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大智慧:想不明白时,进山问大师,不如自己悟

2021-12-7 17: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51| 评论: 6









《菜根谭》大智慧:想不明白时,进山问大师,不如自己悟





题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诸位吉祥。阅读经典,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读古人书,简约的文本之中有着吟咏不尽的文字之美。这有限的时光中,若能让你我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可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传统经典就像明月之光华,涵泳古今。让我们一起徜徉于国学经典的智慧海,悟人生真谛,得大自在。








自悟了了,自得休休。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

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从别人处听来的道理,总不牢靠,别人的话有些你能明白有些你明白不了,总比不上自己悟出来的道理透彻;同样的,从外界获得的意象与感觉也不牢靠,有心得体会,也会有缺失部分,不如自己内心得到的感悟来得踏实、圆满。这是《菜根谭》修身三十一篇中最独特的一篇:试想洪应明身处的那个时代,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切言行都要以圣人之言为准则。洪应明在此强调了自悟、自得,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心体的重要性,他似乎是在说:参禅悟道、写诗作画、做人做事,一切还要自己悟。尽信人言不如无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菜根谭》大智慧:想不明白时,进山问大师,不如自己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所以人生处处都有困惑。有惑就需要解惑,办法有两个:一是向外头去求教,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二是自己悟,像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七天七夜端坐于菩提树下。



孔子说仁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是个好老师,他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但每天还是有很多弟子前来问“仁”。到底什么是“仁”,老师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子张问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樊迟问仁
樊迟是个好学生,夫子说:有仁德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说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他这是因材施教。到底什么是“仁”?各有各的理解,还是要自己领悟。圣人的话告诉我们,不懂就要学、要问,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悟,只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hr>
觉悟,是一件高能的事。人哪能轻易地就觉悟呢?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人的悟性有高低。悟性高的一点就透,悟性低的领会得慢一些。比如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一个悟性极高的“利根之人”。



禅宗公案:六祖悟道



慧能在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座下求法。五祖问:“你是个岭南人,又是个未开化的獦獠,怎么能成佛?”

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不分南北。我与大师的外在虽不同,但内在的佛性是一样的。”

五祖听了,觉得他是个有“根器”的人,就安排他在厨房舂米。

有一天,弘忍大师召集所有门徒,告诉他们说:“吾将要传法,你们速作偈来。”

五祖门下有位上座神秀,写出了一首偈子,偷偷地题于廊壁之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五祖见了此偈,口中称赞,心知还未见性。慧能不识字,他听人念诵神秀的偈子,他请人帮忙在廊壁上也写了一个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慧能的偈子,认为他已明心见性。是夜三更,五祖以袈裟遮围,为慧能说《金刚经》,说到“心无所住而生之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言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他觉悟本性,传授衣钵,为第六代祖。

五祖一路护送六祖到九江驿。上船后五祖欲把橹摇船,六祖说:“请和尚坐,弟子摇橹。”

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

六祖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

五祖:“如是如是。”



迷惑的时候要请教老师,悟了就得自己度自己。这不是“自悟了了”最好的注释吗?



禅宗公案:慧海问道



大珠慧海禅师问道于马祖道一。

马祖问:“从何处来?”

答:“越州大云寺来。”

“来做什么?”

“来求佛法。”

马祖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行礼又问:“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师于言下自识本心。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找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应该听听马祖说的话,自家宝藏本自具足。向外求不如自己悟。身体力行,从心而悟。从自己心里悟出来的道理,是真受用。



<hr>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步。人在迷惑时得高人指点,的确能少走许多弯路。比如在《传习录》中有王阳明与弟子陆澄的一番对话:

陆澄问:“读书看不懂含义,怎么办?”

王阳明说:“读不懂主要是因为你只在文字表面下功夫,钻牛角尖。你这样不如去做程朱理学,他们的极清楚,也解得通,只是终身没有收获。做学问必须在自己的心上苦下功夫,凡是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己的内心仔细体会,就明白了。”



回到内心,在心上下功夫。古今所有的圣哲都这样说,那么如何回到内心,又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呢?这又是一个重大课题。我想所有这一切,我们可以向外去求教、去五十三参,但关键还是靠自己悟。只有自己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比如我们喜爱书画和诗词,但对同样一幅画的感受、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不同人体会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陶醉得不得了,有的人就一点感觉也没有。原因还得回到心上找。

想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剧中对于“剑”字的参悟,每个人悟到的东西各不相同,赵国那位老者从“剑”字中悟到“对道义的坚守”,长空、飞雪等人悟到“剑”字的第一层:人剑合一;无名悟到“剑”字的第二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残剑与秦王悟到了“剑”字的第三层: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悟到了和平、悟到了天下。






其实以前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于是我去读书、找电影电视剧,看名人传记,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没有。后来我请教过很多高人,这个高人这么说,那个高人那么说,说得都有道理都不一样。我甚至还幻想去深山中遇见某位世外高人,一个白胡子老头,他会告诉我所有的人生的奥秘。就这样过了很多年,我现在不再想这个问题了。因为《菜根谭》告诉我:自悟了了,自得休休。只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世上哪里会有什么标准答案。



——END——





写在最后



读书写笔记,耗时颇多。东想想,西想想,有时更新会慢一点。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我是尔东说话。欢迎点击关注、转发,给我留言。感谢你的鼓励与支持。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有你陪伴,我不孤独。



《菜根谭》大智慧:想不明白时,进山问大师,不如自己悟
<hr>

作者丨尔东说话

品读经典,书写人生。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年轻时的一件“荒唐”事有很大关系

下一篇:故事:8个顿悟小故事( 很短,读来意味深长 )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2-4 16:21 , Processed in 0.250857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