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
他们是——
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
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
苏炳添、陈贝儿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通过他们的故事
感受榜样力量
杨振宁
明月共同途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事迹】
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他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35岁获诺奖
曾与爱因斯坦做同事
杨振宁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了四年书,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图书馆看到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书中,Jeans把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的量子力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杨振宁由此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立志要拿诺贝尔奖。16岁,当时读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
22岁,杨振宁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杨振宁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杨振宁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这也让他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这一年,杨振宁35岁。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张顺东&李国秀
自强敏天行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事迹】
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他的一只手,有力气也有“头脑”;她的一双脚,能切菜煮饭、能写字绣花、能取货找零。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们说:“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给孩子讲他们的故事】
踏出脱贫路 撑起半边天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一双脚。“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结婚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相继而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动,还能用脚绣花、写字;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平时自己力所能及地搞点运输,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支持下,不等不靠,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张顺东坚信:儿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决不能把贫困传给下一代,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初中毕业后参加技能培训,靠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务工增收。
夫妻俩虽然残疾,照顾自己都有困难,但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母亲已经80多岁了,生活难以自理,夫妻俩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经常夸:“顺东是个好儿子,国秀更是个好儿媳。”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成为孤儿,夫妻俩给予他们精心的照顾,使他们健康长大,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苏炳添
秉心自超越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事迹】
2012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东京奥运会,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天赋赛场之外的苏炳添,是一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个子年轻人。对专业田径运动员来说,身体就是他们的才华,有人一看就拥有压倒性才华,有人拥有马马虎虎的才华,也有人只有难以称为才华的才华。很难一眼就对苏炳添进行归类——看上去也让人觉得健康强壮,可不会就此确定他是一位亚洲顶级的短跑运动员。虽然略有黝黑,但皮肤光滑,甚至给人干净白皙的印象。说话时常常看着对方的眼睛,眼神虽然锐利,但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其中有一种自然而然,能感染他人的镇定。
这种性格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一——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当苏炳添还在中山市古镇初级中学的田径训练队时,启蒙教练杨永强就发现了他这个特质。杨永强是在学校的篮球架下发现他的,这个故事随着苏炳添在国内跑坛崭露头角,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一天放学后,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比赛谁能跳起来摸到篮球架,苏炳添刚进初一,身高只有1.55米,却表现出了与个子不相匹配的爆发力,他很轻松地摸到了篮球架,于是在旁观战的杨永强将他召进了学校的田径队,每天放学后跟着做做基础训练。
但随着身体发育,苏炳添逐渐表现出了短跑的天赋。他初三时长到1.65米,在同龄人中倒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身高,但在每周的测试上能跑到11.5秒左右,跑姿非常协调流畅。当时古镇体委主管田径的总教练陈丽英记得,第一次看苏炳添跑步的印象是“步频快,自然动作很好。有的人跑起来很用力,但就是不向前。他跑起来很轻松,却有很‘去’的感觉”。2006年中山举办市运会,古镇没有合适的100米运动员参赛,杨永强刚好上镇体委办事,就随口说了一句“让苏炳添去试试吧”。他在这次市运会上跑了11.3秒,只比第一名差百分之一秒。这是苏炳添踏上专业赛道的开始。除了成绩之外,他不温不火又镇定自若的性格更给人留下印象。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朱彦夫
慷慨是英雄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事迹】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朱彦夫女儿带来一幅父亲专程写下的字:“光荣属于二连。”二连是朱彦夫曾战斗过的连队,那里有他一生最牵挂的战友。在这之前,#他用残臂夹笔写下长津湖牺牲战友故事#,在作品出版那天将自己关进房间,将书点燃,“给战友们补上没完成的任务”。网友:致敬最可爱的人!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冰雕”战士 极限人生
朱彦夫的少年时代正值日伪军“铁壁合围”疯狂进攻山东抗日根据地时期,因掩护当地的抗日地下共产党员,他的父亲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年少的朱彦夫也被残忍的日军砍成重伤。他的母亲因承受不了丈夫被残忍杀害的刺激而精神异常。寒冷的冬天,朱彦夫常常缺衣少穿,食不果腹,为维持母子的生计,朱彦夫忍受手脚冻僵冻伤的痛楚,翻山越岭外出讨饭。饱经饥饿和寒冷,亲眼目睹日军对沂蒙人民的血腥屠戮,朱彦夫很早便萌生出强烈的革命志向,苦难的早年经历也磨炼了他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跟随党的部队转战南北,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2月,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奉命攻占和坚守长津湖以南的250高地。在北朝鲜几十年不遇的暴雪严寒和激烈的战斗环境里,2连的指战员们4天没有进食,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与十倍于他们的全副现代化装备和充足后勤保障的美军激战。最后的两天两夜激战后,“49名战士静静地、不知饥不觉寒地躺在了异国他乡的巅峰上”,成为了血色丰碑般的冰雕战士群……
17岁的志愿军战士朱彦夫。他全身厚厚的冻雪之下,头部、胸部、腹部均有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在指导员最后的遗言激励下,复苏后的他像“雪蚯”一样坚强地爬行,不知多少天,终于找到了战友和野战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残缺的躯体一度让朱彦夫绝望崩溃。为了不给组织增添负担,朱彦夫不顾医护人员的再三挽留,毅然决然地从荣军疗养院回到了沂源县的张家泉村。这个风景秀丽的沂蒙山区的小山村也有另外一面: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外出不便,是远近出名的贫困村,家乡父老们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灌溉水源,遇上旱涝灾害,几乎颗粒无收,贫穷还在时刻困扰着他们。正是在这里,朱彦夫像出生的小孩一样,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洗脸、戴假肢,数不清摔坏了多少碗,打翻了多少次盆,磨坏了多少副假肢,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穿戴假肢。1957年朱彦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开山劈岭、整山治水、开垦造田、修路通电、摆脱贫困的艰辛道路。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顾诵芬
冲天鹏翅阔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事迹】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8首飞前夜总设计师压力大到惊醒#,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人3次上天观察飞机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致敬!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择一业,终一生
顾诵芬与飞机的缘分,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在顾诵芬幼时的回忆里,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未来的蓝天。
17岁时,报考大学,顾诵芬坚定地在志愿上填写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专业,而这三所中国顶尖的大学,齐刷刷发来了录取通知书。
临近毕业,时局动荡,许多同学因担心就业问题而纷纷转系,他却偏偏选择了“最少人选”的空气动力学方向,因为“我觉得,搞航空不学空气动力学就白搞了。”1969年,歼8首飞成功后,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始终未有定论。
在国内没有试验设备的情况下,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自己上天,观察后机身流场”。在航空史上,几乎没有设计师亲自上天试飞的先例。顾诵芬前后三次上天,沉着地观察着歼8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他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陈贝儿
江海意无穷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事迹】
2021年,香港媒体人陈贝儿用12集高分纪录片《无穷之路》,记录下内地扶贫故事。为探究悬崖村易地搬迁的原因,有恐高症的她来回2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得不行;为呈现真实她举着自拍杆溜索过江,体验交通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给孩子讲她的故事】
借溜索穿过偏见
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她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她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她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
采访的过程当中,她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们给了陈贝儿很大的力量。他们碰到困难时候的那种坚持,跟他们要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脱贫的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有很多无名英雄。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吴天一
长松荫高原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事迹】
1958年,他刚下朝鲜战场又上青藏高原。因目睹战友痛苦去世,吴天一下决心开展高原病学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调研期间,他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长期奔波中,他先后耳膜穿孔、双眼白内障,患慢性高原心脏病…但他说:“没有这样的献出,不会有这样的获得。”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用缜密周全的方案,保障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致敬!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生命的保护神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扎根高原六十载,他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每到一个地方就问“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赶着驮仪器和行李的牦牛,饿了吃冻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华里。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100天后,他又出现在了马背上。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玛卿山科考,双眼白内障;长期高原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
身体屡遭重创,而理想的火焰却愈然愈旺,吴天一对于高原病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透彻。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修建了45个高压氧舱、38个低压舱,建立了三级救援体系,以确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江梦南
无声玉满堂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事迹】
江梦南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对于她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但她却凭借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介绍,江梦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
【给孩子讲她的故事】
“困难模式”也要打通关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江梦南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为在三年前装上人工耳蜗之前,她什么也听不见。父母安慰她,告诉她,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点。
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了清华的博士。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她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29年前,在小梦南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她的左耳损失了大于105分贝,相当于直升机起飞时声响的听力,而右耳的听力则完全丧失,临床上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父母会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纠错。
一个字,念一万遍她能够学会,父母都已经很开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她的手,放在他们的嘴巴附近感受这些气流。花,有气流,瓜,没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馈,才可以慢慢练成这样一个肌肉记忆。
常人很难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小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梦南没有上过一天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她父母坚持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读书,但没有一个正常小学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学年龄,无学可上的梦南又多上了一年学前班。
在学校里,梦南靠着坐在教室前排,读老师口型“听课”,并凭借惊人的努力和记忆力,发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甚至,为了补上学前班多读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级暑假自学了五年级所有的课程。
就这样,好强的梦南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为了测试自己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掘,三年前装上了人工耳蜗。终于,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听到了这个世界。
但是,新的困难接踵而至。为了建立耳蜗里听到的声音跟文字之间的联系,梦南还需要不断持续进行听力训练。而且,清华的学业压力大,每天面临大量专业的讨论,梦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彭士禄
潜龙育神躯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事迹】
彭士禄8岁和10岁时,曾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据介绍,当时的彭士禄被吊起来抽,放下来后还要挨踢;他被折磨得根本站都站不起来,只能蹲着拉撒……“困难兴邦,落难成才”,幼年吃过不少苦的彭士禄长大为国家的脊梁。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大亚湾核电站等等,彭士禄为核动力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给孩子讲他的故事】
“彭大胆”和“彭拍板”
彭士禄的同事们背后喜欢亲昵地称呼他为“彭拍板”,“这个‘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1962年,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当时的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他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他来负责。”因此当时他才有了这两个外号,一个叫“彭大胆”,一个叫“彭拍板”。
“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险有困难,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航天追梦人
赤心贯苍穹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高光时刻合集#↓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传递,致敬!
【事迹】
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2021年,航天追梦人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他们将自己的浪漫与情怀洒向苍穹。
【给孩子讲他们的故事】
九天探梦一气呵成
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工程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当Ta们跨越每一个坎的时候,付出汗水、艰辛,千辛万苦才能够完成每一步前进的步伐。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下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未来,中国航天必将走得更稳、更远!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素材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新华社 央视新闻 政法频道 文明昆明 中国基金报 三联生活周刊 环球网资讯 山东博物馆 青海日报 光明日报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日报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
[color=rgba(11, 86, 116, 0.87)]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color=rgba(8, 172, 28, 0.7)]微信号:hdjyxw
[img=100%,11]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tos-cn-i-tjoges91tu/SibVY0R9weakCg[/i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