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王朝)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
这一年,原后晋节度使刘知远引兵自立,在山西太原府建立了后汉王朝。
时至今日,五代十国,已经走过了四代。
朱温建立的后梁,被后唐庄宗李存勖一脚踢翻,而盛极一时的后唐,又被盘踞在河东的石敬瑭给拉下了马。
后晋在中原大地上生存了十一个年头,很快被北方草原上的契丹人捶了个哭爹喊娘,旋即覆灭,而趁着当下乱局,我们的刘知远同志果断称帝,建立了后汉。
皇帝前脚登基,后脚就开始盘算立储的问题。
五代十国并非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所以时局一直都是动荡不安的。
兵变叛乱时有发生,篡窃谋逆更是家常便饭。
谁都想掌握权力,谁也都想成就属于自己的功名大业,所以在这个时期当皇帝,其实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儿。
身处高位,危机四伏,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假如哪一天意外来袭,自己领了便当,却没有及早册立储君,从而导致皇室内斗,政权不稳,岂不是酿成大祸?
既然如此,提前确立继承人就很有必要。
(后汉高祖刘知远 画像)
后汉高祖刘知远一共四个儿子,长子魏王刘承训,次子周王刘承祐,三子陈王刘承勋,另外还有一个养子刘赟。
刘赟那就别提了,你又不是我亲生的,皇位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你来当。
陈王刘承勋常年卧病在床,身体素质不行,当了皇帝搞不好哪天就得领便当,所以也不是合适的人选。
周王刘承祐,性格鲁莽浮躁,难堪大用,一向不为皇帝所喜,所以也并非帝王瞩目的人选。
唯有长子刘承训,可以说是贤德聪慧,仁政爱民,真乃帝王之才。
所以老皇帝刘知远很快决定,要把后汉江山留给刘承训。
但十分可惜的是,刘承训福微命薄,在太子的位置上干了没两天就挂了。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我们要知道,刘承训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老皇帝刘知远就已经十分年迈,身体情况大不如前,现在长子薨逝,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难受的劲头儿就别提了。
结果老皇帝一着急一上火,身体情况极速恶化,很快就到了水米不进,行而将死的地步。
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己死就死了,可这后汉王朝的大好江山,自己要托付给谁呢?
(后汉隐帝刘承祐 形象)
皇帝看来看去,无奈之下,只好乱点帝王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最不得意的周王刘承祐。
没办法,这实在是没办法。
一个是病号,一个是养子,自己都不能传位,刘承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身体健康啊。
皇权,是沉重而自私的。
再贤明通透的皇帝,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也只会传亲不传贤。
于是,刘承祐成为了这个幸运儿。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征战五代的乱世枭雄刘知远大行而去,龙驭上宾,死了。
刘知远一死,刘承祐接替皇位,成为了后汉政权的第二任领导人,史称,后汉隐帝。
老皇帝临死之前,实在是不太放心自己这个毛毛躁躁的儿子,所以特地留下四位顾命大臣,用以辅佐新皇帝,这四位仁兄,分别是宰相杨邠,检校太尉王章,中书令史弘肇,以及枢密使郭威。
四位大臣,其中又属宰相杨邠的权势最为庞大。
杨邠同志本来就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又是皇帝钦命的托孤大臣,可是说是后汉朝堂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物。
人一志得意满,就容易发飘。
那这位仁兄飘到什么程度呢?
(杨邠 形象)
一次,隐帝刘承祐宣召杨邠和王章进宫议事,希望可以稍微增加一点赋税,捞点钱充实国库。
封建帝制时代,皇帝捞钱,无非两种模式。
一来是冲商人下手,二来是找农民要钱。
城里的商贾富户,让他们义务捐输,到时候封他们点无关痛痒的一官半职,也算两全其美。
但问题在于,五代时期动乱,江山易主频繁,中原战乱不断,实在不是一个能好好做生意的年代,所以那个时期的富户,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千百年间就那么一个沈万三,还让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给收拾了,刘承祐想抓大户,恐怕还得再等等。
钱不能取之于商,那就只好索之于民。
老百姓手里虽然没钱,但是可以提高赋税,让他们大把大把的补贴国家财政,如此来说,也算是个办法。
事情已经议定,皇帝还有些担忧,于是对杨邠和王章嘱托了这么一句话:
《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事行之后,勿使有言也!”
皇帝表示,要钱归要钱,但是要讲方式方法,不能让民间有怨言,更不能激起民愤和社会舆论。
没想到皇帝话音未落,丞相杨邠立刻不耐烦地回了这么一句话:
《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陛下但禁声,有臣在。”
杨邠表示,皇帝你就别墨迹了,这事儿你也别管了,由我杨邠全权负责。
这话一说出来,站在一旁的王章差点吓尿了。
(王章 形象)
杨邠啊杨邠,你是不是脑袋让门给夹了?你敢跟皇帝这么说话?
朋友们,大臣让皇帝赶紧闭嘴,这恐怕还是千百年来头一回。
非但是在朝堂上冒犯皇帝,杨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点也不给刘承祐的面子。
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有个弟弟,想要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皇帝知道之后,打算安排这位亲戚当宣徽使。
结果皇帝刚要任命,杨邠就站了出来,坚决表示反对。
朝廷选官,一向是能者居之,你就算是皇帝,也没有这个特权,你们家亲戚想当官,大可以让他去参加科举,走后门算什么本事?
结果,君臣之间闹了个不欢而散,最终这位亲戚也没在京城当上大官儿。
除了这件事儿,另有一些琐事,让君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和睦。
隐帝刘承祐有一位妃子,叫做耿氏。
耿氏明艳动人,皇帝尤为宠爱,想要把她立为皇后,没想到杨邠又站出来反对。
(耿氏 形象)
皇后之位,一国之母,凤仪天下,区区耿氏,如何当得起如此尊位?
结果这事儿被杨邠这么一闹,耿氏的皇后之位又落空了。
又过了几个月,耿氏暴病,不久薨逝,皇帝十分伤心,想着活着的时候不能把耿氏立为皇后,死了我用皇后的礼节厚葬她总可以了吧?
结果,杨邠又跑出来捣乱。
耿氏是妃子,一日为妃,终身为妃,死了挖个坑埋了就得了,何必大费周章地用皇后的礼节去埋葬她?这岂不是坏了国家的礼仪纲常和既定的规矩?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隐帝刘承祐终于愤怒了。
我爹都没这么管过我,你凭什么天天对我指手画脚?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皇帝雷霆手段,发动政治清洗,当机立断地逮捕了杨邠,随即将其诛杀。
杨邠之死,实在是可惜。
这位大臣为人正直,为政俭静,为官清廉,举贤任能,直言敢谏,实在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忠臣,良臣。
(魏征 塑像)
在杨邠的身上,作者甚至看到了唐朝名臣魏征的影子。
但很可惜,杨邠成于进谏,也死于进谏。
他把自己当成了可以屡屡冒犯龙颜,但却游刃有余的魏征,但此时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却不是当年那个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
杨邠一死,刘承祐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是掌握着天下人生杀大权的至尊帝王,自己原本不用忍受这帮顾命大臣们的约束和管教。
死一个杨邠是死,死一群“杨邠”也是死,既然如此,那么我干脆把这些整天颐指气使,自居高位的大臣们全都弄死。
于是,皇帝举起了自己的屠刀,拳打检校太尉王章,脚踢中书令史弘肇,很快,这两位大臣也引颈受戮,被皇帝送上了西天。
现在,只剩下一个枢密使郭威。
郭威之所以能幸免于难,并非是因为皇帝仁慈,而是因为郭威虽然是托孤大臣,朝中权贵,但并不在京师任职,而是在魏州(河北大名)驻防,皇帝鞭长莫及,一时之间还不能拿郭威怎么样。
但就算离得远,我们的郭威同志似乎也是要遭殃的。
皇帝已经杀疯了,几个在朝堂上鼓弄唇舌的文臣,皇帝都不肯放过,那么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郭威他又怎么可能不除之而后快呢?
皇帝想要诛灭郭威,但此时的郭威远在魏州,却是毫不知情。
作者曾经详阅了五代时期有关郭威的史书,发现我们的郭威同志实在是个厚道人。
工作努力认真,勤勉认干,忠诚靠谱且踏实,堪称忠良中的战斗机,忠臣中的歼-11。
(后周太祖郭威 形象)
哪怕是在皇帝刘承祐已经派出大军,要到魏州诛灭郭威的时候,老郭同志想的仍然是如何解释,如果证明自己绝无二心,从而请求皇帝可以宽恕自己。
是的,如果不是刘承祐丧心病狂,杀掉了郭威在京城居住的所有亲族家人,郭威是万万走不到谋反这一步的。
郭威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乃至于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全都被刘承祐当众斩首,无一幸免。
郭威啊郭威,唯有失去一切,你才能知道,你的强大之处。
但谁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失去一切,以这样的方式强大起来呢?
可此时的郭威也终于明白,在自己面前的道路,不是一条为人臣的道路,而是一条加冕称王的道路。
刘承祐,我忠心体国,你却杀我全家,如此大恨,我要你血债血偿!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一个失去一切的年轻人振臂高呼,走上了举兵反叛的道路。
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位开国皇帝正式登上了主舞台,并且即将缔造一段属于他的历史传奇。
郭威,向前走,别停下!
走完这条路,即便,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