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的人生传奇:中国缘、中国根、中国人、中国魂

2022-4-20 12: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95| 评论: 5

2022年4月7日,一位96岁的老人与世长辞,她曾经是一位美国女孩,一位中国媳妇,一位金发碧眼的中国教授,自称“滑稽美人”。她的名字叫吴雪莉,《人民日报》曾经给予她一个温情脉脉的评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她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传奇:1925年出生于美国、1945年成为中国媳妇、1957年到河南大学任教、1975年获得中国国籍。今天,咱们一起回顾吴雪莉的一生,向她致敬。



一位女子,生于工人家庭

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那时的她,还叫Shirley Wood。她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她的母亲学识出众,是一位知名的国际主义者。吴雪莉的童年有三大独特之处:故事多、搬家多、条件好、学习好
外交官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从小就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喂养”吴雪莉,吴雪莉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父亲的中国故事,开启了她的“中国缘”



小时候的吴雪莉,跟着父母去了很多地方,在非洲生活过一段时间,还在美国三个州的五所小学读过书。由于家里的条件不错,她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热爱写作、好奇心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一本奇书,让她心驰神往

一转眼,吴雪莉已经是13岁的大姑娘了。她怀揣着自己的作家梦想,日日与书籍相伴。机缘巧合之下,她接触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那本《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那本书里,埃德加·斯诺用亲切生动的文字描述了1936年6月到10月期间,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见闻。那些将领、那些士兵、那些百姓、那些会议,点点滴滴跃然纸上,让吴雪莉心驰神往
吴雪莉身在美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对中国革命者吃糠咽菜却依然开心欢快,感觉非常好奇,心中充满敬佩。由此开始,她格外关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她通过报纸和广播去了解中国,她的心中种下了“中国根”



一位才子,令她芳心暗许

很快,吴雪莉的人生中出现了一位中国人。他叫黄元波,是中国农业部派遣到美国的留学生,与吴雪莉相识于她就读的密执安州农学院,那时的吴雪莉只有19岁。在吴雪莉的眼里,这个中国人有点怪:他似乎只关注学习这一件事、他好像从不花时间去娱乐、他不为美利坚的繁华所动,一心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刻苦努力。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黄元波却从没抱怨过自己的祖国,话里话外透露着报国之心



在很多人眼里,黄元波是“呆板”的、“机械”的,但在情窦初开的吴雪莉眼里,黄元波是可爱的、可敬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完美体现。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相识一年之后,他们在1945年结婚。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对比双方的家庭,吴雪莉毫无疑问是“下嫁”。
一个国家,在此落地生根

一转眼,黄元波马上就要留学期满,他真诚地向吴雪莉提议:两人一同回中国,一起为建设那个东方古国添砖加瓦。吴雪莉没有多想,干脆地答应了黄元波,因为前往那个神秘的国家,同样是她的理想



作为一个外交官,吴雪莉见多识广的父亲没有对此表示反对,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更是大力支持她做出自己的选择,还对小两口送上了美好的祝福。于是,1946年,小两口在婚后一年,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此时此刻,21岁的吴雪莉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中文名字“吴雪莉”
黄元波和吴雪莉先是到达了彼时中国最繁荣、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并在这座城市亲眼见识了战争下的动荡与心酸。很快,他们前往大西北的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职,黄元波担任畜牧兽医系主任,吴雪莉则成为外语系副教授。



黄元波教学、科研一肩挑,不仅带出了大批农牧人才,还在牲畜疫病防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雪莉也没闲着,带着好几个班的学生,工作量不小。两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却很安稳;两人的工作都很辛苦,却很幸福。吴雪莉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中国魂”
在西北工作7年之后,黄元波应邀前往河南开封筹建药厂,吴雪莉“夫唱妇随”,开启了自己在河南大学长达69年的任教生涯。开封的条件并不优渥,吴雪莉和黄元波住在郊区,每天都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工作单位,吴雪莉零基础学会了针线活,还掌握了和泥制作蜂窝煤的“手艺”。彼时,夫妻两人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吴雪莉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可是她从来不曾抱怨



那个年代,中国的外籍教师数量非常少,但学生们学习外语的需求却很强烈,吴雪莉的课时量很多。为了跟学生们更好地交流,她居然靠着日复一日在邻居家的闲聊和与学校师生的攀谈学会了一口地道的河南话
有了河南话做“武器”,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她引领了“英文戏剧”教学的风潮,让学生们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她带领学生们到田间地头去劳动,休息间歇用英语对话,讲英语故事,把教学与应用打通。



与此同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她还能动笔写书。1958年,她的《中国的一条街》 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让很多西方人借此了解了那时的中国。外文出版社得知这个消息,又邀请她翻译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很快,在她的笔下,英文版《在和平的日子里》横空出世,西方人由此得知,贫穷落后的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富裕和强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民日报》才称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1975年,吴雪莉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在多年后终于获得批准。喜讯传来,吴雪莉激动地泪流满面。自此之后,学生们以“华籍美人”相称,充满幽默感的她却回应道:“我是滑稽美人!”
改革开放之后,吴雪莉时常往返于中美之间,成为了中美文化的一座桥梁,与此同时还承担了不少国家层面的翻译工作,工作态度和效果广受好评。很多人劝她去美国安度晚年,毕竟她与黄元波所生的六个孩子,有五个都远在美国。但她的回答却是:“美国不是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丈夫都是在这里去世,我的学生也是在这里,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的家就在这里。我已经是中国人了。



一面国旗,不许孩子触碰

1949年,吴雪莉带着孩子排队三个小时,抢到了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年的国庆假,她都要把这面珍藏的国旗拿出来挂在门口,晒晒太阳、挥舞几下,但她从不让自己的子孙触碰。对她来说,这面国旗见证了她在中国的生活的几十年时光,有着非凡的意义。她说: “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
吴雪莉曾经在2019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被授予“十大功勋外教”称号,也先后得到过“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河南大学的讣告中有这么一段话:吴雪莉先生品格高洁,为人师表,成就卓著,垂范后学。先生以河南大学为家,毕生献给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晚年仍一往情深地支持“双航母”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深受全校师生爱戴。
浓浓爱国情,悠悠赤子心。吴雪莉用自己的一生热爱着这个国家,她永远值得后人感谢。
中国缘、中国根、中国人、中国魂,吴雪莉先生,走好!



对吴雪莉的一生,你有何评价?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兰州往事:俗世高人马道士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今日聊斋(原创)二:刘十三传奇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21:47 , Processed in 0.248120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