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跟他讲道理、不停讲道理...

2022-5-16 10:12| 发布者: uqwbjycw10bbja| 查看: 1949| 评论: 18

这里是默认签名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人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


当儿女时,我们或多或少都厌烦过爸妈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大道理”。


若干年后,当我们有了孩子,却也在不经意间变成了“爱讲道理”的父母。







孩子睡得晚,就不厌其烦跟他说:


睡得晚不长个儿,还影响第二天学习,怎么上学啊……你就不听吧,不听有你吃亏的时候。


孩子书桌乱,就会忍不住唠叨他: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书桌都收拾不好,还能指望你做好什么?


孩子做事磨蹭,就忍不住担忧:


你说说你,干什么都磨磨唧唧的,就不能麻利点。


你看看谁像你一样,现在上学就这样,以后工作了谁能管你,哪个领导能待见你……







爱讲道理,似乎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可就算说一千道一万,孩子似乎还是没什么改变,完全理解不了我们的苦心。


为什么?


因为我们奉为圭臬的道理,在孩子那里不过是惹人烦的碎碎念,不仅没用,可能还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记得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你对父母很失望?







有一个回答很扎心:


总是给你灌输大道理,不论当时你处于什么处境——


上了大学想涂口红,变美一点。我爸看到了就让我擦掉,还上纲上线说涂口红就是因为我不够强,如果我够强,就不会那么在意外表。


社团竞选失败给我妈打电话,她没有一句安慰的话,反而一直在跟我讲我性格不够开朗,就是因为我不与人接触的结果。







我们总觉得,一句话重复一百遍,总能变成孩子接受的真理,但在孩子眼里,一句话重复一万遍,也只是唠叨。


父母永远在讲道理

是最没用的教育



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我分享如何让大宝少吃垃圾食品的招式(孩子“垃圾食品”这个瘾,不用打骂不用吼,只这一招轻松破)。


一些童靴留言表达了不同意见,觉得这样“叨叨叨”讲大道理的方式,孩子接受不了,没什么用。


我明白他们的担心,但这并不是一杆子到底的简单问题。面对孩子,讲道理的教养方式是必然的。只不过,有没有效果,要讲究“度”和方法。


不分场合、一直在讲道理的父母,将会栽在超限效应上。





所谓“超限效应”:


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一个道理说一遍、两遍,孩子尚且还能听得进去。


但如果日复一日地重复,只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厌烦。


就像电影《小孩不笨》中小主人公说的那样: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讲道理这个方法行不通,还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出了偏差。


大部分父母在跟孩子“谈心”时,总是把重点放在“道理”上,恨不得一个道理拆开了、揉碎了,让孩子刻在心里。


但实际上,当我们和孩子沟通时,他们只听到了我们输出的7%的内容。


心理学上著名的“73855定律”告诉我们:



  • 当和孩子沟通时,在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中,有55%来自我们的肢体语言,比如表情、动作、姿势等;

  • 38%来自情绪,比如我们声音的大小、语调、语速等;

  • 7%来自说话本身的内容。







这个心理法则,也解释了很多父母心中的千古谜题:“为什么说了那么多次,孩子还是记不住。”


因为,当我们滔滔不绝说教、想让孩子铭记于心时,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却在忙着对付我们焦躁的情绪和“河东狮吼”。


对我们说的道理,他们的大脑根本无暇顾及。


你的大道理

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总是喜欢用负面的结果来“吓唬”孩子:


如果你不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上课就会什么也听不懂。


让你每天背单词,你不背。一天差几个,十天就差几十个,一百天就差几百个,一年下来,你要差上千个单词……


本意是好的,想让孩子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后,能够立即改正、迎头赶上。


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样的负面说教,很容易将我们的育儿焦虑,转嫁给孩子,让他们也开始变得焦虑。







就像很多父母因为自己数学不好,就担心孩子的数学也不好。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他们会不断跟孩子讲,“一定要重视数学,我当年就是因为数学不好……”


同时,他们还会给孩子的数学学习加码,让孩子没日没夜地练习。


可等到考试后一出成绩,就傻了眼,孩子的数学成绩一团糟……


芝加哥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Sian L. Beilock,就曾针对这个现象,做了一个实验。


他测试了438个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焦虑,以及他们父母的数学焦虑和指导孩子做作业的频率。


结果发现:


有数学焦虑的父母,越想帮助孩子、辅导他们的数学作业,孩子的数学就越差,与同龄人的水平相比,大约相差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因为,父母对数学的过度焦虑引发了一连串的语言和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会直接造成孩子对数学的巨大抵触和恐惧。


其实,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习惯、性格养成等方面,孩子都会因为父母的负面说教,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最终造成“父母越担心什么,孩子越会出现什么问题”的状况。


比起讲道理

这些方式更有效



既然重复性的说教没有什么效果,不妨趁早改变方式,用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试一试。


说一百遍,不如经历一遍



说教,对孩子来说没有作用。


为什么?


因为小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


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至于父母口中所说的“以后”,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大孩子能够理解“以后”的含义,但是对他们来说,听得懂和做得到之间,还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正如卢梭所说的: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


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所以,与其跟孩子讲一百遍道理,不如让他亲身感受一次。


就像下面这位爸爸,发现儿子凌晨两点半,还没有睡觉,躺在床上打游戏、玩手机。







他没有一上来就说教,而是带着儿子出了门。


凌晨三点半,他们看到了老大爷已经开始在街边打扫卫生;







菜市场里,满是搬运蔬菜、为早市而忙碌的人们。







他们走到一个卖肉的摊位,一位大伯正在给肉剃毛;







又走到一个菜摊,老板在紧张地清洗蔬菜。







最后,他们来到一个老奶奶的菜摊前,爸爸和老奶奶聊起天来。


原来为了早点来卖菜,老人家凌晨2点就下地去摘菜了,还被蚊子叮得很严重。







这些对话,被默默地站在一边的儿子,一五一十地听到了。


后来,爸爸问了儿子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叔叔伯伯爷爷奶奶这么早起来干什么?


儿子说:为了生活,为了子女。


爸爸问:那你呢?


儿子低着头,很羞愧地说:我错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是我相信这个男孩是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一遍一遍的说教,纵然苦口婆心,但落在孩子那里终究只是不痛不痒的“左耳进右耳出”。


相比之下,一次没有什么对话的“深夜出行”,带给孩子的是“眼见为实”的触动。


孩子自己经历过,感受过,就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生活。


此刻,无需多说什么,他就已然全都明白了。


减少负强化,增加正强化



前面我就提到过,当我们教育孩子时,总是喜欢用负面结果来“吓”孩子。


本以为孩子会被“吓住”,从而改正,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可能引发焦虑。


傅首尔就在一个节目里分享过她和儿子的故事:


看到儿子写字歪七扭八的,她就忍不住要说教,甚至说了很重的话:狗都比你写得好看。







但是后来,她发现这样并没有效果。


于是,她改变策略,开启了正向的夸夸模式:


这么帅气的人,字要是再写得好看了,这让别人怎么活呀。其实,帅气的人,也可以写字很好看的,你再写一次试试……


果然,儿子这次就写得很好看。







教育学上,把这种方式称为“正强化教育”。


正强化教育认为,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才是塑造他们习惯和行为最关键的节点。


正强化用起来一点都不难,只需要父母把关注点,多放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上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每次写作业都拖拖拉拉,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上厕所,不叫就不写。


当孩子再次拖拉时,我们可以选择不理会。


而等到孩子某一次不磨蹭的时候,就抓住机会,夸奖他:


今天妈妈还没喊你,你就来写作业了,真是太惊喜了,我们宝贝长大了,懂得自律和主动了。


再比如,孩子总是粗心,我们可以适当提醒他改正,不说教;等到他哪一次不粗心时,就夸奖他:


你真是越来越认真了,正确率一直在提高。


说白了,就是忽略孩子的错误和坏习惯,强化他的优点和进步。


虽然就算当下孩子不说什么,但内心一定会有触动的。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自律、越来越认真。


这样的“正强化教育”,其实和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不谋而合。


都是通过对孩子的积极关注,促进行为的改变,从而变得更加出色。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育儿误区,就是凡事都太着急了。


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凑上去,在他们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唠叨、讲道理。


用尽全力,可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或许,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从不是把道理讲明白,而是学会适时闭嘴


因为,只有父母坦然退场,不催促、不逼迫,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思考和反省。


毕竟,脚下的路,永远都要靠孩子自己走。


哪怕跌倒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川妈说说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写给我自己的。我承认,我是个爱讲道理的妈妈(还是老师,要命不?)。当然,我早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常常提醒自己“闭嘴”,别老叨叨叨的。但真的令我“幡然醒悟”的是我家老二。我家老大,从小就是可以沟通的孩子,大道理在他面前是能讲通和行得通的(要不然也不会分享我的经验)。而老二完全是个混不吝,超级有主见、脾气又拧又臭。她其实很懂事,但人家只懂自己的道理。别人的大道理,在她面前就是一堆废话,人家不是不理、是完全不听。她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沟通和教养方式,用“讲”不一样的方式,将人生的哲理传递给她。是她,刺激了我,写下这一篇。


歪个楼,你们家老大老二是不是也天壤之别?让我们好不容易积累的经验,毫无用武之地?是的话,点个“赞”告诉我,顺便安慰我一下~


拓展阅读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古诗词里,人生处处见哲理

下一篇:齐鲁政情|市民写公开信质疑政府新规,山东一市这样回应获赞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6:57 , Processed in 0.260332 second(s), 6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