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
开元八年,公元975年。
北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南唐,迈出了一统天下的第一步。
赵匡胤自打欺负完孤儿寡母,篡夺了后周政权之后,就开始积极地进行对外扩张。
后周之后,再无五代,后周转型成了北宋,那么五代已然走到了尽头,剩下的,就只剩下十国。
此时的十国政权中,消亡的消亡,覆灭的覆灭,唯一还有些影响力和势力的,就只剩下李煜同志的南唐。
李煜同志虽然是个优柔寡断的文艺青年,但面对强敌,却并不是个软骨头。
开宝七年,赵匡胤在开战之前,跟李煜打了一个小小的招呼,希望李煜同志能赶紧收拾收拾行李,主动投降,免得到时候开战了,你又打不过,再混个身死国灭可就不好办了。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
赵匡胤是五代十国后期涌现出来的旷世枭雄,南征北讨,席卷天下,他这话倒还真不是威胁李煜,而是确确实实给李煜的一个忠告,
南唐虽然富庶,但国力式微,一年不如一年,与其鸡蛋碰石头,倒不如体面投降,混个荣华富贵的后半生。
当然了,有没有荣华富贵的后半生,主要还得看赵匡胤的心情。
(南唐后主李煜 形象)
不过,李煜很显然不愿意看赵匡胤的脸子,更不愿意看他的心情。
赵匡胤同志一顿暗示,好说歹说,但李煜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话:
《南唐书》: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我作为南唐国主,只想保全祖宗的基业和宗庙,没想过其它的,更不会卑躬屈膝地投降,事到如今,只有一死而已。
这话一说出去,可把赵匡胤给气坏了。
我说李兄弟,我给你留脸你不要,非逼我跟你动手是吧?
赵匡胤怒火中烧,不再犹豫,立刻集结兵力,开始征讨南唐。
结果这仗一打起来,李煜才发现自己立的flag有点早了。
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之上,空有豪情壮志是不够的,没有实力,你所说的一切,都是脆弱无力的。
北宋军队势如破竹,在正面战场上把南唐军队打的是丢盔弃甲,哭爹喊娘,李煜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直到这时,李煜才明白,单独对抗赵匡胤纯属扯淡,想要遏制眼前兵败如山倒的危局,必须找两个外援来帮忙。
李煜去搬的救兵,有两位。
一位是北方草原上的辽朝,一位是南唐的老邻居吴越国。
此时辽朝的皇帝,是景宗耶律贤。
(辽景宗耶律贤 形象)
耶律贤人如其名,是一位十分贤德的帝王,他倒是有心援助南唐,遏制北宋不断扩张的局面,但奈何这位仁兄龙体欠安,一个月三十天,有二十九天都患病在床,实在是没有精力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何况辽朝的地理位置较远,远水难解近渴,所以基本上是指望不上了。
辽朝帮不上忙,李煜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吴越国的身上。
为了说动吴越国出兵相助,李煜亲自修书一封,言辞诚恳激烈,十分动容。
《南唐书》: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李煜表示,今天南唐危急,我李煜做不成皇帝,免不了身死国灭,但吴越和南唐唇齿相依,今天没有我南唐,明天又岂会有吴越?南唐若灭,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吴越国啊。
李煜说的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的确如此。
赵匡胤志不在南唐一处,而在天下,收拾完南唐,下一个要收拾的对象,肯定就是吴越国。
吴越国的开国皇帝,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枭雄,名字叫做钱镠。
(吴越太祖钱镠 画像)
和五代十国时期其它的割据政权不停的搞侵略,不停的扩张不同,太祖钱镠讲究与民更始,休养生息,在治国上倾向于以保境安民为基础,进而守土一方,所以几年下来,在纷扰的乱世之中,吴越倒成了一个稳步发展,安定富庶的乐土。
之后的皇帝,世宗钱元瓘,成宗钱弘佐,逊宗钱弘倧都十分谨慎地遵照太祖的治国方向,兢兢业业,稳步发展,少兵戈战事,多惠民之策。
到了懿宗钱弘俶即位的时候,吴越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国富民强,膘肥马壮,堪称一枝独秀。
老实说,作者对吴越钱氏的这些皇帝们实在是很有好感,这些皇帝治下的国土安定,民生充沛,老百姓安居乐业,颐养天年,免受战乱离丧之苦,这实在是帝王仁德之下的善举。
如此吴越盛世,实在是令人感叹。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如果想要统一天下,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南唐,而是吴越。
但奇怪的是,吴越懿宗钱弘俶在收到李煜的书信之后,并没有立刻援助南唐,反而把书信转寄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上。
可以见得,钱弘俶并不打算帮李煜的帮。
他不仅不打算帮李煜的忙,还忙不迭地和李煜撇清了关系,并且赶紧跑到赵匡胤身边表示真心。
按理说,这有点不太讲究了。
你不帮我,你最多冷眼旁观,你干嘛要落井下石,踩我一脚呢?
(吴越懿宗钱弘俶 形象)
事实上,钱弘俶有他自己的考量。
懿宗钱弘俶的登基,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意外。
吴越国的上一任皇帝,是逊宗钱弘倧,即钱弘俶的哥哥。
钱弘倧当皇帝的时候,和朝廷里的尚书右丞胡进思素来不睦,君臣之间谁也不服谁,都想把对方除之而后快,结果胡进思先下手为强,发动兵变,出其不意的软禁了钱弘倧。
五代十国时期,兵变篡窃成风,谋逆夺权更是家常便饭,但胡进思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乱臣贼子,他扳倒钱弘倧的目的只是因为他看钱弘倧不顺眼,而没有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
所以钱弘倧一被控制,胡进思立刻拥立了皇帝的弟弟钱弘俶即位新君。
这是什么?
这是妥妥的“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于钱弘俶来说,当皇帝也许是顺天应命,但却并非自己心甘情愿的。
他生性温良,当了皇帝之后没有铺张浪费,也没有沉迷女色,更没有什么恶习恶俗,反而继承了历代先帝们的优良传统,恪守恭谦,惠民以国,将吴越国治理的那是相当不错。
吴越王朝无昏君,这是史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
钱弘俶就是再傻,唇亡齿寒这么显浅的道理他也是懂的,但皇帝行为反常,不仅没有对李煜施于援手,反而积极加入了太祖赵匡胤的阵营,在后方对南唐发起了攻势。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在北宋和吴越的两面夹击之下,南唐无力抵抗,李煜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南唐灭亡)
这对赵匡胤来说,或许算是个好消息,但对钱弘俶来说,却是一个惊天的噩耗。
但更为滑稽的是,这个噩耗,是钱弘俶一手促成的。
失去了南唐这个共同对手,北宋和吴越的战时同盟关系即刻破灭,赵匡胤矛头一转,开始向吴越进军。
听说北宋已经集结重兵讨伐自己,钱弘俶并没有慌乱,不仅没有慌乱,还表现得十分坦然,仿佛自己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对吴越国的文武百官来说,这倒不是什么大事。
吴越国在乱世中默默积攒力量,如今钱粮充足,城防坚固,兵士强壮,一个小小的北宋,他们还真没放在眼里。
何况,太祖赵匡胤已经领了盒饭,新领导太宗赵光义几斤几两还说不定呢!
打呗,大不了鱼死网破,谁也别想舒坦!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北宋的入侵,钱弘俶做了一个让人十分诧异的决定。
皇帝身穿孝服,手捧国玺,无条件地选择了开城投降。
是的,在拥有极高胜率的战争面前,皇帝选择了放弃。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将吴越国所拥有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卒,分毫不剩,悉数奉送于北宋。
(宋太宗赵光义 画像)
千秋霸业,我钱弘俶,一概奉送。
原来,从南唐李煜的那一封修书开始,钱弘俶就做好了放弃的打算。
也许,我们早就该知道这个结局。
吴越钱氏皇帝们世世代代的祖训很长,能汇编成一本书,但总结起来,无非一句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钱弘俶明白,面对北宋,不是打不赢,而是不能打。
两国交战,会让多少无辜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又会让多少参战的士兵血洒疆场,埋骨他乡。
如要守住自己这江山,这至高无上的皇权,要牺牲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
燐青骨白之苦,离丧暴亡之痛,钱弘俶不希望再重演了。
为了黎民,为了百姓,为了这乱世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钱弘俶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
历史上伟大的帝王有很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堪当华夏帝王第一人。
汉武帝南征北讨,厉兵秣马,书写了一代帝王保家卫国的神话。
唐太宗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堪称完美皇帝的典范。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传奇,又爱民如子,更是不可多得的伟大帝王。
北周武帝,后周世宗,明成祖,雍正皇帝.....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人物。
在这些皇帝身上,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征服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但却并不是解开这世间万物之难题的唯一答案。
朋友们,在钱弘俶的身上,作者看到了一种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个品质的名字,叫做放弃。
原来,这个世界上最厉害,最强大,最让人震撼的力量,不是暴力和征服,不是杀戮和掳掠,而是爱心与和平,忍耐和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