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效应启示:养成习惯的过程有难度,养成习惯之后很轻松

2022-3-14 21: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92| 评论: 1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称为习惯效应。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根据我国成功学学者易发久的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需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时间是1-7天左右。此阶段的典型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的时间是7-21天左右。此阶段的典型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的时间是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典型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与之相对应的是,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了态度改变三程序理论,也叫做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他认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程序)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compliance)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以家长让孩子学习刷牙为例,在孩子不愿意配合时,大人可能会批评孩子或者给予惩罚(比如,睡前不让看动画片)。孩子为了免受批评或者为了争取看动画片的机会而去刷牙,但是刷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认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在心里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比如,孩子每天坚持刷牙是因为他知道了刷牙可以预防龋齿,让口腔更健康,他认同了刷牙带来的好处。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到了内化阶段,孩子会把刷牙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提醒,到了相应的时间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甚至于哪天不做这件事,他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太适应。

  实际上,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个体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就会从心底把这个习惯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使它变成一种乐趣。他会下意识地按照平时习惯的相关的事,在不知不觉中把习惯的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

  当然,反过来,坏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它和好习惯的形成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大人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是要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1.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定要坚持

  刚开始,可以制定一个21天计划,然后把要做的事情重复去做。大量实验与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重复,习惯、理念是可以改变的。在改变的同时,尤其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不能因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外在压力。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只要愿意开始,并坚持去做,就一定可以发生改变。

  2.在养成习惯的最初阶段,可以适当运用奖惩。

  有一位家长分享,她四岁的孩子从外面回家,总是不愿意洗手。她就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每洗一次手,就奖励一个小贴画,每攒够7张贴画,就带孩子去超市买一种他喜欢的零食。坚持了大概一个月,孩子最后不需要任何提醒就去主动洗手了,有时还会提醒其他人洗手。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适当的奖惩可以给个体带来一些动力,有助于习惯的保持。

  3.把习惯的养成看成一个小实验,放松心态效果更好。



  其实,对很多人来讲,我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养成一些好习惯。希望自己早睡早起,不要总是玩手机,少吃垃圾食品,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等等,却总是在关键时期控制不住自己。带着这些坏习惯,我们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但同时可以试试,改掉一个坏习惯或者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用21天。能改变最好,改变不了也没什么,抱着这种轻松的心态或者做实验的心态试一下,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惊喜。

  习惯的力量很大,习惯的养成有困难,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受益无穷。就给自己21天的时间,试一试吧,万一自己能做到呢?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笔记展示

下一篇:人民日报推荐!16个好习惯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7 00:13 , Processed in 0.23656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