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524年,沈琇第一次见到杨继盛的那天,阳光是灿烂的。
沈琇多次科举不中,年岁渐老,为了糊口,只好在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开了一家开蒙私塾,教儿童识字读书。
那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像往常一样,正摇头晃脑地带领一帮学生们读书,不经意间,透过打开的窗户,看见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娃正站在窗户旁,亮闪闪的眼睛看着他,而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这娃头好大。
过了几天,这位叫杨继盛的大头娃,就被父亲送来,成为了他的学生。很快,他发现这位大头学生,聪明非常,背书特别快,诵读四五遍就能背诵。
某天,他回味了一番自己惨淡的人生,长长的叹了口气,出了一个上联 “老学生”, 让学生们对下联,一帮蠢学生大眼瞪小眼,大头娃却张口就来:“小进士”。那一刻,他顿时萌生了金鳞岂非池中物的念头。
二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十七日,杨继盛出生于容城东北河照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绝没有人会想到,501年后,此地会和其相邻的地方,共同成为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雄安新区。
他父亲杨富,娶妻曹氏,生长子杨继昌、三子杨继盛,纳妾陈氏,生二子杨继美。从他父亲能紧跟纳妾这种时代潮流来看,家庭状况似乎尚可。
然而,在杨继盛五岁时,他父亲面对妻妾不可调和的矛盾,犯了大多数男人都会犯的错误,选择分家和小老婆生活。失去父爱的杨继盛,只能跟随母亲陈氏、长兄和姐姐,仅分得三分之一家产。
六岁时,哥、嫂又分开单过,他和母亲、姐姐的生活更加艰难,这个年龄在后世才进幼儿园小班的他,甚至都要下地干农活。七岁时,母亲病故后,哥嫂迫于亲戚压力,只好勉强收留了他。
后来,他一旦回忆起母亲的遭遇和自己小时候的辛酸苦辣,就两眼汪汪。
真是一个苦娃!
到了八岁,杨继盛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放牛娃(跟我同行,不过我是业余的),经常夜不归宿,随遇而安,反正有人养没人管,直至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
那一刻,他在心里默默的发誓:我一定要读书,一定必定加肯定。
大哥杨继昌毫不犹豫回了他两个字,呵呵。求学之路差点夭折!
他骨子里轴的特性开始显现,转而苦苦哀求父亲杨富,老天终于开眼,亦或是良心不安,杨富竟然答应出钱给他上学,那一刻的杨继盛感觉自己身体里的幸福都快要溢出来了。
杨继盛从此走上求学之路,尽管这条路曲折艰难,他依然为学痴狂,无所畏惧,绝不放弃。起初,边放牛边上学,后来便时断时续,农忙辍学,有空了又去上学,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后来,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后,克服各种困难,辗转求学于多名饱学之士。
十八岁那年,初次参加府试,未中。杨继盛轴劲大发,三个月不出家门,苦读《四书》、《礼记》。五月再考时,过府试,六月,过院试,得中秀才,杨富的坟头冒出了一丝青烟。
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有一首《劝学诗》,被之后历代的无数读书人顶礼膜拜,并争先恐后的践行之,甚至仍深深影响于今世。诗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要想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得勤奋读书(内容详见我的前期文章《白羊山夜谈之三—也谈榜下捉婿》)。
尽管离进士还有两个高高的台阶,但考中秀才的杨继盛在家乡人眼里,前途显然一片光明。很快,媒人就踏破了他家的门槛,许多有钱的老板哭着喊着要把女儿嫁给他。
如果我等吊丝遇见这种情况,乐得鼻涕都会流出来。然而,他竟选择了嫂子的家境一般的堂妹,理由是,妯娌之间好相处。
二十五岁那年,考中了举人,杨富的坟头冒出了一阵青烟。
二十六岁,初次会试落第,二十九岁,再次会试又没中,杨富的坟头寂静无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三十二岁那年,终于金榜题名,位列二甲第十一名。放榜那天,杨家祖坟顿时青烟阵阵,捂都捂不住。
三
杨继盛考中进士,最开心的或许是他的大哥杨继昌了,人前人后标榜自己是小弟金榜题名的第一功臣,似乎忘了过往的不闻不问似得,听得亲戚邻居一脸茫然。
后来杨继盛含着眼泪回忆说,大哥杨继昌为了过自己的二人世界,不管不顾弱母稚弟的无助。甚至在杨继盛九岁时,和他分家单过,后来顶不住亲戚邻居的谴责,不得不又合家。然而,以后的日子用杨继盛的话说,“狼狈孤苦良为至极”。
杨继盛中举后,朝廷发的奖金、会试的路费等等一概被杨继昌收入囊中。后来听说杨继盛要到国子监读书,需花费很多,乘杨继盛不在,偷偷的分了家,只分给杨继盛稻谷八石。
杨继盛有没有翻脸呢?当然没有,杨继盛这种轴人,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存在。大哥虐我千百遍,我笑脸面对不埋怨。
第二年,杨继盛从国子监回来后,摆酒请亲戚说和,拿出国子监发的奖金交给大哥,只提出一个要求,合家。又将朝廷发的会试的路费拿出来,给大哥纳了个散官(类似只有荣誉职级,没有实际职务)。后来杨继盛回忆说,这一年是他这辈子,大哥唯一对他和颜悦色的一年,想想都是满心的辛酸。
为了大家庭的和睦,苦了自己,那都不是事。
四
杨继盛中进士后,先在工部实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正六品)。
苦尽甘来的杨继盛,生活和工作,两手都能抓,两手都很硬。
生活上,本着生活的更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的理念,他继承了官员士大夫们的优良传统,纳了一个妾。
他还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音乐甚至废寝忘食,达到了很高的音乐造诣。为了制作优良的十二律管,日思夜想,充分发扬了轴的精神,竟然梦见舜让他敲击黄钟,梦醒后十二律管一蹴而就(居然有这种操作?)。
然而,他在南京任上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并开始学习心学,从而深刻领会了心学“致良知”的核心思想,并将用一生来实践“知行合一”这个心学的灵魂。成为一名光荣心学门人的杨继盛,将会在他以后的生涯中,得到众多心学门人的帮助,可见加入一个组织是多么的重要,尽管这个组织很松散。
杨继盛留传有《与继津年兄书》一文,其中有“仰读手教,足见足下以天下为己,敬羡敬羡!”之语,敬羡之余,他也将以天下为己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以天下为己的杨继盛,在南京任上,兢兢业业,建章立制,革除弊端,得到了同事们的高度好评。三年任职期满后,考核优秀,获得了应提拔重用的评语,并升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从五品)。
进入兵部不久,蒙古俺答汗率领大军入侵,威逼明朝开马市贸易。在开设马市这一问题上,当时明朝朝廷存在对立的两种观点,强硬派认为俺答无信,应整军备战。温和派认为开马市贸易后,俺答就会退兵,维持边疆和平。
和现代军方一般都是强硬派不同,多次被俺答摁在地上摩擦的咸宁侯大将军仇鸾,被摩擦后就割死人头冒功,连听到俺答的名字都有一种高唱征服的冲动。他爷爷仇钺出生入死才挣得咸宁侯的爵位,恨不得从地下爬起来狠狠揍他一顿。因此仇鸾对和平当然无比渴望,极力主张开设马市。
文官杨继盛却是个强硬派,他写下《请罢马市疏》,上报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召集八大臣商议,温和派人数较多,官职又高,讲话当然会有分量,商议的结果是与俺答开马市贸易。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能战能胜才能和,当抢劫的成本远高于贸易的成本,贸易才能维持,才能作为强势一方控制弱势一方的手段。开马市后不久,俺答显然深信“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强盗哲学,仍然屡次率军入侵劫掠,边境并未起到和平的结果。
然而杨继盛的反对,是要付出代价的,之后,他被关入锦衣卫大牢,一顿大刑伺候,远远的发配到陕西临洮府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当个典史(公安局长)。官职由从五品,直接降为九品以下,历史上有个称谓叫未入流,也就是没有品级。
五
狄道县这个鸟不拉屎龟不生蛋的地方,突然来了个中央部委的高官,尽管是被贬,但在那个时代官员忽上忽下是很平常的事,不定哪天就会起复,狄道县的一众官员是怀着忐忑、讨好的心情和态度,来对待这个空降典史的,大事小事都安排妥当,丝毫不敢麻烦这位大爷。
光拿钱不干事,这种让绝大部分人无比向往的存在,显然不是杨继盛这种以天下为己的人,所愿意做的。他们这种人,不管在高位还是被贬落凡尘,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做事,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
杨继盛三十六岁那年六月到狄道,第二年五月离开,近一年的时间,据记载,主要做了六件值得称颂的事。
第一件,传播文化知识,自己亲自到县学讲学,且拿出学费和工资,盖了一所书院,并用县里的余粮买了两千亩田,收入用于补贴穷学生。开设学校,招收了汉、番学生一百多人,尤其满足了番人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无比渴望,番人们忍不住高歌了一曲《相见恨晚》。
第二件,在他劝说下,平息了番人阻挡百姓开采城西煤矿的如火热情,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
第三件,兴修水利。
第四件,核实田亩,降低百姓负担。
第五件,禁佛。(这个值得商榷,据说佛有化解番人戾气之功效)
第六件,禁止公差低价和买百姓的织褐。(织褐是甘肃民间,用羊毛、驼毛或其他动物毛,经过手工织出来的一种毛织品,用途主要是做帐篷、口袋、衣服、被子等,到了现代被称为人类原始织染技艺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尽管杨继盛在狄道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心学派这个组织没有忘记他,在组织里有心人的关心下,第二年五月,他升任山东诸城知县(正七品),九月升任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十一月升任刑部湖广司员外郎(从五品),结果屁股还没做下去,又另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比刑部员外郎地位高)。
有了组织,真心好!
时值内阁首辅(相当于总理)严嵩,瞒上欺下,独揽朝政,贪赃枉法,搞得国家逐渐败坏。朝廷内外官员畏惧严的权势,只能明哲保身,屁都不敢放一个。
一年四迁的杨继盛,感觉皇恩浩荡,心情激荡不能自己。他决心抛开个人安危,为了国家和百姓的未来,上书弹劾首辅严嵩。当时的心学派大佬唐顺之劝他留下有用之身,以成就功业,他都不听。
虽千万人,吾往矣!
1553年正月十八,名留青史的《请诛贼臣疏》新鲜出炉,有理有据列举了严嵩五奸十大罪。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正月二十,因劾书中提到两位亲王,抓住稻草的严嵩构陷诈传亲王言论,杨继盛被投入大牢。两天后,旨意下来,严刑拷问。
杨继盛受刑之后的种种情形,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令关羽失色,兰博垂头。我觉得无论怎么描写刻画,都不如他的自述有力,所以原文摘录如下:
…打之命下…王西石送蚺胆一块…校尉苗管事送酒一壶,云:“可以此吃蚺蛇胆。”予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岂有怕打杨椒山者。”遂谈笑赴堂受打。…两腿肿胀…取瓦之尖而锐者,将竹箸破开,夹瓦尖在内,…用鼓锤打箸入肉五六分…打有五六十孔,…至二十六日则右腿已溃,则将皮割去,内肉当流于地,如稀糊。止显一坑,五寸长、三寸阔、一寸五分深,手摩至骨。
…二月初七八,右腿已长肉,左腿皮未割去,遂溃肿如小瓮,…遂以小刀,先用针线将腿皮穿透提起,乃将刀刺入约一寸深,周围割一孔如钱大,脓血流出,方予割肉时,狱卒持灯手颤至将坠地,乃曰:关公割骨疗毒犹藉于人,不似老爷自割者。…十六日,右腿垂筋二条,如簪粗,一头已断,一头尚在腿上,予亦割之。…
受此折磨,杨继盛依然无怨无悔,在狱中的墙上,他写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慰平生之志。
1555年,杨继盛四十岁,在狱中已三年之久。经党羽劝说,严嵩下决心除去杨继盛,在闽浙总督张经等人的论罪奏书末尾,悄悄地填上杨继盛的名字。嘉靖皇帝一心忙着修道成仙,哪有功夫细细查看奏章后面的内容,大笔一挥同意一干人等处以极刑。
10月的北京,杨继盛临刑的那天,阳光依然灿烂,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依稀看见了31年前那个笼罩在灿烂阳光里的学堂,琅琅的读书声又在耳边响起。
他深吸了一口气,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轴出了风采,轴出了高度的杨继盛,超!硬!核!
为国为民,轴亦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