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这张英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次子是张廷玉,主修《明史》且担任雍正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因为经常出现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就几乎无人不知了。官至大学士的张英在仕途上曾经四起四落,只是每次危机最后总被“特旨留任”或“从宽留任”,说明了并非出于侥幸。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笔者认为这虽然说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足以说明做人的理念,我小时候也曾在从农村生活过,见识过那种人与人之间为了一丁点利益就大打出手的事情,在田间地头因为界限的问题两家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有。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不仅是美德,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也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幸福。
这种看似违背常态的观念蕴含着更高的智慧,更远的眼光。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尤其对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来说更是这样。张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时候,没有利用手中权势压服对方。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开阔的心态劝说家人退让为先。
古人常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这也许就是规律,张英用他的“舍”“三尺巷”,换来了邻居的“三尺巷”。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放弃眼前的一点利益,甚至是“蝇头小利”,又能怎样呢?将来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惊喜。 |
|