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糖和盐更"可怕"!三高、糖尿病统统找上门!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2022-5-14 20:38| 发布者: uvgpgpgx5y0g51| 查看: 1703| 评论: 2

这里是默认签名
而我们也都知道,过量食用会诱发各种健康问题——盐超标,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风险;还会加重肾脏负担、损伤胃粘膜等。



而“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过多的糖会加速衰老、影响智力、损伤视力、诱发肥胖……

虽然现在很多人为了健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糖和盐的摄入。但你可知,其实我们身边隐藏着比二者更可怕的“健康杀手”!

1

放多了的味精

味精、鸡精是烹饪时常用来提鲜的调味剂,而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很多人喜欢多放点。

但也有人认为味精会致癌,不能吃,选择鸡精更好……这些想法到底对吗?



1鸡精和味精,主要成分一样

在化学成分上说,二者都是谷氨酸钠构成,都有提鲜调味的作用,功能差别不大。

只是鸡精的谷氨酸钠含量比味精少,并且在味精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了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使之更加鲜美。

2味精不会致癌,但多吃无益

在超过120℃的温度下,谷氨酸钠就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过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其致癌性,只是会失去鲜味。

但味精虽然无毒无害,却含有不少盐,如果吃味精的同时不减少食盐等其他钠盐的摄入,容易钠超标。

而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3正确使用才是安全的①出锅前再放

谷氨酸钠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

因此,不管是炒菜,还是炖汤,都不宜过早放味精、鸡精,而应该在将出锅时放入。



②加醋,不加味精

在烹饪糖醋鱼、糖醋排骨、醋熘白菜等食物时,最好不要再放入味精、鸡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食物中加热,更容易产生焦谷氨酸钠,使菜肴走味。

③控制量

谷氨酸对人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30毫克。

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不超过1.8克。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瓶盖的量。

平时做菜时,也可以适当加点鸡汁汤、菌菇等提鲜,减少味精等调味料的使用。

2

摄入过量的食品添加剂

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善品质、增加营养成分等,基本上加工食品(像碳酸饮料、冰激凌、果脯、蜜饯、汉堡、罐头等)都会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

不过,这类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范围,完全按照规定限量使用添加,对于人体健康基本无害。

但有些添加剂存在于很多食品中,一不小心就摄入过量了。

1无处不在的的果葡糖浆

从奶茶、啤酒、果汁,到番茄酱、面包、即食麦片,都有果葡糖浆的身影,可以说它真的无处不在。



果葡糖浆有着冷甜的特性,溶解度高、果香十足,还能够防腐蚀,成本还低,因此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摄入过量,其危害也是所有添加剂中最大的!

①引发脂肪肝、糖尿病

食品及饮料中的果葡糖浆,是液态果糖,摄入后,会被人体以最快的速度吸收。

而且果糖易被肝脏摄取,过量摄入后,会促进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长期如此易导致脂肪肝;人胖以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



②诱发痛风

果糖在肝脏代谢会产生嘌呤基,嘌呤的最终产物是尿酸,过多的尿酸堆积以及结晶,会形成痛风石。

所以长期食用含果葡糖浆添加剂的食物,还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风险。

2会破坏代谢的外源添加性丙酸

奶制品、火腿肠、面包、蛋糕、方便面,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由于制作、保存、运输以及保持风味的需要,难免会加入一些防腐剂,而丙酸则是最常使用的一类防腐剂。

人体结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膳食纤维生成丙酸,而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其能调节免疫、改善系统性炎症,减轻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损伤。

然而外源性的、添加在食品中的丙酸对人体的影响则完全不同。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称:外源性丙酸可能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4名健康人开展了对照试验,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餐食中添加1克丙酸盐,另一组添加安慰剂。

结果显示,进餐后不久,丙酸盐组受试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明显增长。

由此证明,丙酸盐可能会作为“代谢破坏者”,潜在地增加人类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3越吃越“呆”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更耐高温、不易变质,并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增添食品酥脆口感,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各类饼干、糕点的原料中,包括植物性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沙拉酱、代可可脂等。

而这些“人造”的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人体非必须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对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发表于国际期刊《Neurology》的一项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可能是全因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其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

因此,为了健康,更推荐大家选择天然的、未加工的食物,更要控制好量。

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下一篇:全民关注痛风日 带你了解痛风和高尿酸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8 13:07 , Processed in 0.210131 second(s), 6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