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有信心,不如对上天有信心!看完这三则故事,你就懂了

2022-4-8 06: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66| 评论: 1



对自己有信心,不如对上天有信心。前者容易变成自大自满,后者则由于敬天、顺天,仍然十分谦虚。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


所以,相信大家对孔子周游列国这件事,都有耳闻。


但如果让大家具体讲一讲,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都发生了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可能有部分人就说不出来了。


其实,这其中发生的大部分故事,都在《论语》里有呈现。


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过去,但历史在变,人性却没有变,那些惊险传奇的圣人故事,对现在的我们,一样起着醍醐灌顶的启示意义。


今天我们就选取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发生的三个故事,深入解读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1

陈蔡绝粮:人要经得起考验,穷困也不胡作非为




《论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至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听闻孔子博学贤达,遂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即准备前往拜见回礼。


但陈国、蔡国得知此事后,担心孔子帮助楚国强大,遂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因此,孔子一行人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也都饿病了,无法起床。


子路心里不快,于是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这样穷困吗?”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固守着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乱来了。”


陈蔡绝粮受困,尽管大家饥饿不安,孔子仍然从容不迫。


子路的个性直率,又十分急躁,他不顾师生的礼仪,生气地提出“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这样的抱怨。


孔子应该说的话,一句也不少,及时回答:“君子穷困时,照样安分守己。小人穷困时,就不免胡作非为。”


不知道子路听了,知不知道自己的修养,和孔子差得太远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


所以《易经》里说:“困,德之辨也。”


同样绝粮,为什么孔子和大家的因应态度不同呢?这是子路应该深一层思虑的地方,可惜他缺乏这样的修养。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不穷困。


若是一遭遇穷困便胡作非为,岂不是经不起考验,也就是把握不住自己。这种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的人,实际上相当可怕。


君子修养良好,意志坚定。在现实社会上,往往反而受到排斥和轻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难能可贵。


当今大多数人趋向功利,不能接受穷困的挑战,我们更应该洁身自爱,才不致同流合污。




2

子见南子:做人胸怀坦荡,顾全大局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妖媚,名声不好,而且喜欢弄权。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


孔子和南子见面,子路很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我如有不合乎礼法的行为,相信上天会厌弃我!相信上天会厌弃我!”


“予所否者”是当时发誓的一种方式,“天厌之”表示老天爷具有正义的判断能力,对人的行为,产生喜爱或厌恶。


这件事情,发生在孔子第一次到达卫国,受到卫灵公热情的款待。


灵公有意留下孔子,孔子也想找机会推行自己的理想。双方面的意愿,好像都很高昂。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但私生活欠检点,而且喜欢弄权。认为四方八面来到卫国的知名人士,没有不来见面的,孔子当然也不应该例外。


孔子想要以卫国为根据地,不得不硬着头皮,和南子见面。


子路一向秉性直率,言行比较粗鲁,竟然怒形于色,对这件事十分不谅解。孔子按照当时的通行方式,郑重地发誓自己绝对没有邪念。


他这样说,也是敬天的一种表示。自己敬畏天命,以身作则,是做得到的。


孔子为了行道,和南子见面,是属于现实的需要,至少可以排除若干障碍,所以并不是坏事。


但是,子路不高兴,就直接表现出来。主要是南子的名声并不好,他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和她见面。


孔子不怀疑子路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也直率地采取发誓的方式,来加以回应。


孔子若是一本正经,说出一番道理来教导子路,有时候适得其反,令人怀疑孔子是不是心虚,编造一大堆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反而不好。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见见面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依当时的标准,以及大家对孔子所采取的高标准来衡量,“子见南子”,实在是一件大事。


孔子借对天发誓来抒发自己的心意,不能说没有必要。


所以,一个人如果太顾虑自己的形象,一点点牺牲都不愿意,那就是过分自私。


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自己牺牲一些,带一点冒险,也应该鼓起勇气去做。




3

宋人伐木:尊道贵德,对老天有信心




《论语》: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公元前494年,孔子周游列国,经过曹国到宋国,因批评宋国执政大夫司马桓魋,结果惹出麻烦。


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在住处前面的树下讲学和演习殷商古礼。桓魋便派人去砍伐树木,想让大树倒下来砸死孔子。


又让士兵对孔子恐吓,弟子们劝孔子快走,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司马桓魋有意加害。弟子催促赶快离开,孔子则冷静地说出这一番话来。


他的用意,无非在安定弟子们的心,要大家不要慌乱,以免自己吓自己,反而不知道如何安全脱离险境。


他这一番话,也充分表示对上天的信心,意思是像他这样的好人,上天不保佑他,还能保佑谁呢?


这不是迷信,而是稳定大家的情绪。


现代人喜欢说自信,实际上不如孔子这样,把天也拉进来,又拐一个弯,以免自信得过了头,变成自大或狂妄。


孔子这番话,当然是自信的表现。但是他说天生德于予,却不说我有这么好的德行,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说:“天既然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对自己有信心,不如对上天有信心。前者容易变成自大自满,后者则由于敬天、顺天,仍然十分谦虚。


同样一句话,用来自炫、自夸,是对大家不敬,用以鼓励士气,对大家有助益,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对上天有信心,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事情。对自己有信心,无知的人往往更加胆大,务必小心谨慎才好。

总之,经典永流传,我们不要认为时代变了,连道理也变了,这是很浮浅、愚昧的想法。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前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所启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


我们不仅要把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如此宝贵的圣贤思想,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蒙荫圣贤这种福德,生生不息传承下去!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做人做事故事篇(之二十三):像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对待父母

下一篇:三个小故事: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先见之明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6:07 , Processed in 0.239789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