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西安经开区举办“新征程•再出发”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四新战略”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开启“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西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兴华,管委会副主任陈迪、蔺建文、杨军出席发布会,管委会副主任刘明利主持。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布局秦创原平台、建设“4+4+4”现代产业体系、建好都市新中心等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西安经开区从设立之初至今已走过29年的发展之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21年,经开区GDP突破千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3强,已成为西安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综合实力位列218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稳居前列。
目前,西安经开区已全面完成机构改革、轻装上阵,经过清晰自身定位、摸准发展脉搏、审慎思考谋划、多次调研论证,提出“四新战略”行动方案。该方案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的实践成果,更是立足经开实际,明确而清晰地擘画未来的“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GDP将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
未来的经开区将围绕建设“四新战略”目标,通过一系列攻坚突破行动,扎实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新战略”的正式开启,让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巨变。
开放新门户——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
经开区将立足西安“开放新门户”发展战略,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据介绍,经开区在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的具体举措是: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基地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商贸服务业,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自贸+”创新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
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打造国内外制造业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平台和全球制造业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继续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探索在制造业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有经开特色的自贸功能区发展之路。
产业“自贸+”创新区——立足现有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基础,围绕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发展,让“经开制造”成为陕西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国际高端制造中心之一。
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汇聚,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国际和国内间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打造四大产业中心、提升“六大”产业平台、优化“3+X”产业园区,助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先行者”。
科创新引擎——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西安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北新城、阎良区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
经开区通过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引领提升工程、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提升工程、科技企业长大梯队引培提升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等“九大工程”体系,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新增各类上市企业3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50家。
成果转化体系日益完善——到2025年,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年知识产权申请量突破10000件,创建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0家,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50项。全区技术市场年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科技人才加快聚集——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聚合效应进一步发挥,在区内设立不少于5个海智工作站;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达1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22%,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省市区级院士工作站达20家。
创新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到2025年,创新资源进一步实现开放共享和优化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实现翻一番。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作为第一发展力,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到202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位居全国经开区前列,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能力辐射西北,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高地。
产业新高地——让“4+4+4”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凸显
目前,经开区已初步建立“4+4+4”现代产业体系,以陕汽、吉利等为主要代表的汽车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500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安市“6+5+6+1”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累计入区企业6万多家,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据介绍,作为陕西首个产值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西安经开区在发展定位和产业选择有着清晰的定位:贯彻产业强国、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通过优化供应链、挖掘价值链、完善服务链,全面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产能合作、国家绿色制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
西安经开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蓝图,已经清晰呈现。
到2025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跃升,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4+4+4”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凸显。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培育年规上工业产值过千亿元企业1家、过500亿元企业2家、过百亿元企业10家。
到2025年,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新兴产业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特色制造业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同时,西安经开区还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集成发展新经济,以“产业创新”这把“金钥匙”,为全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发挥更大的产业支撑作用。
都市新中心——打开城市向北发展的密码
千年古都西安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中,聚合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11年西安行政中心的整体北迁,经开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一河两岸”的产业布局,成为西安“都市新中心”主力军。
据悉,为加快建设“都市新中心”,经开区一方面依托西安北客站战略性交通枢纽,围绕高铁新城构建西安都市新中心;一方面依托战略性产业聚集优势,引领带动西安北跨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彻底改变西安长期以来“北轻南重”的城市空间格局,为西安北部产业大走廊提供高质量综合服务保障。
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经开区高铁新城,将以“一核”统领,“二带”示范,“四片”聚能,共同塑造大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都市新中心,未来理想城”
“一核”指以西安北客站为核心,打造开放共享丝路新门户。“二带”一是渭河生态景观带,以渭河及200米林带为基底,打造西安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和万亩渭河湿地公园;二是国际形象展示带,以北客站南北广场为重要节点,延续大西安南北向主轴,打造未来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展示界面。“四片”指着力打造高尔夫国际片区、秦创原科创片区、国际金融商务片区、大健康幸福片区等四大功能片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和高品质呈现。
未来的高铁新城——都市新中心,将聚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一流的科创、研发企业,成为西安最重要的科创基地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将建成一批软硬件国内领先的医疗、养老及大健康项目,加快儿童医院、红会医院等三甲医院建设,成为服务西安、辐射西北的优质医疗服务中心;将布局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统筹推进开元剧场、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会议会展中心等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将规划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步行街等特色业态,成为西安最繁华、最现代、最时尚的核心区域。
在这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伴随着西安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四新战略”无疑将成为经开区的发展新起点。届时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强大动能持续激发,推动经开区在千帆竞发航线中勇立潮头,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新征程上发轫远行。
实习记者 陈建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