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才读小学的女将军,用1元2角3分钱,完胜一掷千金的大款

2022-7-2 17:08| 发布者: uo2ggz0245ppmo| 查看: 1432| 评论: 2

这里是默认签名
1992年11月19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向量巨型机到处理并行巨型机的跨越,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实现10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当年,根据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的分工安排,由聂力主管“银河—Ⅱ”的研制工作。聂力是新中国元帅聂荣臻的女儿,她17岁才读小学,可硬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晋升为中将。



聂力将军

在科研界,聂力非常重视人才在科研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电脑只是执行命令,而人是发布命令的,世间一切事物,人是最可宝贵的。”

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可不只有聂力,还有很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大款老板和高级经理。他们要想方设法地挖墙脚。“银河人”可都是顶呱呱的优秀科技人才,放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也会是站在风口浪尖的时代弄潮儿。

可是在和聂力的竞争中,大款们失败了。被他们视为万能的金钱,在“银河人”身上失去了效力,无论多少,都不起作用。他们不知道,是“银河人”太傻帽,还是自己没能耐?

高薪诱惑不走、出国吸引不去的“银河人”,为何心甘情愿围在聂力身边呢?

答案是1元2角3分钱。



银河—Ⅱ

“银河—Ⅱ”的研制工作刚开始时,“银河人”加夜班,1分钱补助都没有。

聂力看在眼里,想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她亲自把科研人员的加班补助争取到手了,每加一个夜班,每人能领到补助1元2角3分钱。

钱虽然不多,但大伙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这个角度说,聂力只用1元2角3分钱,便完胜了那些可以一掷千金的大款。

然而这么说,又不是完全正确的。聂力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不能全用金钱来衡量。聂力给予科研人员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是阳光一般的温暖。

周总设计师的母亲70多岁了,独居上海,身患癌症。他的岳母也是双腿瘫痪。在长沙工作的周总没办法回上海尽孝心,把家里的难题都交给了妻子。聂力知道,一个女人照顾两位重病的老人,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便给上海相关部门写信,帮助解决周总的后顾之忧。

负责研制“银河—Ⅱ”图形软件的乔教授不幸患了肝癌。聂力打电话给医院领导,请医院尽一切努力抢救病人。躺在医院的乔教授,看着站在病床旁的聂力,泪珠顺着脸滚落下来,他挣扎着坐起来,使尽力气给聂力敬了一个军礼。



聂力(右二)参加活动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银河—Ⅱ”总指挥陈教授写给聂力的一封信吧,从这封信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科研人员和聂力之间的真实感情。

“全所(计算机所)上下,一提到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就和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您是真心关心我们研究所的,处处为研究所的发展着想。无论是落实任务、解决经费、外汇额度;还是计划调度、誓师动员,或是节日的慰问,经常关心、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了您,我们才有了主心骨。”

“主心骨”,说得多好啊。一个集体,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团结奋斗、排除万难的力量,就有了无往而不胜的力量。

而谁又知道,聂力曾经有一个没有“主心骨”的凄惨童年和少年时代呢?

聂力于1930年9月在上海出生。因为父亲聂荣臻化名李先生做党的地下工作,聂力先不叫聂力,而叫李丽。



聂荣臻

1931年4月,叛徒顾顺章向国民党当局出卖了中共中央机关和主要领导人的住址。危险不期而至,聂荣臻协助周恩来紧急搬迁中央机关,到了中央苏区。

小李丽哭喊着找爸爸,可是爸爸已经不在身边了。妈妈张瑞华考虑到李丽太小了,不能随着丈夫聂荣臻一道走,便留在上海继续做地下党工作。

张瑞华只身一人带着李丽,住在上海英租界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里。然而,由于再次出现了叛徒,张瑞华和李丽都被敌人逮捕,押解到英租界提篮桥女监。

面对敌人的审问,张瑞华一口咬定自己姓王,丈夫姓李。丈夫出门做生意没回来,自己带着孩子艰难度日,不知为什么被抓。

对付不了妈妈,敌人便想从3岁多的李丽口里打开突破口。几个冒充共产党的女特务绞尽脑汁哄骗李丽,可是李丽硬是不跟她们说话。

李丽总是紧紧地咬着牙,闭着嘴,心里默默念着,不说,什么也不说,看坏蛋能怎么办。

敌人既搜不出任何证据,又审不出什么名堂,只能以“查无实据,释放回原住地”为由释放了张瑞华和李丽。



张瑞华

不过,敌人并不是真的释放她们,而是想通过她们放长线钓大鱼。敌人安排的眼线,日夜在她们房前屋后监视着。

张瑞华当然知道敌人打的鬼主意,她耐心等待、细心寻找着逃离虎口的机会。

一个黑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瑞华看到两个监视她们的敌人,都蜷缩在对面屋檐下避雨,心想真是天赐良机

张瑞华冒险带着李丽连夜转移,在风雨的掩护下,安全到达法租界联络员指定的旅馆。

然而这里并不安全,西摩路巡捕房附近贴出了通缉张瑞华的布告。

1935年秋,组织上安排张瑞华先去天津,然后转到苏区,与聂荣臻会合。李丽则被寄养在上海郊区嘉定县一户人家中。



聂荣臻与张瑞华

收养李丽的人家非常贫穷,儿子出去参加革命了,只有一位年老体弱的老奶奶带着李丽,省吃俭用,苦苦地支撑着过日子。

眼看就要过年了,家里却啥吃的都没有。担心外面的狗咬伤李丽,老奶奶独自拄着拐棍出去要饭。

若是运气好,讨到一点年糕,老奶奶给李丽吃上一口,就算是过年了

老奶奶对李丽是疼爱的,她常把李丽搂在怀里说:“孩子,不管生活多难,我一定要把你养大,我要对你父母有个交待啊。”

在老奶奶的爱抚下,李丽渐渐长大了。尽管还是孩子,可为了生活,李丽不得不出去当雇工。带孩子、洗衣服、做饭、放牛、喂猪、锄草、种地、插秧、割麦、纺棉线,李丽什么活都干过。

李丽那未成年的瘦小身躯,扛着艰难的人生。她享受不到父爱,享受不到母爱。每当看到别人的父母带着孩子去走亲戚,李丽的心里就难过极了:“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呢?你们快来接我吧!”



苦命的孩子

除了自己的内心,李丽没有地方可以去倾诉悲伤。

有一次,李丽患了疟疾,没有药,她只好蹲在屋檐下晒太阳,希望靠阳光的温暖把病治好。

还有一次,李丽在地里摘棉花,腿被棉杆划破了,血流不止。李丽从地里抓起一把土,迅速堵住伤口。鲜血染红了泥土,顺着土往下流。没钱医治,伤口化脓溃烂了好几年,骨头都露出来。即便是这样,李丽还要忍着钻心的疼痛下地干活。

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李丽学会了生存,学会了保护自己。

1938年,周恩来派两名地下党员去找李丽,想把李丽接到她父亲身边。

两位陌生的叔叔来到李丽住的破房子,对李丽说:“我们带你去找你的爸爸妈妈。”

李丽从来没有见过这两个人,躲着说:“你们骗我,你们想把我卖到上海,放到大烟囱里烧大烟。爸爸妈妈找我,叫他们自己来接,别人不行,别人接我,我不跟他去。



周恩来

担心生拉硬扯暴露双方身份,两位地下党员只好悄悄离开。

之后,李丽进到嘉丰纱厂当童工,挨过资本家和工头的皮鞭,住在像集中营一样拥挤的宿舍里,和小姐妹们相依为命。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十分想念女儿的聂荣臻和张瑞华才设法寻找女儿。

李丽已经不记得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了。到了北平军调处,叶剑英拿着聂荣臻的照片对李丽说:“这就是你爸爸,你拿着这个,到张家口去,你看谁像他,你就叫他爸爸。”

1946年4月,李丽终于见到了爸爸聂荣臻。父女俩已经分别15年了。

聂荣臻高兴得合不拢嘴,从此,不论去哪儿都带着聂力,还常常忙里偷闲,亲自教女儿学文化。他教女儿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国民党,说是共产党把女儿从火坑里救出来的。此时,聂力才明白父母之所以丢下她,正是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翻身解放。



聂力(中)和父母亲

1947年,17岁的聂力进入荣臻小学学习。她是她们班年龄最大的学生。1948年,聂力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1949年2月,北平解放,华北育才中学同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

在北平师大女附中,女孩子们总喜欢谈论谁的衣服漂亮谁的鞋样式新颖。与她们相比,聂力是个不折不扣的“灰姑娘”,她总是一副小八路装扮。

1954年,24岁的聂力考上了留学苏联预备班。“我这么大了,还去苏联念大学吗?”拿不准主意的聂力去请教彭真叔叔。

“我18岁才上高小,你们现在条件比我们好多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啊。”在彭真的鼓励下,聂力迈进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的大门。

1960年聂力回国时,父亲聂荣臻对她说:“现在中苏关系紧张,你们学不到尖端的东西就不要再去了。”

当时,苏联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



赫鲁晓夫

国际上有人幸灾乐祸,认为这是对我国毁灭性的打击,还狂妄预言我国20年也搞不成原子弹。

聂荣臻对聂力说:“苏联专家撤走了,祖国急需科技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聂力和一批留学生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聂力穿上绿军装,从实习员、技术员干起,走上了国防科研道路。她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的研制,作为下厂工作组成员参加了生产自动驾驶仪等具体技术工作。

给聂力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聂荣臻。不管身体如何年迈多病,聂荣臻总要亲临发射试验现场。

1966年10月25日,戈壁滩狂风大作,黄沙飞舞。聂荣臻在现场向周总理电话报告: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准确命中目标区,核弹头在罗布泊上空爆炸,“两弹结合”试验一举成功。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站在聂荣臻身旁的警卫参谋和秘书,为老帅的安全紧张得手里攥出了汗。

父亲的勇气和魄力,父亲深入第一线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刻进了聂力的心里。

1977年,聂力调到国防科委科学技术部海军局任副局长,主导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

1980年5月18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成为第四个具有海上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当天,是聂力站在邓小平、聂荣臻、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旁,含着热泪介绍每一个应答口令的含义。

聂力的热泪里,饱含着对参与这项任务的几十万人的深情厚谊。她常常和工程师、工人们端着盒饭在一起吃饭。

和群众同甘共苦是革命的传家宝。”聂力总是这样说。



运载火箭

1982年8月,军委任命聂力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有一次,聂力到西南一个研究所去检查工作。她在走廊里一边走一边和所长谈工作,冷不防踩在一滩机油上,滑到下去。

研究所所长,还有聂力的随行参谋及秘书的脸全都吓白了,赶紧七手八脚扶聂力起来。聂力的裤子上沾满了机油,顺着裤腿直往下流。

所长的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紧张地张着嘴,支支吾吾不知该说什么好。秘书连忙拿纸去擦聂力沾满了机油的裤子。聂力笑着安慰大伙说:“没关系,没关系,摔得不疼。”她一边走,一边继续和所长谈工作,所长提到嗓子眼上的心才安稳地放了下来。

聂力丝毫没有受到满是油污的裤子的影响,她始终兴致高涨地听汇报、谈工作,一切都按预定方案进行着。

到了晚上,乘车返回住地时,聂力裤子上的机油已经渗透了一大片。随行人员只好拿一摞报纸垫在座位上,请聂力坐在报纸上,以免把车子弄脏。

聂力没有觉得难堪,更没有发火,她给所有人的,都是朴实真诚的微笑。



参观中的聂力

了解聂力的人都知道,聂力和普通群众走得非常近,她一贯和群众同甘共苦。

有一年,国防科工委组织机关干部到农场帮农民收割麦子。聂力在地里遥遥领先,机关的年轻干部累得汗流浃背,却怎么样也赶不上聂力。而聂力还要时不时帮身边的人割上一把,让他们赶上来。

大家围上聂力,让她喝点水,休息一会儿。她抹了一把汗,笑着说:“小时候劳动惯了,没关系。看来我这身体还结实。”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聂力成为国防科技界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科技界的将军不同于搏杀阵前的战场上的指挥官,她要带领的不是开枪打炮的士兵,而是在高度科学化程序中严谨运作的科研人员。这些科技人员在国防科研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

聂力是科研工作者的组织领导者,她要带领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而聂力首先要克服的,还有性别上的问题。



聂力(左一)和战友们在一起

一次,聂力和香港一些知名女性聚会,按照当地风俗,女性都被冠以丈夫的姓称呼为某某太太。聂力说:“我可不想让你们称呼我丁太太。”

聂力的丈夫叫丁衡高,是一位上将,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国防事业专家”。但聂力既不想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也不想倚靠在丈夫的背上,她要靠自己,做自己。

担任科技领导,不能当门外汉。聂力像她父亲一样,总是深入科研一线认真调查研究。

长沙的夏天酷暑难熬,在银河机调机的最关键时刻,聂力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

秘书知道,几十年来,聂力从未正式休过假。此时的聂力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血压又偏高,秘书很是担心她的身体。聂力笑着坚定地说:

“研制银河机的同志不是也没休息吗?越是艰苦的时候,我们越是应该去。”





聂力和父亲

聂力的心里,一直拿父亲作为榜样。她忘不了,1967年6月,中国将进行第一颗氢弹试验,周总理劝感冒发高烧病情很严重的父亲不要亲临现场了,但父亲依然像以往每一次执行发射试验任务一样,亲自到了现场,在罗布泊那片死亡地带,亲身指挥氢弹试验。

于是,当炽烈的太阳把树叶晒卷、把小草烤焦了的时候,聂力却在银河机研制的每一个关键岗位上,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技术难点、讨论攻关方案。她那股意气风发的劲头,让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人们戏称聂力是“雷达表永不磨损,永不停步”。

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和十大电子成果评比,“银河—Ⅱ”巨型机都荣登榜首。“银河人”科研队伍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聂力却默默地躲到了荣誉后面

一天下午,出门送文件的秘书回来,看见聂力在秘书的办公桌上接电话,她口气和蔼地说:“对,聂力同志不在,她开会去了。”



聂力

秘书明白了,聂力又对记者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放下电话,聂力对秘书说:

“我刚才当了一会儿秘书,那个电视台的记者就交给你了,对他一定要热情。不过你是知道的,我一贯不愿意宣传自己,希望你能配合。”

聂力不但不愿露脸,而且从不接受别人送礼。

一次,有人给聂力家里送来两条鱼。她知道后,立即让秘书按价格去付钱,还说:“一分钱也不能少给,看他们以后还来不来送东西了。”

还有一次,哈尔滨有个人给聂力寄来1000元钱,想通过聂力调到北京来。聂力看看汇款单,对秘书说:“你就有权处理这件事。”

秘书心领神会,按原地址将汇款单退了回去。



青年聂力(右二)

虽然不接受别人的钱财,但聂力对他人出手却很大方。

听说中华女子学院在北京奠基修建,聂力马上拿出自己的1000元稿费,作为捐赠款。聂力忘不了自己的童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背着书包进学堂。现在,她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们。

而对于特级女飞行员张文秀,聂力的关爱更显特别。

张文秀在祖国的蓝天上飞行了4000多个小时,为核试验做出过贡献,却不幸患上结肠癌。病发前,张文秀还战斗在飞行第一线。聂力听说此事后,就开始从报刊上收集医治癌症的有关信息资料。

当聂力带着癌症医治资料,拿着亲手扎好的鲜花,前往医院看望张文秀时,张文秀眼里闪动着泪花,久久地注视着聂力。张文秀怎么也想不到,令人尊敬的聂力女将军,会来到她的病床边。她动情地说:“感谢聂力将军,我会微笑地面对最后的人生……”

1993年,聂力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



相亲相爱一家人

聂力感到的是,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少了。

有时,聂力会不无遗憾地说:“我没能陪父母好好度一次假,尽尽做女儿的义务。”

有时,聂力也会说:“我们这对老夫妻结婚几十年了,从来没有俩人一块出差,没有一起到过哪个旅游胜地去疗养,好好度一次假,放松放松。”

然而,聂力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她从来没有计划去安排这样美好的假期。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让她给放弃掉了。

那次,聂力感冒发烧,还要坚持去上班。秘书告诉聂力母亲,说聂力有病应该休息,可是别人都劝不住,想请老人家亲自出马。

可母亲还没开口,聂力便猜出母亲想说什么,她握住母亲的手说:“妈妈,我知道你和父亲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工作的。”

母亲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给女儿开“绿灯”

这便是家风。聂力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严格要求女儿聂菲。聂荣臻夸奖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孙女的话都与众不同:“小菲就是爱学习,她的椅垫都磨出了大洞。”



聂力和丈夫

女儿如此优秀,或许与聂力的“择夫观”有很大的关系吧。

聂力的同学都以为她这个元帅的女儿会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君,可是聂力却把绣球抛给了显赫门庭圈外的丁衡高。聂力看上的,是丁衡高身上的学问,还有丁衡高做学问的定力。

可见,一直以来,不管在任何方面,聂力看重的都是人,是人本身。担任领导,她看重的是那一班科技工作者,让他们能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工作中;组建家庭,她看重的是丈夫的内在品质,能和自己志同道合地走下去。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二十岁名扬天下、位极人臣:盘点那些年少成名的牛逼人物

下一篇:唐宣宗时期“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的名将——张议潮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03:58 , Processed in 0.255889 second(s), 5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