忍心超过父母,时刻想着父母,即使父母已经亡故。这是敬亲,也是思亲。表现的是曾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孝事后母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子不仅对亲生父母的孝敬竭尽全力,而且对后母也极尽孝道。后母对待他虽然不好,但他仍供养不衰,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悉心照料。后母深受感动,街坊邻居交口称赞,引其为楷模。此事说明曾子对孝的真诚。
四、推行仁德
治世安民是曾子一生的追求。孔子去世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他曾到齐、郑、楚、卫、费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曾巫奔鲁
曾子坚持君子气节,不受鲁君赠邑。刘向《说苑》中记载: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宁可每天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也不接受鲁君赠与的采邑,他坚守了自己的君子气节。
他同情下层民众,批评“上失其道”。《论语·子张》中有相关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意为在上位的不按正道办事,民心就已叛离,如果能审查出犯人犯罪的实情,应该可怜他们,同情他们,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这体现了曾子的爱民思想。
季丧而歌
曾子一生从政时间很短,但他却胸怀天下,设计出一些从政治国的蓝图,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来感化影响社会。
五、设教讲学
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曾子非常关爱学生,除了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外,还注重教学相长和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
由于曾子教育得法,教育成果显著。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在三十多岁时,学生就有七十多人,最终有多少学生已无从统计。在他教的学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清代王定安所修《宗圣志》卷十六,列举曾子有名弟子13人,即孔伋(即子思)、乐正子春、单居离、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子襄、阳肤、沈犹行、公孟子高、孟仪、檀弓、吴起等。
乐正子春
除讲学外,曾子也著书立说,且著述颇丰,为孔子三千弟子之最。其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种:一是《论语》(参与编撰),二是《曾子》,三是《孝经》,四是《大学》。
《大学》
结语
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传播者和发展者,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他是道德的化身、孝的楷模。他的言行事迹几乎家喻户晓,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是我们的道德榜样。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曾子网)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是孔子最负盛名的学生,被后人称之为“宗圣”,是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史有孔、孟、颜、曾儒学四巨匠之说,其中的曾即指曾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